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P33

  ..续本文上一页病之源。 二、明病发之相。 三、明治病方法。今初。

  戊一、明发病之源

  行者安心修道,或四大有病。因今用观,心息鼓击,发动本病;或时不能善调适身心息三事,内外有所违犯,故有病患。夫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除差;若用心失所,则四百四病因之发生。是故若自行化他,应当善识病源,善知坐中内心治病方法。一旦动病,非惟行道有障,则大命虑矣!

  ‧ 正修行、善根发相、觉知魔事为调心的方便;治病则为调身。

  ‧ 智者大师强调以心力除病。

  ‧ 行者安心修止观(道),有时四大会生病。而生病之原有二:1. 原本有病潜伏体内,修止观后,心息鼓击,发动逼出本病;2. 不能善调适身心息三事,出入定犹如驾马,入定必须由粗到细,出定必须由细到粗,若内(入定)外(出定)有所违犯,则有病患。坐禅之时,若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除差;若用心失所,则四百四病因之发生。是故若自行化他,应当善识病源,善知坐中内心治病方法。一旦动病,非惟行道有障,则大命虑矣!

  ‧ 佛法将一切法分为色法、心法二类:色法无明了性,心法则有明了性。色法为心法所变现。故欲调色身,必由调心下手。

  

  戊二、明发病之相 分二:初四大五脏生患。二、鬼神业报得病。

   今初。

  己一、四大五脏生患

  今明治病法中有二意:一、明病发之相。二、明治病方法。

  一、明病发之相者,病发虽复多途,略出不过二种:

  一者四大增损病相:若地大增者,则肿结沉重,身体枯瘠,如是等百一患生。若水大增者,则痰阴胀满,食饮不消,腹痛下痢等百一患生。若火大增者,即煎寒壮热,支节皆痛,口气大小便痢不通等百一患生。若风大增者,则身体虚悬,战掉疼痛,肺闷胀急,呕逆气急,如是等百一患生。故经云:「一大不调,百一病起;四大不调,四百四病一时俱动。」四大病发,各有相貌,当于坐时及梦中察之。

  ‧ 由于地水火风四大失调(增损)而生病之相:若地大(坚性,如骨、筋脉、肉)增加者,则身体有硬块、肿块、沉重、消瘦枯瘠,如是等百一患生。若水(湿性)大增者,则痰(浓稠的痰)阴(较稀薄的痰)胀满,食饮不消,腹痛下痢等百一患生。若火(热性)大增者,即煎寒壮热(既怕冷又怕热,虚火上升),支节皆痛,口有臭气(肠胃火),大小便痢不通(大肠火)等百一患生。若风(动性)大增者,则头重脚轻,身体, 虚悬,颤抖疼痛,肺闷胀急不顺,呕逆气急,如是等百一患生。故经云:「一大不调,百一病起;四大不调,四百四病一时俱动。」四大病发,各有相貌,当于坐时及梦中察之。

  ‧ 百一患生:百,因众多而称为百;一种病患乃至无数种病患,即称为百一患生。

  ‧ 坐中容易发现四大不调立相,梦中发现四大不调之情相也许已失传不可考。

  

  二者五脏生患之相:从心生心者,身体寒热,及头痛口燥等,心主口故。从肺生患者,身体胀满,四肢烦疼,心闷鼻塞等,肺主鼻故。从肝生患者,多无喜心,忧愁不乐,悲思瞋恚,头痛眼暗昏闷等,肝主眼故。从脾生患者,身体面上,游风偏身,癗痒疼痛,饮食失味等,脾主舌故。从肾生患者,咽喉噎塞,腹胀耳聋等,肾主耳故。五脏生病众多,各有其相,当于坐时及梦中察之可知!如是四大五脏病患因起非一,病相众多,不可具说。行者若欲修止观法门,脱有患生,应当善知因起。此二种病,通因内外发动。若外伤寒冷风热,饮食不消,而病从二处发者,当知因外发动。若由用心不调,观行违僻,或因定法发时,不知取与,而致二处患生,此因内发病相。

  ‧ 五脏:心肝脾肺肾。

  ‧ 从心生心者,身体忽冷忽热,心脏微弱,气血无法达到头部而头痛,又因心主口故,而使口干舌燥等。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心脏病除遗传外,亦与思虑有关,若人思虑过盛(例如读书人),分别力太强,则心气耗损,故必须修止,少思虑以养心气。

  ‧ 从肺生患者,身体水肿胀满,四肢烦疼,心闷鼻塞等,肺主鼻故。一般若话说太多,则耗神伤肺气,故必须少言语以养肺气。

  ‧ 从肝生患者,多无欢喜心,忧愁不乐,悲思瞋恚而易发脾气,头痛眼红或眼黄,昏闷看不清楚等,肝主眼故。故必须戒瞋怒以养肝气。

  ‧ 从脾生患者,身体面上,皮肤湿气重而经常长湿疹,游风偏身,癗(音习,轻微疼痛)痒疼痛,饮食无味等,脾主舌故。故必须薄滋味(口味淡)以养脾气。

  ‧ 从肾生患者,咽喉噎塞,说话时喉咙如有阻塞,肚子胀耳聋等,肾主耳故。故必须寡色欲以养肾气。不止身体要减少男女之欲,亦要减少男女之欲妄思想。

  ‧ 五脏生病众多,各有其相,当于坐时及梦中察之可知!如是四大五脏病患因起非一,病相众多,不可具说。行者若欲修止观法门,如果(脱)有前面所说之病患生起,应当善知起因。此二种病(四大、五脏所生之病),通因内在止观失调(内发病),加上外在环境发动(外发动)。若病为外伤寒冷风热,食入不消化之饮食,而病从二处发者,应当知道此因为外发动。若太过急躁,急于修观对治烦恼,用心过猛,而导致气血失调。或因禅定法发动时,不知取舍,因而失调,使四大、五脏生病,此为内发病相(修止观时所生之病相)。

  ‧ 打坐怕风不怕冷,故古人多在大树后打坐,因大树干可挡风。打坐最适合的温度为15~20度。

  ‧ 若为环境而成之外发失调,则服药物即可控制;若为修止观而生之内发失调,则必须靠止观才能控制。

  

  己二、鬼神业报得病

  复次,有三种得病因缘不同:一者四大五脏增损得病,如前说。二者鬼神所作得病。三者业报得病。如是等病,初得即治,甚易得差。若经久则病成,身羸病结,治之难愈。

  ‧智者大师指出有三种得病因缘:1. 四大五脏不调,通常可经药物治愈。2. 鬼神所作得病,例如过去怨家堕入鬼神道,找上门使人得病。3. 恶业报(多数为杀业),堕入三恶道,出三恶道后仍有余报,而使短命多病。如是等病,初得即治,甚易得差,故愈早治愈好,若经久则病成,身羸病结,愈难治之。

  戊三、明治病方法 分三:初、四大五脏病治法。二、鬼神业报病治法。 三、结示治病十法。今初。

  己一、四大五脏病治法

  庚一、明修止治病

  二、明治病方法者:既深知病源起发,当作方法治之。治病之法,乃有多途,举要言之,不出止观二种方便。云何用止治病相?有师言:但安心止在病处,即能治病。所以者何?心是一期果报之主。譬如王有所至处,群贼迸散。次有师言:脐下一寸名忧陀那,此云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经久即多有所冶。有师言:常止心足下,莫问行住寝卧,即能治病。所以者何?人以四大不调,故多诸疾患。此由心识上缘,故令四大不调。若安心在下,四大自然调适,众病除矣!有师言:但知诸法空无所有,不取病相,寂然止住,多有所治。所以者何?由心忆想,鼓作四大,故有病生。息心和悦,众病即差。故【净名经】云:「何谓病本?所谓攀缘。云何断攀缘?谓心无所得!」如是种种说,用止治病之相非一。故知善修止法,能治众病。

  ‧ 智者大师主要以止观治疗四大五脏病。

  以止治病:如何用止治病?

  系缘所境止:

  1. 有一禅师言:「安心止在病处,即能治病。」找出病源后,将心住于病处,则病处即会好转。所以者何?众生之果报,有色法及心法,而色法随心法而转,心即是果报之主人。譬如王(心)有所至处,群贼(病处)迸散。以中医理论而言,病处多为气血不通处,若将心住于病处,则此处血液循环较顺畅,所谓心之所在,则气之所在,气之所在,则血之所在。

  2.次有师言:脐下一寸为忧陀那,即丹田(气海)。身体有病多为气虚,丹田为一切气发动之根源,若能止心守于丹田不散,经久则气较足,病则多有所冶。

  3.有师言:常止心于足下,不论行住寝卧,即能治病。所以者何?人以四大不调,故多诸疾患。此由心识上缘,心浮气躁故令四大不调。拜佛亦然,必须下实上虚,故拜佛前,足先向下用力踩几下,使气往下降,上半身放松,如此安心在下,四大自然调适,众病除矣!

  体真止:

  ‧有师言:「观察色受想行识五蕴空无所有,取其空相,不取相

   寂然止住于空性,则病多有所治。所以者何?由于内心忆想,

   烦恼鼓作四大,故有病生。因此内心平和喜悦,众病即差

   故【净名经】(维摩诘经)云:「何谓病本?所谓攀缘(内

   不寂静)。云何断攀缘?心无所得!」观察此能断攀之心不

   得,如是种种说,用止治病之相非一。故知善修止法,能治

   众病。…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