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P29

  ..續本文上一頁爲生滅」我思故我在,這輩子是男人,則有男人的思想,下輩子是女人,則有女人的思想,故“思想”無我,會不斷變化;「若我即五蘊,我即爲生滅」即然“我”會生滅變化,則不能構成“我”;「若我異五蘊,我即爲五蘊相」若“我”非五蘊,于五蘊外另外有“我”,則佛陀問外道此“我”的相貌爲何?而外道無言以對。

  ‧ 流轉完全是業力熏息所表現的假名假相假用,「諸因緣中不見人我」,無真實的自我。若有真實的自我,則阿羅漢于空性現前時,此“我”應會出現,而不會入無生。故色不可得,心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我”依止妄想所安立,並無真實存在。

  

  五、 念佛善根發相: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空寂,忽然憶念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議!所有十力、無畏、不共叁昧、解脫等法,不可思議!神通變化,無礙說法,廣利衆生,不可思議!如是等無量功德,不可思議!作是念時,即敬愛心生,叁昧開發,身心快樂,清淨安隱,無諸惡相。從禅定起,身體輕利,自覺功德巍巍,人所愛敬,是爲念佛叁昧善根發相。

  ‧ 因緣觀善根發相,通于叁乘所修,爲自力門;而念佛善根發相,則唯有菩薩所修,不共二乘,爲他力門果地教。

  ‧ 行者因修止觀故,由欲界、到達未到地定,因此身心空寂,忽然憶念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議!所有十力、無畏、不共叁昧、解脫等自受用功德,不可思議!神通變化,無礙說法,廣利衆生等他受用功德,不可思議!如是等無量功德,不可思議!作是念時,即對佛陀之皈依敬愛心生,叁昧開發,身心快樂,清淨安穩,無諸惡相。從禅定起,身體輕利,自覺功德巍巍,人所愛敬,是爲念佛叁昧善根發相。

  ‧ 十力----“力”,智慧;佛有根本智及後得智。後得智則開出十種智慧,可使令衆生達“增上勝”“決定勝”二種力量,故名十力。

  ‧ 增上勝----佛陀以智慧引導,使令善根未成熟之衆生達到增上、殊勝之人天果報,此果報一旦結束,則難免流入叁塗,故此殊勝不決定,亦不安穩。

  ‧ 決定勝-----佛陀以智慧引導,使令善根成熟之衆生達到出世涅槃,此爲決定之殊勝,不會改變,永不墮叁惡道。

  ‧ 四無所畏-----佛陀四種無所怖畏之功德,因決定不失(無過失),故無所畏。

  1. 一切智無所畏:佛陀以智慧觀察世間,決無過失。例如佛陀觀察此人死後必升天,此人則必定升天;佛陀觀察此人必成佛,此人則必成佛。佛陀對一切事的了知,無所畏懼,即使外道指責佛陀之過失,佛陀亦無所怖畏。

  2. 漏盡無所畏:佛陀調伏所有煩惱,而無所畏懼。阿難尊者有

   時犯過失,佛陀處處包容、安慰;提婆闼多犯過失,佛陀則

   嚴厲诃斥;因此有人譏嫌佛陀坦護自己的堂弟(阿難),誤

   認佛陀有貪愛之煩惱,而佛陀無所畏懼。由于阿難尊者之根

   性,必須用安慰之法才可增上;而提婆闼多之根性,必須用

   诃斥之法才可增上。由于衆生根性不同,而使令增上之法不

   同,而非佛陀有貪愛之煩惱,故即使有人譏嫌,佛陀亦無所

   畏懼。

  3. 說盡苦道無所畏:依戒定慧之法修行,必能解脫,佛陀對此

   無所畏懼。即使有人說修戒定慧不能解脫,佛陀亦無所畏懼。

   4. 說障道無所畏:佛陀說種種障道之法,無所畏懼。

  ‧ 不共----即十八不共。

  ‧ 叁昧----即空、無相、無作叁叁昧。

  ‧ 解脫----即八解脫(與八背舍有關)。好道愛著禅定之叁昧樂,爲禅定之叁昧樂所系縛而不得解脫。佛則可自在入住出禅,不爲定之叁昧樂所障礙,于四禅八定中得解脫,故名八解脫。

  ‧ 智者大師念佛善根發相,主要強調憶念佛的功德;而淨土宗自二祖善導大師,乃至十叁祖印光大師,皆強調持名。此二法之功德相當。若凡夫欲與佛感應道交,則憶念佛的功德、相好、名號皆可,若欲與阿彌陀佛本尊相應,則必須“深信”憶念阿彌陀佛名號,即是總持彌陀功德,即萬德洪名,若認爲名號只是聲塵,則不能與阿彌陀佛本尊相應。可見信心之重要。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以衆生感業苦之心,憶佛念佛,持佛名號,如染香人,由于經常與香接觸(憶念佛號),而身有香氣,以佛號熏息內心,而覺功德巍巍,人所愛敬。印光大師雲:「念佛法門爲集衆生心投大覺海。」依止名號之因緣,念念投入彌陀功德大海。

  

  

  複次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身心澄凈,或發無常、苦、空、無我、

  不凈、世間可厭、食不淨相,死斷離盡想,念佛、法、僧、戒舍、天,

  念處、正勤、如意、根、力、覺、道,空、無相、無作,六度諸波羅

  密,神通變化等一切法門發相,是中應廣分別。故經雲:「製心一處、

  無事不辦!」

  ‧ 因修止觀故,得身心澄凈(未到地定),或發無常、苦、空、無我、不凈、世間可厭、食不淨相,死斷離盡想,念佛、法、僧、戒、舍、天,念處、正勤、如意、根、力、覺、道,空、無相、無作,六度諸波羅密,神通變化等一切法門皆有其善根發相,可于其中廣泛分別。故經雲:「製心一處、無事不辦!」諸佛之功德,必須依止“製心一處”(禅定)才能成就,散亂心無法成就其功德。

  ‧ 十想觀----1. 無常,2.苦,3.無我,4.不凈,5.世間可厭,6.食不淨相,7.死,觀察死之無常,8.斷,斷除結使(煩惱,集谛),9.離,遠離生死果報,10.盡想,窮盡斷、.離二想。

  ‧ 智者大師認爲九想觀只能伏賊,而十想觀則能殺賊。

  ‧ 六念-----念佛、法、僧、戒、舍、天。

  ‧ 念處----即四念處。

  ‧ 正勤----即四正勤。

  ‧ 如意----即四如意足。

  ‧ 根----即五根。

  ‧ 力----即五力。

  ‧ 覺----即七覺支、七菩提分

  ‧ 道----即八聖道。

  ‧ 空、無相、無作----即叁叁昧。

  ‧ 智者大師認爲,過去業種爲善根發相之因,今生之禅定爲善根發相之緣;其善根發相有四種差別(四料簡):

  1. 因緣俱強:過去之善根強,今生之禅定亦強,例如舍利弗、目犍連尊者遇佛後七日即成就阿羅漢果,此種我空、法空之智慧,不是只今生栽培,而是由于過去多生善根深厚,遇到今生之禅定之緣,而成就。

  2. 因強緣弱:過去之善根強,今生努力不夠。佛在世時,有一國王,喚宮女爲他抓背,宮女在爲他抓背時,手環上的珠子因互相碰觸而發出聲音,國王于是覺悟無常,當下證得初果。由于過去般若智慧善根深厚,觸使今生遇一小因緣,即促使善根發相。智者大師認爲唯有正法時期才有“因強”之人,像法、末法則少有此類之人。

  3. 因弱緣強:過去之善根不夠,但今生很努力。此種人亦能成就。

  4. 因緣俱弱:過去之善根不夠,今生亦不努力。因過去善根薄弱,而生于末法時期,就算不能成就聖道,帶業往生,亦可成就。

  

【13】

  

  庚二、分別真僞

  二分別真僞者有二:

  一者辨邪僞禅發相:行者若發如上諸禅時,隨因所發之法,或身搔動,或時身重如物鎮壓,或時身輕欲飛,或時如縛,或時逶迤垂熟,或時煎寒,或時壯熱,或見種種諸異境界,或時其心暗蔽,或時起諸惡覺,或時念外散亂諸雜善事,或時歡喜躁動,或時憂愁悲思,或時惡觸身毛驚豎,或時大樂昏醉,如是種種邪法與禅俱發,名爲邪僞。此之邪定,若人愛著,即與九十五種鬼神法相應,多好失心顛狂;或時諸鬼神等,知人其念其法,即加勢力,令發諸邪定邪智,辯才神通,惑動世人,凡愚見者,謂得道果,皆悉信伏。而其內心顛倒,專行鬼法惑亂世間。是人命終,永不值佛,還墮鬼神道中;若坐時多行惡法,即隨地獄。

  行者修止觀時,若證如是等禅,有此諸邪僞相,當急卻之!雲何卻之?若知虛诳,正心不受不著,即當謝滅。應用正觀破之,即當滅矣!

  

  二者辨真正禅發相:行者若于坐中,發諸禅時,無有如上所說諸邪法等。隨一一禅發時,即覺與定相應,空明清淨,內心喜悅,淡然快樂;無有覆蓋,善心開發,信敬增長,智鑒分明;身心柔軟,微妙虛寂,厭患世間,無爲無欲,出入自在,是爲正禅發相。譬如與惡人共事,恒相觸惱;若與善人共事,久見其美。分別邪正二種禅發之相,亦複如是!

  ‧ 「分別真僞」此爲正中分第七科善根發相中之一科。過去生或現…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