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生灭」我思故我在,这辈子是男人,则有男人的思想,下辈子是女人,则有女人的思想,故“思想”无我,会不断变化;「若我即五蕴,我即为生灭」即然“我”会生灭变化,则不能构成“我”;「若我异五蕴,我即为五蕴相」若“我”非五蕴,于五蕴外另外有“我”,则佛陀问外道此“我”的相貌为何?而外道无言以对。
‧ 流转完全是业力熏息所表现的假名假相假用,「诸因缘中不见人我」,无真实的自我。若有真实的自我,则阿罗汉于空性现前时,此“我”应会出现,而不会入无生。故色不可得,心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我”依止妄想所安立,并无真实存在。
五、 念佛善根发相: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空寂,忽然忆念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议!所有十力、无畏、不共三昧、解脱等法,不可思议!神通变化,无碍说法,广利众生,不可思议!如是等无量功德,不可思议!作是念时,即敬爱心生,三昧开发,身心快乐,清净安隐,无诸恶相。从禅定起,身体轻利,自觉功德巍巍,人所爱敬,是为念佛三昧善根发相。
‧ 因缘观善根发相,通于三乘所修,为自力门;而念佛善根发相,则唯有菩萨所修,不共二乘,为他力门果地教。
‧ 行者因修止观故,由欲界、到达未到地定,因此身心空寂,忽然忆念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议!所有十力、无畏、不共三昧、解脱等自受用功德,不可思议!神通变化,无碍说法,广利众生等他受用功德,不可思议!如是等无量功德,不可思议!作是念时,即对佛陀之皈依敬爱心生,三昧开发,身心快乐,清净安稳,无诸恶相。从禅定起,身体轻利,自觉功德巍巍,人所爱敬,是为念佛三昧善根发相。
‧ 十力----“力”,智慧;佛有根本智及后得智。后得智则开出十种智慧,可使令众生达“增上胜”“决定胜”二种力量,故名十力。
‧ 增上胜----佛陀以智慧引导,使令善根未成熟之众生达到增上、殊胜之人天果报,此果报一旦结束,则难免流入三涂,故此殊胜不决定,亦不安稳。
‧ 决定胜-----佛陀以智慧引导,使令善根成熟之众生达到出世涅槃,此为决定之殊胜,不会改变,永不堕三恶道。
‧ 四无所畏-----佛陀四种无所怖畏之功德,因决定不失(无过失),故无所畏。
1. 一切智无所畏:佛陀以智慧观察世间,决无过失。例如佛陀观察此人死后必升天,此人则必定升天;佛陀观察此人必成佛,此人则必成佛。佛陀对一切事的了知,无所畏惧,即使外道指责佛陀之过失,佛陀亦无所怖畏。
2. 漏尽无所畏:佛陀调伏所有烦恼,而无所畏惧。阿难尊者有
时犯过失,佛陀处处包容、安慰;提婆闼多犯过失,佛陀则
严厉诃斥;因此有人讥嫌佛陀坦护自己的堂弟(阿难),误
认佛陀有贪爱之烦恼,而佛陀无所畏惧。由于阿难尊者之根
性,必须用安慰之法才可增上;而提婆闼多之根性,必须用
诃斥之法才可增上。由于众生根性不同,而使令增上之法不
同,而非佛陀有贪爱之烦恼,故即使有人讥嫌,佛陀亦无所
畏惧。
3. 说尽苦道无所畏:依戒定慧之法修行,必能解脱,佛陀对此
无所畏惧。即使有人说修戒定慧不能解脱,佛陀亦无所畏惧。
4. 说障道无所畏:佛陀说种种障道之法,无所畏惧。
‧ 不共----即十八不共。
‧ 三昧----即空、无相、无作三三昧。
‧ 解脱----即八解脱(与八背舍有关)。好道爱着禅定之三昧乐,为禅定之三昧乐所系缚而不得解脱。佛则可自在入住出禅,不为定之三昧乐所障碍,于四禅八定中得解脱,故名八解脱。
‧ 智者大师念佛善根发相,主要强调忆念佛的功德;而净土宗自二祖善导大师,乃至十三祖印光大师,皆强调持名。此二法之功德相当。若凡夫欲与佛感应道交,则忆念佛的功德、相好、名号皆可,若欲与阿弥陀佛本尊相应,则必须“深信”忆念阿弥陀佛名号,即是总持弥陀功德,即万德洪名,若认为名号只是声尘,则不能与阿弥陀佛本尊相应。可见信心之重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以众生感业苦之心,忆佛念佛,持佛名号,如染香人,由于经常与香接触(忆念佛号),而身有香气,以佛号熏息内心,而觉功德巍巍,人所爱敬。印光大师云:「念佛法门为集众生心投大觉海。」依止名号之因缘,念念投入弥陀功德大海。
复次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身心澄凈,或发无常、苦、空、无我、
不凈、世间可厌、食不净相,死断离尽想,念佛、法、僧、戒舍、天,
念处、正勤、如意、根、力、觉、道,空、无相、无作,六度诸波罗
密,神通变化等一切法门发相,是中应广分别。故经云:「制心一处、
无事不办!」
‧ 因修止观故,得身心澄凈(未到地定),或发无常、苦、空、无我、不凈、世间可厌、食不净相,死断离尽想,念佛、法、僧、戒、舍、天,念处、正勤、如意、根、力、觉、道,空、无相、无作,六度诸波罗密,神通变化等一切法门皆有其善根发相,可于其中广泛分别。故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诸佛之功德,必须依止“制心一处”(禅定)才能成就,散乱心无法成就其功德。
‧ 十想观----1. 无常,2.苦,3.无我,4.不凈,5.世间可厌,6.食不净相,7.死,观察死之无常,8.断,断除结使(烦恼,集谛),9.离,远离生死果报,10.尽想,穷尽断、.离二想。
‧ 智者大师认为九想观只能伏贼,而十想观则能杀贼。
‧ 六念-----念佛、法、僧、戒、舍、天。
‧ 念处----即四念处。
‧ 正勤----即四正勤。
‧ 如意----即四如意足。
‧ 根----即五根。
‧ 力----即五力。
‧ 觉----即七觉支、七菩提分
‧ 道----即八圣道。
‧ 空、无相、无作----即三三昧。
‧ 智者大师认为,过去业种为善根发相之因,今生之禅定为善根发相之缘;其善根发相有四种差别(四料简):
1. 因缘俱强:过去之善根强,今生之禅定亦强,例如舍利弗、目犍连尊者遇佛后七日即成就阿罗汉果,此种我空、法空之智慧,不是只今生栽培,而是由于过去多生善根深厚,遇到今生之禅定之缘,而成就。
2. 因强缘弱:过去之善根强,今生努力不够。佛在世时,有一国王,唤宫女为他抓背,宫女在为他抓背时,手环上的珠子因互相碰触而发出声音,国王于是觉悟无常,当下证得初果。由于过去般若智慧善根深厚,触使今生遇一小因缘,即促使善根发相。智者大师认为唯有正法时期才有“因强”之人,像法、末法则少有此类之人。
3. 因弱缘强:过去之善根不够,但今生很努力。此种人亦能成就。
4. 因缘俱弱:过去之善根不够,今生亦不努力。因过去善根薄弱,而生于末法时期,就算不能成就圣道,带业往生,亦可成就。
【13】
庚二、分别真伪
二分别真伪者有二:
一者辨邪伪禅发相:行者若发如上诸禅时,随因所发之法,或身搔动,或时身重如物镇压,或时身轻欲飞,或时如缚,或时逶迤垂熟,或时煎寒,或时壮热,或见种种诸异境界,或时其心暗蔽,或时起诸恶觉,或时念外散乱诸杂善事,或时欢喜躁动,或时忧愁悲思,或时恶触身毛惊竖,或时大乐昏醉,如是种种邪法与禅俱发,名为邪伪。此之邪定,若人爱着,即与九十五种鬼神法相应,多好失心颠狂;或时诸鬼神等,知人其念其法,即加势力,令发诸邪定邪智,辩才神通,惑动世人,凡愚见者,谓得道果,皆悉信伏。而其内心颠倒,专行鬼法惑乱世间。是人命终,永不值佛,还堕鬼神道中;若坐时多行恶法,即随地狱。
行者修止观时,若证如是等禅,有此诸邪伪相,当急却之!云何却之?若知虚诳,正心不受不着,即当谢灭。应用正观破之,即当灭矣!
二者辨真正禅发相:行者若于坐中,发诸禅时,无有如上所说诸邪法等。随一一禅发时,即觉与定相应,空明清净,内心喜悦,淡然快乐;无有覆盖,善心开发,信敬增长,智鉴分明;身心柔软,微妙虚寂,厌患世间,无为无欲,出入自在,是为正禅发相。譬如与恶人共事,恒相触恼;若与善人共事,久见其美。分别邪正二种禅发之相,亦复如是!
‧ 「分别真伪」此为正中分第七科善根发相中之一科。过去生或现…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