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中曾修善業,此善業力于修止觀中突然善根發相,例如見不淨之相、內心震動…….等。此等現相,可增長禅定、智慧(止觀)。但此等現相,有些爲真實,有些爲虛妄,必須加以分別。
‧ 修習止觀時,內心應明靜不動,若突然見不淨之相、內心震動、生慈悲心…….等如上諸禅時,隨因所發之法(禅相),或1 身搔動(真實在動),或2. 時身重如物鎮壓(得禅定之人,身應如雲如霧),或3. 時身輕欲飛(內心不穩),或4. 身體如被束縛,動彈不得,或5. 逶迤垂熟(精神不振,禅定之人內心明靜,精神飽滿),或6. 身體感到寒冷,或7. 身體時感到壯熱,或8. 見種種諸奇怪境界,或9. 內心暗蔽,或10. 起貪瞋癡等諸惡覺,或11. 于任禅時憶念外散亂諸雜善事,例如辦學校、醫院、成立佛事……等諸雜善事,或12. 內心歡喜躁動,或13. 內心憂愁悲思,或14. 內心感到惡法接觸身體,毛孔驚豎,或15. 內心大樂如昏如醉,如是種種邪法與禅相一齊發生,則會破壞禅定,使身心躁動不安,名爲邪僞。
‧ 善根發相應與止觀(明靜不動之心)相隨順,若相違背,則爲邪僞。
‧ 若修行人愛著此種邪禅,即與九十五種鬼神法相應,多好失心顛狂,失去之前所栽培禅定之功德。
‧ 有時諸鬼神等,知此修行人喜好此等邪法,故加強勢力,使令此人得諸邪定邪智,辯才神通,迷惑擾動世人,愚癡衆生見之,誤認爲此人得道果,皆悉信伏。事實上此人內心顛倒,專行鬼法惑亂世間。此人命終,則與叁寶無緣,永不遇佛法,由于經常與鬼神感應道交,則墮鬼神道中;若利用此辯才神通,造諸惡法,即隨地獄。
‧ 一切道果必須與我空、法空相應,智者大師藏通別圓四教中,通教(即通前藏教,通後別圓)即是修空觀,所謂「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此爲叁乘共學,故成就道果者,不會自稱「我是阿羅漢」或「我是菩薩」,我不可得,如何有得阿羅漢之人?故于末法時代,若有人自稱是聖人,此人即與道果相違背。除非此人于臨命終時,道出自己的本地風光。
‧ 故修行人于修止觀時,若見如是等與明靜相違背之禅相,即爲邪僞相,應當馬上滅之!如何滅之?若知虛诳,正心不愛著,即當謝滅。並用正觀破之,觀察能被幹擾之“我”不可得,實無人被幹擾,如此則能滅邪僞相!
‧ “不受”爲阿羅漢的境界,「如鳥飛虛空,蹤迹不可得」,凡人不易做到“不受”,但凡人可做到“不著”。
‧ 分辨真正禅發相:于打坐中,內心應明靜而住,有時突然會有各種禅相出現,例如見到父母師長,內心生感恩孝順心,或內心有各種振動,若此等禅相發動時能與“定”相隨順,雖發動各種禅相,內心仍空明清淨,淡然快樂(加強禅定的功德),並清楚分明所有境界;內心無有覆蓋,善心開發,對叁寶信敬增長,內心智慧了了分明(加強智慧的功德);身心柔軟,觀察世間微妙虛寂,厭患世間,無爲無欲,出入自在,是爲正禅發相。
‧ 打坐必須身心柔軟,否則身體僵硬,氣血不通。著魔者易雙眼發紫(氣血不通),身體僵硬。修行人雙眼應柔軟而炯炯有神。
‧ 智者大師總結如何分辨真僞:譬如與惡人共事,經常互相觸惱,內心不靜,若有此種現相,則爲邪僞;若與善人共事,久見其美,是則爲正禅發相。
‧ 印光大師強調:修行人除了信願持名之外,亦必須要深信因果,斷惡修善。臨命終時必須依靠對彌陀之信心、願力、及持名功德力與彌陀感應道交;但若內心積集太多惡業,則此叁種功德力不易表現,例如房屋內聚集衆多惡人,內心無法明靜;罪業會幹擾內心,使信願持名之力量不能表現。故印光大師勸勉念佛人必須戒殺、吃素、莫造諸惡,盡量多造善業,幫助信願持名。
庚叁、明用止觀長養諸善根
叁 明用止觀長養諸善根者:若于坐中,諸善根發時,應用止觀二法,修令增長。若宜用止,則以止修之;若宜用觀,則以觀修之,具足前說。略示大意矣。
‧ 于打坐中,諸善根發相時,應先判斷其真僞,若是真實的善根發相,則用止觀二法,令其增長。若宜用止,則以止修之;若宜用觀,則以觀修之。
‧ 爲追求聖道,不應貪著善根發相,只要分辨此爲真實的善根發相即可,應知此非真實的功德,若一昧貪著,則失其止觀功德。例如追求山上的摩尼寶珠(聖道),于上山途中,路旁有衆多的花果樹木(善根發相),只能暫時欣賞,不宜久留,以免耽誤追求摩尼寶珠(成就聖道)的大事。
‧ 善根發相爲止觀之花報,爲止觀功德之顯現,辨斷爲真實的善根發相即可,此後應更加增長止觀(根本),依照五番修止觀意,不要貪著善根發相(枝葉花果)。
‧ 善根發相爲內在之境界,以下所說之魔境爲外在之境界,其中分1.總釋魔境,2.別明魔相,3. 除卻之法叁科。
丁八、覺知魔事第八。 分叁:初、總釋魔境。 二、別明魔相。 叁、除卻之法。今初。
戊一、總釋魔境
梵音魔羅,秦言殺者。奪行人功德之財,殺行人智慧之命,是故名之爲惡魔事者。如佛以功德智慧,度脫衆生,入涅槃爲事;魔常以破壞衆生善根,令流轉生死爲事。若能安心正道,是故道高方知魔盛,仍須善識魔事。但有四種:一、煩惱魔。二、陰入界魔。叁、死魔。四、鬼神魔。叁種皆是世間之常事,今不分別。鬼神魔相,此事須知,今當略說:鬼神魔有叁種:
‧ 魔:爲印度發音(梵音),全名“魔羅”,姚秦鸠摩羅什大師翻譯“殺者”。由于“魔”奪修行人布施、持戒、忍辱………等功德之法財,更嚴重者殺修行人智慧之命,是故名之爲惡魔事者。
‧ 智慧之命------凡人必須要有壽命,才能受用各種福報,所謂“壽者,福之基也”,而佛菩薩無量之功德叁昧,亦必須要有法身慧命(智慧之命)才能生起,佛菩薩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無量百千陀羅尼……等等功德,必須依止般若智慧才能生起,故智慧爲佛菩薩法身之命。
‧ 一般修行人未入聖道前,于欲界定、未到地定之時,才會受魔幹擾,一但達到初禅的境界,則魔無法幹擾,此時則易受邪見幹擾。
‧ 佛以無量功德智慧,度脫衆生,使令衆生由生死之岸入不生不死涅槃之岸;而魔常以破壞衆生善根,令其生生世世流轉生死。
‧ 【大毗婆娑論】一日佛帶領阿難尊者出外托缽,此時有一魔王現出披頭散發老者相,于佛陀走過時,不禮貌高喊:「瞿昙(佛陀俗家的古代族姓),你是否見到我的牛(佛法喻爲心)?」佛陀答:「我內心未見牛,你爲何要找牛?」老者(魔王)答:「我乃牧牛者,帶領無量無邊的牛,天上、人間、叁惡道……,叁界中不斷流動,此即是我的工作。」佛陀言:「我亦有一群牛,我帶領這群牛到達你所不能到的地方(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境界)。」
‧ 牛于佛法喻爲“心”,魔王往往示現各種境界,使“心”牛放逸,于叁界中不斷流轉。
‧ 魔王可現出各式各樣的境界,甚到可現出佛的形相,但無法到達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涅槃境界。
‧ 故修行人必須安心正道(不離叁寶),即不怕魔擾,故叁皈依時【娑婆多論】亦明白指出:「所皈以救護爲意,以求無畏而求我者,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當救護」,由此可知,欲求叁寶救護,則不能離叁寶之境界,根據道次第意念叁寶(莫離我教),若離叁寶,則不能與其感應,容易受諸魔幹擾。
‧ 通常魔不幹擾內心散亂的凡人,若稍有禅定(至少欲界定)則易受魔擾。一般凡人所遇大部分爲鬼,除非稍有修行,道高方知魔盛,因此須善識魔事。
‧ 魔事有四種:
一、 煩惱魔----例如貪、瞋、癡……..等煩躁惱動,破壞止觀寂靜之功德,故稱爲煩惱“魔”。
二、 陰入界魔----叁界果報障礙修行。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之果報身心,此爲報障。凡夫之果報體障礙修行,例如打坐時腿痛、腰痛…….等身心障擬修行。阿羅漢亦然,【阿含經】一日佛陀說法,諸天、龍王皆來聽法,唯舍利弗(阿羅漢)由于病重而無法前往聽法。此時龍王心起分別,疑惑舍利弗爲何未到,此時佛陀便使弟子將舍利弗擡到佛前而爲說法,舍利弗便病愈。阿羅漢意爲“無生、殺賊、應供”,阿羅漢雖不再受生(無生),但仍須承受過去所累積的業力,仍有老病死,但于不受一切法,無老病死之苦受,內心畢竟空,死後便不再受生叁界。
叁、 死魔----凡夫于此生修學佛法,稍有功德力,若生命短促,無足夠的時間積集大功德,則無法證道,一但再次投胎,則有隔陰之迷,又再次迷惑顛倒。故分段生死之衆生,往往由于死魔,而使修行不得相續。猶如燒水,水即將滾開時而火滅,水便冷卻,又再次燃火(再次受生)燒水,水未滾而火滅………。故蕅益大師勸修行人往生淨土,不受死魔所擾。
‧ 以上叁種魔皆是世間之常事,故不分別說明,智者大師則針對止觀所常見之鬼神魔相,分別詳細說明。
…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