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中曾修善业,此善业力于修止观中突然善根发相,例如见不净之相、内心震动…….等。此等现相,可增长禅定、智慧(止观)。但此等现相,有些为真实,有些为虚妄,必须加以分别。
‧ 修习止观时,内心应明静不动,若突然见不净之相、内心震动、生慈悲心…….等如上诸禅时,随因所发之法(禅相),或1 身搔动(真实在动),或2. 时身重如物镇压(得禅定之人,身应如云如雾),或3. 时身轻欲飞(内心不稳),或4. 身体如被束缚,动弹不得,或5. 逶迤垂熟(精神不振,禅定之人内心明静,精神饱满),或6. 身体感到寒冷,或7. 身体时感到壮热,或8. 见种种诸奇怪境界,或9. 内心暗蔽,或10. 起贪瞋痴等诸恶觉,或11. 于任禅时忆念外散乱诸杂善事,例如办学校、医院、成立佛事……等诸杂善事,或12. 内心欢喜躁动,或13. 内心忧愁悲思,或14. 内心感到恶法接触身体,毛孔惊竖,或15. 内心大乐如昏如醉,如是种种邪法与禅相一齐发生,则会破坏禅定,使身心躁动不安,名为邪伪。
‧ 善根发相应与止观(明静不动之心)相随顺,若相违背,则为邪伪。
‧ 若修行人爱着此种邪禅,即与九十五种鬼神法相应,多好失心颠狂,失去之前所栽培禅定之功德。
‧ 有时诸鬼神等,知此修行人喜好此等邪法,故加强势力,使令此人得诸邪定邪智,辩才神通,迷惑扰动世人,愚痴众生见之,误认为此人得道果,皆悉信伏。事实上此人内心颠倒,专行鬼法惑乱世间。此人命终,则与三宝无缘,永不遇佛法,由于经常与鬼神感应道交,则堕鬼神道中;若利用此辩才神通,造诸恶法,即随地狱。
‧ 一切道果必须与我空、法空相应,智者大师藏通别圆四教中,通教(即通前藏教,通后别圆)即是修空观,所谓「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此为三乘共学,故成就道果者,不会自称「我是阿罗汉」或「我是菩萨」,我不可得,如何有得阿罗汉之人?故于末法时代,若有人自称是圣人,此人即与道果相违背。除非此人于临命终时,道出自己的本地风光。
‧ 故修行人于修止观时,若见如是等与明静相违背之禅相,即为邪伪相,应当马上灭之!如何灭之?若知虚诳,正心不爱着,即当谢灭。并用正观破之,观察能被干扰之“我”不可得,实无人被干扰,如此则能灭邪伪相!
‧ “不受”为阿罗汉的境界,「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凡人不易做到“不受”,但凡人可做到“不着”。
‧ 分辨真正禅发相:于打坐中,内心应明静而住,有时突然会有各种禅相出现,例如见到父母师长,内心生感恩孝顺心,或内心有各种振动,若此等禅相发动时能与“定”相随顺,虽发动各种禅相,内心仍空明清净,淡然快乐(加强禅定的功德),并清楚分明所有境界;内心无有覆盖,善心开发,对三宝信敬增长,内心智慧了了分明(加强智慧的功德);身心柔软,观察世间微妙虚寂,厌患世间,无为无欲,出入自在,是为正禅发相。
‧ 打坐必须身心柔软,否则身体僵硬,气血不通。着魔者易双眼发紫(气血不通),身体僵硬。修行人双眼应柔软而炯炯有神。
‧ 智者大师总结如何分辨真伪:譬如与恶人共事,经常互相触恼,内心不静,若有此种现相,则为邪伪;若与善人共事,久见其美,是则为正禅发相。
‧ 印光大师强调:修行人除了信愿持名之外,亦必须要深信因果,断恶修善。临命终时必须依靠对弥陀之信心、愿力、及持名功德力与弥陀感应道交;但若内心积集太多恶业,则此三种功德力不易表现,例如房屋内聚集众多恶人,内心无法明静;罪业会干扰内心,使信愿持名之力量不能表现。故印光大师劝勉念佛人必须戒杀、吃素、莫造诸恶,尽量多造善业,帮助信愿持名。
庚三、明用止观长养诸善根
三 明用止观长养诸善根者:若于坐中,诸善根发时,应用止观二法,修令增长。若宜用止,则以止修之;若宜用观,则以观修之,具足前说。略示大意矣。
‧ 于打坐中,诸善根发相时,应先判断其真伪,若是真实的善根发相,则用止观二法,令其增长。若宜用止,则以止修之;若宜用观,则以观修之。
‧ 为追求圣道,不应贪着善根发相,只要分辨此为真实的善根发相即可,应知此非真实的功德,若一昧贪着,则失其止观功德。例如追求山上的摩尼宝珠(圣道),于上山途中,路旁有众多的花果树木(善根发相),只能暂时欣赏,不宜久留,以免耽误追求摩尼宝珠(成就圣道)的大事。
‧ 善根发相为止观之花报,为止观功德之显现,辨断为真实的善根发相即可,此后应更加增长止观(根本),依照五番修止观意,不要贪着善根发相(枝叶花果)。
‧ 善根发相为内在之境界,以下所说之魔境为外在之境界,其中分1.总释魔境,2.别明魔相,3. 除却之法三科。
丁八、觉知魔事第八。 分三:初、总释魔境。 二、别明魔相。 三、除却之法。今初。
戊一、总释魔境
梵音魔罗,秦言杀者。夺行人功德之财,杀行人智慧之命,是故名之为恶魔事者。如佛以功德智慧,度脱众生,入涅槃为事;魔常以破坏众生善根,令流转生死为事。若能安心正道,是故道高方知魔盛,仍须善识魔事。但有四种:一、烦恼魔。二、阴入界魔。三、死魔。四、鬼神魔。三种皆是世间之常事,今不分别。鬼神魔相,此事须知,今当略说:鬼神魔有三种:
‧ 魔:为印度发音(梵音),全名“魔罗”,姚秦鸠摩罗什大师翻译“杀者”。由于“魔”夺修行人布施、持戒、忍辱………等功德之法财,更严重者杀修行人智慧之命,是故名之为恶魔事者。
‧ 智慧之命------凡人必须要有寿命,才能受用各种福报,所谓“寿者,福之基也”,而佛菩萨无量之功德三昧,亦必须要有法身慧命(智慧之命)才能生起,佛菩萨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无量百千陀罗尼……等等功德,必须依止般若智慧才能生起,故智慧为佛菩萨法身之命。
‧ 一般修行人未入圣道前,于欲界定、未到地定之时,才会受魔干扰,一但达到初禅的境界,则魔无法干扰,此时则易受邪见干扰。
‧ 佛以无量功德智慧,度脱众生,使令众生由生死之岸入不生不死涅槃之岸;而魔常以破坏众生善根,令其生生世世流转生死。
‧ 【大毗婆娑论】一日佛带领阿难尊者出外托钵,此时有一魔王现出披头散发老者相,于佛陀走过时,不礼貌高喊:「瞿昙(佛陀俗家的古代族姓),你是否见到我的牛(佛法喻为心)?」佛陀答:「我内心未见牛,你为何要找牛?」老者(魔王)答:「我乃牧牛者,带领无量无边的牛,天上、人间、三恶道……,三界中不断流动,此即是我的工作。」佛陀言:「我亦有一群牛,我带领这群牛到达你所不能到的地方(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境界)。」
‧ 牛于佛法喻为“心”,魔王往往示现各种境界,使“心”牛放逸,于三界中不断流转。
‧ 魔王可现出各式各样的境界,甚到可现出佛的形相,但无法到达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涅槃境界。
‧ 故修行人必须安心正道(不离三宝),即不怕魔扰,故三皈依时【娑婆多论】亦明白指出:「所皈以救护为意,以求无畏而求我者,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当救护」,由此可知,欲求三宝救护,则不能离三宝之境界,根据道次第意念三宝(莫离我教),若离三宝,则不能与其感应,容易受诸魔干扰。
‧ 通常魔不干扰内心散乱的凡人,若稍有禅定(至少欲界定)则易受魔扰。一般凡人所遇大部分为鬼,除非稍有修行,道高方知魔盛,因此须善识魔事。
‧ 魔事有四种:
一、 烦恼魔----例如贪、瞋、痴……..等烦躁恼动,破坏止观寂静之功德,故称为烦恼“魔”。
二、 阴入界魔----三界果报障碍修行。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之果报身心,此为报障。凡夫之果报体障碍修行,例如打坐时腿痛、腰痛…….等身心障拟修行。阿罗汉亦然,【阿含经】一日佛陀说法,诸天、龙王皆来听法,唯舍利弗(阿罗汉)由于病重而无法前往听法。此时龙王心起分别,疑惑舍利弗为何未到,此时佛陀便使弟子将舍利弗抬到佛前而为说法,舍利弗便病愈。阿罗汉意为“无生、杀贼、应供”,阿罗汉虽不再受生(无生),但仍须承受过去所累积的业力,仍有老病死,但于不受一切法,无老病死之苦受,内心毕竟空,死后便不再受生三界。
三、 死魔----凡夫于此生修学佛法,稍有功德力,若生命短促,无足够的时间积集大功德,则无法证道,一但再次投胎,则有隔阴之迷,又再次迷惑颠倒。故分段生死之众生,往往由于死魔,而使修行不得相续。犹如烧水,水即将滚开时而火灭,水便冷却,又再次燃火(再次受生)烧水,水未滚而火灭………。故蕅益大师劝修行人往生净土,不受死魔所扰。
‧ 以上三种魔皆是世间之常事,故不分别说明,智者大师则针对止观所常见之鬼神魔相,分别详细说明。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