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P31

  ..續本文上一頁

  四、 鬼神魔相,此事須知,今當略說。

  ‧ 鬼神魔有叁種:1. 精魅 2. 堆愓鬼 3. 魔惱。

  

  戊二、別明魔相

  一者精魅:十二時獸,變化作種種形色。或作少男少女老宿之形及可畏身等非一,惱惑行人。此諸精魅,欲惱行人,各當其時而來,善須別識!若于寅時來者,必是虎獸等;若于卯時來者,必是兔鹿等;若于辰時來者,必是龍虌等;若于巳時來者,少是蛇蟒等;若于午時來者,必是馬驢駝等;若于未時來者,必是羊等;若于申時來者,必是猿猴等;若于酉時來者,必是雞烏等;若于戌時來者,必是狗狼等;若于亥時來者,必是豬等;子時來者,必是鼠等;醜時來者,必是牛等;行者若見常用比時來,即知其獸精,說其名字诃責,即當謝滅!

  ‧ 精魅:“魅”,鬼怪;“精魅”,由于吸收精氣而成之鬼怪。一般畜牲內心昏暗,精魅雖有動物之果報體,但內心明了性強,長時間吸收日月精華,稍有神通,而變現爲各種形態。

  ‧ 十二時獸,變化作種種形色。或作少男少女老宿之形及可畏身等,惱惑行人,破壞其止觀。此諸精魅,欲惱行人,各有相應的時間而來,善須別識!

  ‧ 可于時間判斷此精魅爲何種動物。若經常于寅時(早上叁至五時)見到少男少女老宿之形及可畏身等出現,此等必是虎獸等類所變現;若于卯時來者,必是兔鹿等;若于辰時來者,必是龍鼈等;若于巳時來者,少是蛇蟒(大蛇)等;若于午時來者,必是馬驢駝等;若于未時來者,必是羊等;若于申時來者,必是猿猴等;若于酉時來者,必是雞烏等;若于戌時來者,必是狗狼等;若于亥時來者,必是豬等;子時來者,必是鼠等;醜時來者,必是牛等;行者若見常用比時來,即知其獸精,說其名字诃責,即當謝滅!

  ‧ 修行人若經常于同一時間見到各種形相而破壞止觀,則此必爲精魅,可說其名字诃責:「你這老鼠精!你怎麼敢幹擾修行人!」,由于精魅害怕以本來面目出現,若能說出其本來面目,則精魅內心恐怖,並嚴厲诃責,則此精魅即可消失。【摩诃止觀】打坐時若常受精魅幹擾,可于頭後置一鏡子,精魅若見鏡子則現出本來面目,即刻離去。

  

  二者堆惕鬼:亦作種種惱觸行人,或如蟲蠍緣人頭面,鑽刺熠熠;或擊枥人兩腋下;或乍抱持于人,或言說音聲喧鬧,及作諸獸之形,異相非一,來惱行人。應即覺知,一心閉目,陰而罵之,作如是言:「我今識汝!汝是閻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臘吉支,邪見喜破戒種。我今持戒,終不畏汝!」若出家人,應誦戒本,若在家人,應誦叁歸五戒等,鬼便卻行匍匐而去。如是若作種種留難惱人相貌及余斷除之法,並如禅經中廣說。

  ‧ 堆惕鬼:“堆惕”,鬼之名稱。此鬼于拘那含佛之時(末法時代),有一破戒比丘,由于煩惱粗重經常幹擾大衆師,因而遭到摒除。于是心恨作願生生世世障礙修行人,因此而爲“堆惕鬼”。

  ‧ 寶靜大師認爲此鬼由拘那含佛時至今,已過多時,也許此堆惕鬼已不在,而今人所見也許是其相應之眷屬。

  ‧ 堆惕鬼亦作種種境界惱觸行人,例如變成蜘蛛蟲蠍,爬上修行人之頭面,又鑽又刺,閃爍不定(熠熠),若有若無;或用手指搔癢(擊枥)修行人兩腋下;或現出父母形相,抱著修行人哭;或在修行人耳邊言說音聲喧鬧,及作諸獸之形,異相非一,來惱行修行人,破壞止觀。

  ‧ 若遇見堆惕鬼,則應即覺知,一心閉目專注,內心罵之(陰而罵之),作如是言:「我知道你是誰!你是閻浮提中,曾經偷鬼神祭品(食火嗅香偷臘)的吉支(堆惕鬼),于過去做比丘時起邪見並破戒種。我今持戒,終不畏懼你!」若出家人,應誦戒本(【釋禅波羅蜜】指戒的序文,說明破戒的過患),若在家人,應誦叁歸五戒等,增強正氣,此時鬼便卻行匍匐而去。如是若作種種留難惱人相貌及余斷除之法,並如禅經中廣說。

  

  叁者魔惱:是魔多化作叁種五塵境界相,來破善心。一、作違情事,則可畏五塵,令人恐懼。二、作順情事,則可愛五塵,令人心著。叁、非違非順事,則平等五塵,動亂行者。是故魔名殺者,亦名華箭,亦名五箭,射入五情故,在名色中作種種境界,惑亂行人。作順情境者:或作父母兄弟,諸佛形像,端正男女,可愛之境,令人心著。作違情境者:或作虎狼師子,羅剎之形,種種可畏之像,來怖行人。作非違非順境界者:則平常之事,動亂人心,令失禅定,故名爲魔。或作種種好惡之音聲;作種種香臭之氣;或作種種好惡之味;或作種種苦樂境界,來觸人身;皆是魔事,其相衆多,今不具說。

  ‧ 魔惱有二義,一爲一般鬼神,另爲魔王。

  ‧ 總說叁種魔惱------此魔多化作叁種五塵(色聲香味觸)境界相,來破止觀善心。一、作違情色聲香味觸之事,即可畏五塵,令人內心恐懼。二、作順情事,現出可愛色聲香味觸之事,即可愛五塵,令人心愛著,幹擾止觀。叁、非違非順事,則平等五塵,使令分心,動亂行者。是故魔名殺者,亦名華箭,表面看似花,其實爲利箭,射其法身慧命;亦名五箭,利用色聲香味觸五塵,射入五根,在名(心法)色中作種種境界,惑亂行人。

  ‧ 別說叁種魔惱:

  1. 作順情境者:或作父母兄弟,諸佛形像,端正男女,可愛之境,令人心著。故印光大師要念佛人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若能如此必能見佛,若未達一心不亂而欲求見佛者,則易見魔王所變之佛境。

  2. 作違情境者:或作虎狼師子,羅剎之形,種種可畏之像,來怖行人。

  3. 作非違非順境界者:則平常之事,動亂人心,使會分心,令失禅定,故名爲魔。

  ‧ 或作種種好惡之音聲;作種種香臭之氣;或作種種好惡之味;或作種種苦樂境界,來觸惱修行人;皆是魔事,其相衆多,今不具說。

  

  舉要言之,若作種種五塵,惱亂于人,令失善法,起諸煩惱,皆是魔軍。以能破壞平等佛法,令起貪欲、憂愁、瞋恚、睡眠等,諸障道法。如經偈中說:

  

欲是汝初軍 憂愁爲第二 饑渴第叁軍 渴愛爲第四

  

睡眠第五軍 怖畏爲第六 疑悔第七軍 瞋恚爲第八

  

利養虛稱九 自高慢人十 如是等衆軍 壓沒出家人

  

我以禅智力 破汝此諸軍 得成佛道已 度脫一切人

  ‧精魅及堆惕鬼之神通較小,所現多爲固定之相,而魔王則可不斷變化,其相衆多。舉要言之,若魔王作種種五塵,惱亂于人,令失善法,起諸煩惱,皆是魔軍。魔必先令修行人忘失所緣,才能幹擾修行人,例如念佛人,魔王必先令念佛人丟掉佛號(忘失所緣,令失善法),才能令修行人起諸煩惱,破壞修行。

  ‧ 智者大師于【釋禅波羅蜜】指出,多數由于“邪想坐禅”才會受魔軍幹擾。

  ‧ “邪想坐禅”有二:1. 初修止觀之因地發心不正,例如欲追求神通。因地不真,果遭亦曲,則與魔王感應。2. 于修止觀內心專注之時,突然心生邪念。由于內心專注,而堪能性強,此時起邪念之力量比平時強大,例如開車時方向盤有偏差,若速度不快,則易調整,若速度很快,稍有偏差,則不可收舍。【楞嚴經】亦指出「內魔不生,外魔不起」。故欲對治魔王,必先調伏內心。【大智度論】龍樹菩薩將內魔分爲十種,若能消除此十種內魔,則魔王無法幹擾:

  1. 欲是汝初軍(頭號敵人):凡夫過去被欲所控製,爲滿足欲望,而受諸苦,故“欲”爲第一號敵人。特別是男女欲望,故蕅益大師雲:「恩愛迷情,四大緣生,妄有生,膿血交相潤,臭穢常無盡,饒你會莊矜,畫囊盛糞,一旦神離,不複堪親近,切莫把未爛骷髅認做真」,修行人不能一昧壓抑逃避愛欲,而應以理性智慧觀察所愛著之境界,其實此境界外相不淨、內相不淨、死後亦不淨。男女之色身,九孔常流不淨物,故外相不淨;除去外皮後,無非白骨、並塞滿膿血屎尿等叁十六種不淨物(內相不淨),而往往凡人易被此層外皮所迷惑;死亡後,色身膨脹、破裂、腐爛、被屍蟲食盡,而僅剩一堆白骨(死後不淨),由此可知色身不過是未爛將爛之骷髅。

  2. 憂愁爲第二:許多修行人,由于尚未調伏欲愛煩惱,又不敢放逸,因此而終日悶悶不樂,故應時時思惟欲愛之過患,思惟佛法僧之功德,以法喜取代憂愁。

  3. 饑渴第叁軍:應調伏飲食。

  4. 渴愛爲第四:貪求生活之資具。

  ‧此四種屬貪煩惱。

  5. 睡眠第五軍:應調和睡眠。

  6. 怖畏爲第六:由于過去造諸罪業,雖如法忏悔,心中仍存怖畏,因此而障道。

  7. 疑悔第七軍:懷疑師長之功德、懷疑法…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