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病之源。 二、明病發之相。 叁、明治病方法。今初。
戊一、明發病之源
行者安心修道,或四大有病。因今用觀,心息鼓擊,發動本病;或時不能善調適身心息叁事,內外有所違犯,故有病患。夫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則四百四病自然除差;若用心失所,則四百四病因之發生。是故若自行化他,應當善識病源,善知坐中內心治病方法。一旦動病,非惟行道有障,則大命慮矣!
‧ 正修行、善根發相、覺知魔事爲調心的方便;治病則爲調身。
‧ 智者大師強調以心力除病。
‧ 行者安心修止觀(道),有時四大會生病。而生病之原有二:1. 原本有病潛伏體內,修止觀後,心息鼓擊,發動逼出本病;2. 不能善調適身心息叁事,出入定猶如駕馬,入定必須由粗到細,出定必須由細到粗,若內(入定)外(出定)有所違犯,則有病患。坐禅之時,若能善用心者,則四百四病自然除差;若用心失所,則四百四病因之發生。是故若自行化他,應當善識病源,善知坐中內心治病方法。一旦動病,非惟行道有障,則大命慮矣!
‧ 佛法將一切法分爲色法、心法二類:色法無明了性,心法則有明了性。色法爲心法所變現。故欲調色身,必由調心下手。
戊二、明發病之相 分二:初四大五髒生患。二、鬼神業報得病。
今初。
己一、四大五髒生患
今明治病法中有二意:一、明病發之相。二、明治病方法。
一、明病發之相者,病發雖複多途,略出不過二種:
一者四大增損病相:若地大增者,則腫結沈重,身體枯瘠,如是等百一患生。若水大增者,則痰陰脹滿,食飲不消,腹痛下痢等百一患生。若火大增者,即煎寒壯熱,支節皆痛,口氣大小便痢不通等百一患生。若風大增者,則身體虛懸,戰掉疼痛,肺悶脹急,嘔逆氣急,如是等百一患生。故經雲:「一大不調,百一病起;四大不調,四百四病一時俱動。」四大病發,各有相貌,當于坐時及夢中察之。
‧ 由于地水火風四大失調(增損)而生病之相:若地大(堅性,如骨、筋脈、肉)增加者,則身體有硬塊、腫塊、沈重、消瘦枯瘠,如是等百一患生。若水(濕性)大增者,則痰(濃稠的痰)陰(較稀薄的痰)脹滿,食飲不消,腹痛下痢等百一患生。若火(熱性)大增者,即煎寒壯熱(既怕冷又怕熱,虛火上升),支節皆痛,口有臭氣(腸胃火),大小便痢不通(大腸火)等百一患生。若風(動性)大增者,則頭重腳輕,身體, 虛懸,顫抖疼痛,肺悶脹急不順,嘔逆氣急,如是等百一患生。故經雲:「一大不調,百一病起;四大不調,四百四病一時俱動。」四大病發,各有相貌,當于坐時及夢中察之。
‧ 百一患生:百,因衆多而稱爲百;一種病患乃至無數種病患,即稱爲百一患生。
‧ 坐中容易發現四大不調立相,夢中發現四大不調之情相也許已失傳不可考。
二者五髒生患之相:從心生心者,身體寒熱,及頭痛口燥等,心主口故。從肺生患者,身體脹滿,四肢煩疼,心悶鼻塞等,肺主鼻故。從肝生患者,多無喜心,憂愁不樂,悲思瞋恚,頭痛眼暗昏悶等,肝主眼故。從脾生患者,身體面上,遊風偏身,癗癢疼痛,飲食失味等,脾主舌故。從腎生患者,咽喉噎塞,腹脹耳聾等,腎主耳故。五髒生病衆多,各有其相,當于坐時及夢中察之可知!如是四大五髒病患因起非一,病相衆多,不可具說。行者若欲修止觀法門,脫有患生,應當善知因起。此二種病,通因內外發動。若外傷寒冷風熱,飲食不消,而病從二處發者,當知因外發動。若由用心不調,觀行違僻,或因定法發時,不知取與,而致二處患生,此因內發病相。
‧ 五髒:心肝脾肺腎。
‧ 從心生心者,身體忽冷忽熱,心髒微弱,氣血無法達到頭部而頭痛,又因心主口故,而使口幹舌燥等。中國傳統醫學認爲,心髒病除遺傳外,亦與思慮有關,若人思慮過盛(例如讀書人),分別力太強,則心氣耗損,故必須修止,少思慮以養心氣。
‧ 從肺生患者,身體水腫脹滿,四肢煩疼,心悶鼻塞等,肺主鼻故。一般若話說太多,則耗神傷肺氣,故必須少言語以養肺氣。
‧ 從肝生患者,多無歡喜心,憂愁不樂,悲思瞋恚而易發脾氣,頭痛眼紅或眼黃,昏悶看不清楚等,肝主眼故。故必須戒瞋怒以養肝氣。
‧ 從脾生患者,身體面上,皮膚濕氣重而經常長濕疹,遊風偏身,癗(音習,輕微疼痛)癢疼痛,飲食無味等,脾主舌故。故必須薄滋味(口味淡)以養脾氣。
‧ 從腎生患者,咽喉噎塞,說話時喉嚨如有阻塞,肚子脹耳聾等,腎主耳故。故必須寡色欲以養腎氣。不止身體要減少男女之欲,亦要減少男女之欲妄思想。
‧ 五髒生病衆多,各有其相,當于坐時及夢中察之可知!如是四大五髒病患因起非一,病相衆多,不可具說。行者若欲修止觀法門,如果(脫)有前面所說之病患生起,應當善知起因。此二種病(四大、五髒所生之病),通因內在止觀失調(內發病),加上外在環境發動(外發動)。若病爲外傷寒冷風熱,食入不消化之飲食,而病從二處發者,應當知道此因爲外發動。若太過急躁,急于修觀對治煩惱,用心過猛,而導致氣血失調。或因禅定法發動時,不知取舍,因而失調,使四大、五髒生病,此爲內發病相(修止觀時所生之病相)。
‧ 打坐怕風不怕冷,故古人多在大樹後打坐,因大樹幹可擋風。打坐最適合的溫度爲15~20度。
‧ 若爲環境而成之外發失調,則服藥物即可控製;若爲修止觀而生之內發失調,則必須靠止觀才能控製。
己二、鬼神業報得病
複次,有叁種得病因緣不同:一者四大五髒增損得病,如前說。二者鬼神所作得病。叁者業報得病。如是等病,初得即治,甚易得差。若經久則病成,身羸病結,治之難愈。
‧智者大師指出有叁種得病因緣:1. 四大五髒不調,通常可經藥物治愈。2. 鬼神所作得病,例如過去怨家墮入鬼神道,找上門使人得病。3. 惡業報(多數爲殺業),墮入叁惡道,出叁惡道後仍有余報,而使短命多病。如是等病,初得即治,甚易得差,故愈早治愈好,若經久則病成,身羸病結,愈難治之。
戊叁、明治病方法 分叁:初、四大五髒病治法。二、鬼神業報病治法。 叁、結示治病十法。今初。
己一、四大五髒病治法二
庚一、明修止治病
二、明治病方法者:既深知病源起發,當作方法治之。治病之法,乃有多途,舉要言之,不出止觀二種方便。雲何用止治病相?有師言:但安心止在病處,即能治病。所以者何?心是一期果報之主。譬如王有所至處,群賊迸散。次有師言:臍下一寸名憂陀那,此雲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經久即多有所冶。有師言:常止心足下,莫問行住寢臥,即能治病。所以者何?人以四大不調,故多諸疾患。此由心識上緣,故令四大不調。若安心在下,四大自然調適,衆病除矣!有師言:但知諸法空無所有,不取病相,寂然止住,多有所治。所以者何?由心憶想,鼓作四大,故有病生。息心和悅,衆病即差。故【淨名經】雲:「何謂病本?所謂攀緣。雲何斷攀緣?謂心無所得!」如是種種說,用止治病之相非一。故知善修止法,能治衆病。
‧ 智者大師主要以止觀治療四大五髒病。
以止治病:如何用止治病?
系緣所境止:
1. 有一禅師言:「安心止在病處,即能治病。」找出病源後,將心住于病處,則病處即會好轉。所以者何?衆生之果報,有色法及心法,而色法隨心法而轉,心即是果報之主人。譬如王(心)有所至處,群賊(病處)迸散。以中醫理論而言,病處多爲氣血不通處,若將心住于病處,則此處血液循環較順暢,所謂心之所在,則氣之所在,氣之所在,則血之所在。
2.次有師言:臍下一寸爲憂陀那,即丹田(氣海)。身體有病多爲氣虛,丹田爲一切氣發動之根源,若能止心守于丹田不散,經久則氣較足,病則多有所冶。
3.有師言:常止心于足下,不論行住寢臥,即能治病。所以者何?人以四大不調,故多諸疾患。此由心識上緣,心浮氣躁故令四大不調。拜佛亦然,必須下實上虛,故拜佛前,足先向下用力踩幾下,使氣往下降,上半身放松,如此安心在下,四大自然調適,衆病除矣!
體真止:
‧有師言:「觀察色受想行識五蘊空無所有,取其空相,不取相
寂然止住于空性,則病多有所治。所以者何?由于內心憶想,
煩惱鼓作四大,故有病生。因此內心平和喜悅,衆病即差
故【淨名經】(維摩诘經)雲:「何謂病本?所謂攀緣(內
不寂靜)。雲何斷攀緣?心無所得!」觀察此能斷攀之心不
得,如是種種說,用止治病之相非一。故知善修止法,能治
衆病。…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