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力量、怀疑自己的力量(疑师、疑法、疑自)。后悔该做而未做,不该做而做。
8. 瞋恚为第八:修行人以自己内心之标准衡量别人,而内心瞋恚。
9. 利养虚称九:稍有修行之人,由于我执而不能克服利养虚名。
10. 自高慢人十:「我慢山高,法水不入」不接受他人之劝诫。
‧ 如是等众军(敌人),破坏出家人修行,我(龙树菩萨)以禅定智慧之力量,破除内心诸烦恼,先从持戒下手,深信因果,思惟破戒之过患,思惟持戒之功德,勉强身口二业不造诸恶。重复安住于皈依境(例如佛号),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不断重复安住,日久内心有一依止处,每当烦恼活动时,即可现出根本法宝(佛号),因而调伏烦恼,此即为禅定。此禅定虽仍为有相境界,但己能调伏烦恼。最后以般若波罗蜜之智慧,觅心了不可得,烦恼皆假因缘而有,藉过去之熏习而生,其本性为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了解内心本来无一物之无相之境界,此刻便能断惑证真,转凡成圣。
‧ 以此禅定智慧之力量,成就佛道,引导度脱一切人。
【14】
戊三、除却之法
行者既觉知魔事,即当却之。却法有二:一者修止却之。凡见一切外诸恶魔境,悉知虚诳,不忧不怖,亦不取不拾,妄计分别,息心寂静,彼自当灭。二者修观却之。若见如上所说种种魔境,用止不去,即当反观能见之心,不见处所,被何所恼?如是观时,寻当灭谢。若迟迟不去,但当正心,勿生惧想,不惜躯命,正念不动。知魔界如即佛界如,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如是了知,则魔界无所舍,佛界无所取,佛法自当现前,魔境自然消灭。
‧ 三界中有二种人可做大事业,一者为佛,另一者为魔。佛依止清净法身而住,为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之境界,此境界为凡夫所不能见闻觉知,为佛自受用之境界,因佛的大悲心,而应化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丈六比丘相,并依止清净法身,创造出种种胜妙五尘(色身香味触)之境界,度脱众生,令入涅槃。此五尘依止清净法身而生,故智者大师称为“为实(清净法身)施权(五尘),权不离实”。此既然为清净法身之等流,故众生接触此五尘时,内心寂静安乐。
‧ 魔亦能创造广大事业,以破坏众生善根(禅定智慧),令流转生死为事业。魔之内心充满无明妄想,由于过去曾行布施…..等有漏善业,故其内心摄持诸多善业,而稍有神通,依止此神通力,亦能创造种种境界,由于此境界之体性为无明妄想所生,故众生接触此境界时,内心躁动不安。故修行人遇境,若内心躁动不安,则可知其为魔境。
‧ 智者大师提供二种除却魔境之法:
1. 修止却之。凡见一切外诸恶魔境之时,利用般若智慧,观察了知魔境之虚诳(修观),如【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此三诵此偈,于是内心不忧不怖,亦不取不拾,妄计分别(修止),此时息心寂静,魔境自当灭。
2. 修观却之。若见如上所说种种魔境,用止不去,即当反观能见之心,不见处所,觅心了不可得,犹如虚空,则无人可被干扰?如是观时,则魔境寻当灭谢。若魔境为过去怨家,欲破坏善根,因此而迟迟不去,此时应当正心,勿生惧怕之念,不惜躯命,正念不动。了知魔界为惑业苦之境界,佛界则为清净法身之境界,魔界与佛界皆必须依止因缘而安立,故从本性而言,魔界与佛界皆不可得,皆为毕境空,若魔界如(无差别)佛界如,一如无二如,如是了知,则魔界无所舍,佛界无所取,佛法自当现前,魔境自然消灭。
‧ 净土宗祖师认为,若念佛时,突然佛相现前,如何辨视此为真实佛境,或为魔境?此时应更加专注执持名号,若为佛境,则真金不怕火炼,名号与佛境相应,名号愈清楚,佛相亦愈清楚;若为魔所变现,则魔抵不过佛号,而逐渐消失。
‧ 魔王无法达到毕竟空之境界,因此若内心安住于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之境界,则魔王无法找到此人。
复次若见魔境不谢,不须生忧;若见灭谢,亦勿生喜。所以者何?未曾见有人坐禅,见魔化作虎狼来食人;亦未曾见魔,化作男女来为夫妇,当其幻化。愚人不了,心生惊怖,及起贪着,因是心乱,失定发狂,自致其患,皆是行人无智受患,非魔所为。
依止止观除却魔境(智依止)
‧ 凡夫通常观一切法毕竟空,只是暂时相应,无法长久安住于毕竟空,如此若见魔境不谢,内心不须生忧愁;若见魔境灭谢,亦勿生喜。所以者何?未曾见有人坐禅,见魔化作虎狼而将坐禅者吃掉;亦未曾见魔,化作男女来为真正夫妇,应知这些境界皆为幻化,皆依止第六意识之分别心所安立,而非第八意识之异熟果报。愚痴之人不了解这些境界皆为自己之分别心所成,而心生惊怖,或起贪着,因此心乱,失定而发狂,自致其患,其实皆是修行之人无智受患,非魔所为。
‧ 佛陀认为一切法皆由众多因缘和合所成(集),非单法可成就,着魔一事,亦是如此,修行之人无智,加上魔王之干扰,才能使人心乱发狂。
‧ 十二因缘中之无明、行、识…….“触”、“受”皆无法避免,但 “爱”、“取”、“有”则可由自己做主,例如于坐中魔境现前(触),必定会有“受”,一旦生起“爱”、“取”之烦恼,则产生“有”之业力。必须要有“爱取”之滋润,“触受”才能在内心起破坏的力量(“有”之业力)。故魔境现前时,内心不爱不取,则不会被魔境所扰害。
‧ 故修止观前必须具足缘起之正见,并了解现前明了之心即空即假即中,如此则不怕魔扰。
若诸魔境恼乱行人,或经年月不去。但当端心正念坚固,不惜
命其怀忧惧!当诵大乘方等诸经、治魔咒,默念诵之,存念三宝。
出禅定,亦当诵咒自防,忏悔惭愧,及诵波罗提木叉,邪不干正,久
久自灭。魔事众多,说不可尽,善须识之!
依止三宝除却魔境(法依止)
‧ 若诸魔境恼乱修行人,经年累月不能除去。若于定中,应当端心正念坚固,不惜身命。当诵大乘方等诸经(金刚经、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经典为佛陀清净法身所变现,正气凌然,可除魔境,或持治魔咒(大悲咒、楞严咒、十小咒……等),默念诵之,内心存念三宝(念佛念法念僧)。若出禅定,亦当诵咒自防,忏悔惭愧(例如礼拜八十八佛),及诵波罗提木叉(诵戒),邪不干正,久久自灭。
‧ 印光大师于文钞中指出念佛必须兼持大悲咒,以阿弥陀佛为本命元辰,以咒为助行。
‧ 通常正气不足,才会受魔干扰,因此必须仰仗三宝、诵经、拜忏、持咒,加强正气,魔境必除。
是故初心行人,必须亲近善知识,为有如比等难事。是魔入人心,
能令行者心神狂乱,或喜或忧,因是成患致死。或时令得诸邪禅定
慧神通陀罗尼,说法教化,人皆信伏,后即坏人出世善事,及破坏正法。
‧ 初心修行人,欲成就清净无漏之功德,必须亲近善知识,一旦为魔所扰,往往当局者迷,必须由善知识点醒,适时开示。否则魔入人心,能令修行者心神狂乱,或喜或忧,因是成患致死。或时令得诸邪禅定智慧神通陀罗尼,说法教化,人皆信伏,后即坏人出世善事,及破坏正法。
如是等诸异非一,说不可尽!今略示其要,为令行人于坐禅中,不妄受诸境界。取要言之:若欲遣邪归正,当观诸法实相,善修止观,无邪不破。故释论云:「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如偈中说:
若分别忆想 即是魔罗网 不动不分别 是则为法印
‧各式各样的魔境,说不可尽!在此略示其要,使令修行人于坐禅中,不妄受诸境界干扰。总而言之:若欲遣邪归正,当观“诸法实相”,善修止观,无邪不破。故龙树菩萨【智度论】释论云:「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如偈中说:
『若分别忆想 即是魔罗网 不动不分别 是则为法印』
‧ 佛法将一切相分为两类:
1. 欺诳相:即因缘所生法,诸可乐、不可乐、色身香味触……等可见闻觉知之境界,皆为虚妄欺诳相。
2. 诸法实相:虚妄欺诳相中之毕竟空性,则为诸法实相,不随因缘而改变。
‧ 禅宗黄檗祖师即是悟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而开悟。凡夫执着于色身香味触,误认为一切因缘法皆是真实。永明延寿大师【宗镜录】有一公案:一日黄檗禅师与一修苦行之修行人一同行走,走至河边,此修行人即用神足通飞过河,而黄檗禅师则乘船慢慢过河,此修行人即得意自己神通高明,此时黄檗禅师对此修行人曰:「饶你神通变化,步步莲花,佛法仍在老僧这边。」神通并不是佛法的本质,虽然我只是乘船过河,但内心有佛法。
‧ 智者大师指出,世间有生死、涅槃二种缘起,若内心随顺分别忆想,则入魔罗网;若内心不分别(观),则内心不迷不取不动(止),是则为涅槃真实法印。
丁九、治病第九 分三:初明发…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