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力量、懷疑自己的力量(疑師、疑法、疑自)。後悔該做而未做,不該做而做。
8. 瞋恚爲第八:修行人以自己內心之標准衡量別人,而內心瞋恚。
9. 利養虛稱九:稍有修行之人,由于我執而不能克服利養虛名。
10. 自高慢人十:「我慢山高,法水不入」不接受他人之勸誡。
‧ 如是等衆軍(敵人),破壞出家人修行,我(龍樹菩薩)以禅定智慧之力量,破除內心諸煩惱,先從持戒下手,深信因果,思惟破戒之過患,思惟持戒之功德,勉強身口二業不造諸惡。重複安住于皈依境(例如佛號),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不斷重複安住,日久內心有一依止處,每當煩惱活動時,即可現出根本法寶(佛號),因而調伏煩惱,此即爲禅定。此禅定雖仍爲有相境界,但己能調伏煩惱。最後以般若波羅蜜之智慧,覓心了不可得,煩惱皆假因緣而有,藉過去之熏習而生,其本性爲畢竟空、無我、無我所,了解內心本來無一物之無相之境界,此刻便能斷惑證真,轉凡成聖。
‧ 以此禅定智慧之力量,成就佛道,引導度脫一切人。
【14】
戊叁、除卻之法
行者既覺知魔事,即當卻之。卻法有二:一者修止卻之。凡見一切外諸惡魔境,悉知虛诳,不憂不怖,亦不取不拾,妄計分別,息心寂靜,彼自當滅。二者修觀卻之。若見如上所說種種魔境,用止不去,即當反觀能見之心,不見處所,被何所惱?如是觀時,尋當滅謝。若遲遲不去,但當正心,勿生懼想,不惜軀命,正念不動。知魔界如即佛界如,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如是了知,則魔界無所舍,佛界無所取,佛法自當現前,魔境自然消滅。
‧ 叁界中有二種人可做大事業,一者爲佛,另一者爲魔。佛依止清淨法身而住,爲畢竟空、無我、無我所之境界,此境界爲凡夫所不能見聞覺知,爲佛自受用之境界,因佛的大悲心,而應化爲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丈六比丘相,並依止清淨法身,創造出種種勝妙五塵(色身香味觸)之境界,度脫衆生,令入涅槃。此五塵依止清淨法身而生,故智者大師稱爲“爲實(清淨法身)施權(五塵),權不離實”。此既然爲清淨法身之等流,故衆生接觸此五塵時,內心寂靜安樂。
‧ 魔亦能創造廣大事業,以破壞衆生善根(禅定智慧),令流轉生死爲事業。魔之內心充滿無明妄想,由于過去曾行布施…..等有漏善業,故其內心攝持諸多善業,而稍有神通,依止此神通力,亦能創造種種境界,由于此境界之體性爲無明妄想所生,故衆生接觸此境界時,內心躁動不安。故修行人遇境,若內心躁動不安,則可知其爲魔境。
‧ 智者大師提供二種除卻魔境之法:
1. 修止卻之。凡見一切外諸惡魔境之時,利用般若智慧,觀察了知魔境之虛诳(修觀),如【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此叁誦此偈,于是內心不憂不怖,亦不取不拾,妄計分別(修止),此時息心寂靜,魔境自當滅。
2. 修觀卻之。若見如上所說種種魔境,用止不去,即當反觀能見之心,不見處所,覓心了不可得,猶如虛空,則無人可被幹擾?如是觀時,則魔境尋當滅謝。若魔境爲過去怨家,欲破壞善根,因此而遲遲不去,此時應當正心,勿生懼怕之念,不惜軀命,正念不動。了知魔界爲惑業苦之境界,佛界則爲清淨法身之境界,魔界與佛界皆必須依止因緣而安立,故從本性而言,魔界與佛界皆不可得,皆爲畢境空,若魔界如(無差別)佛界如,一如無二如,如是了知,則魔界無所舍,佛界無所取,佛法自當現前,魔境自然消滅。
‧ 淨土宗祖師認爲,若念佛時,突然佛相現前,如何辨視此爲真實佛境,或爲魔境?此時應更加專注執持名號,若爲佛境,則真金不怕火煉,名號與佛境相應,名號愈清楚,佛相亦愈清楚;若爲魔所變現,則魔抵不過佛號,而逐漸消失。
‧ 魔王無法達到畢竟空之境界,因此若內心安住于畢竟空、無我、無我所之境界,則魔王無法找到此人。
複次若見魔境不謝,不須生憂;若見滅謝,亦勿生喜。所以者何?未曾見有人坐禅,見魔化作虎狼來食人;亦未曾見魔,化作男女來爲夫婦,當其幻化。愚人不了,心生驚怖,及起貪著,因是心亂,失定發狂,自致其患,皆是行人無智受患,非魔所爲。
依止止觀除卻魔境(智依止)
‧ 凡夫通常觀一切法畢竟空,只是暫時相應,無法長久安住于畢竟空,如此若見魔境不謝,內心不須生憂愁;若見魔境滅謝,亦勿生喜。所以者何?未曾見有人坐禅,見魔化作虎狼而將坐禅者吃掉;亦未曾見魔,化作男女來爲真正夫婦,應知這些境界皆爲幻化,皆依止第六意識之分別心所安立,而非第八意識之異熟果報。愚癡之人不了解這些境界皆爲自己之分別心所成,而心生驚怖,或起貪著,因此心亂,失定而發狂,自致其患,其實皆是修行之人無智受患,非魔所爲。
‧ 佛陀認爲一切法皆由衆多因緣和合所成(集),非單法可成就,著魔一事,亦是如此,修行之人無智,加上魔王之幹擾,才能使人心亂發狂。
‧ 十二因緣中之無明、行、識…….“觸”、“受”皆無法避免,但 “愛”、“取”、“有”則可由自己做主,例如于坐中魔境現前(觸),必定會有“受”,一旦生起“愛”、“取”之煩惱,則産生“有”之業力。必須要有“愛取”之滋潤,“觸受”才能在內心起破壞的力量(“有”之業力)。故魔境現前時,內心不愛不取,則不會被魔境所擾害。
‧ 故修止觀前必須具足緣起之正見,並了解現前明了之心即空即假即中,如此則不怕魔擾。
若諸魔境惱亂行人,或經年月不去。但當端心正念堅固,不惜
命其懷憂懼!當誦大乘方等諸經、治魔咒,默念誦之,存念叁寶。
出禅定,亦當誦咒自防,忏悔慚愧,及誦波羅提木叉,邪不幹正,久
久自滅。魔事衆多,說不可盡,善須識之!
依止叁寶除卻魔境(法依止)
‧ 若諸魔境惱亂修行人,經年累月不能除去。若于定中,應當端心正念堅固,不惜身命。當誦大乘方等諸經(金剛經、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等),經典爲佛陀清淨法身所變現,正氣淩然,可除魔境,或持治魔咒(大悲咒、楞嚴咒、十小咒……等),默念誦之,內心存念叁寶(念佛念法念僧)。若出禅定,亦當誦咒自防,忏悔慚愧(例如禮拜八十八佛),及誦波羅提木叉(誦戒),邪不幹正,久久自滅。
‧ 印光大師于文鈔中指出念佛必須兼持大悲咒,以阿彌陀佛爲本命元辰,以咒爲助行。
‧ 通常正氣不足,才會受魔幹擾,因此必須仰仗叁寶、誦經、拜忏、持咒,加強正氣,魔境必除。
是故初心行人,必須親近善知識,爲有如比等難事。是魔入人心,
能令行者心神狂亂,或喜或憂,因是成患致死。或時令得諸邪禅定
慧神通陀羅尼,說法教化,人皆信伏,後即壞人出世善事,及破壞正法。
‧ 初心修行人,欲成就清淨無漏之功德,必須親近善知識,一旦爲魔所擾,往往當局者迷,必須由善知識點醒,適時開示。否則魔入人心,能令修行者心神狂亂,或喜或憂,因是成患致死。或時令得諸邪禅定智慧神通陀羅尼,說法教化,人皆信伏,後即壞人出世善事,及破壞正法。
如是等諸異非一,說不可盡!今略示其要,爲令行人于坐禅中,不妄受諸境界。取要言之:若欲遣邪歸正,當觀諸法實相,善修止觀,無邪不破。故釋論雲:「除諸法實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如偈中說:
若分別憶想 即是魔羅網 不動不分別 是則爲法印
‧各式各樣的魔境,說不可盡!在此略示其要,使令修行人于坐禅中,不妄受諸境界幹擾。總而言之:若欲遣邪歸正,當觀“諸法實相”,善修止觀,無邪不破。故龍樹菩薩【智度論】釋論雲:「除諸法實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如偈中說:
『若分別憶想 即是魔羅網 不動不分別 是則爲法印』
‧ 佛法將一切相分爲兩類:
1. 欺诳相:即因緣所生法,諸可樂、不可樂、色身香味觸……等可見聞覺知之境界,皆爲虛妄欺诳相。
2. 諸法實相:虛妄欺诳相中之畢竟空性,則爲諸法實相,不隨因緣而改變。
‧ 禅宗黃檗祖師即是悟到“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而開悟。凡夫執著于色身香味觸,誤認爲一切因緣法皆是真實。永明延壽大師【宗鏡錄】有一公案:一日黃檗禅師與一修苦行之修行人一同行走,走至河邊,此修行人即用神足通飛過河,而黃檗禅師則乘船慢慢過河,此修行人即得意自己神通高明,此時黃檗禅師對此修行人曰:「饒你神通變化,步步蓮花,佛法仍在老僧這邊。」神通並不是佛法的本質,雖然我只是乘船過河,但內心有佛法。
‧ 智者大師指出,世間有生死、涅槃二種緣起,若內心隨順分別憶想,則入魔羅網;若內心不分別(觀),則內心不迷不取不動(止),是則爲涅槃真實法印。
丁九、治病第九 分叁:初明發…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