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P28

  ..续本文上一页业藏在内心深处,由于修止观,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之时,此善业即可表现出来,加强止观之力量。

  ‧ 修习止观者,若能如是「从假入空观」中,善修止观者,于坐中身心明了寂净(未到地定),此时当有种种善根开发,应须识知!

  ‧ 智者大师于【释禅波罗密】中指出,善根开发有其内因外缘。过去的业种为内因,现世的禅定为外缘,因此而触动开发善根。

  

  一、别明善根发相之差别 分二:初、外善根发相。二、内善根发相。今初。

  己一、外善根发相(禅定心行之外,非禅定)

  今略明善根发相,有二种不同:

  一、 外善根发相:所谓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尊长。供养三宝、及诸听学等善根开发。此是外事,若非正修,与魔境相滥,今不分别。

  ‧ 修习禅定而得未到地定,由于过去曾栽培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尊长…….等善根,于禅定中出定之后,则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尊长等善根非常强。或供养三宝、及诸听学等善根开发。此是禅定心行外之事,若非正修,与魔境相滥,今不分别。【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也。」若修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尊长……等善法,而无菩提心之摄持,爱着世间五欲,则流入生死业力。故智者大师不强调外善根,而强调内善根。

  

  己二、内善根发相三(内,禅定心行之内;于禅定中开发诸善根)

  庚一、正明善根发相

  二、内善根发相,所谓诸禅定法门,善根开发。有三种意:(明善根发相、分别真伪、明用止观长养诸善根)

  第一、明善根发相,有五种不同:(配合五停心)

  一、 息道善根发相:行者善修止观故,身心调适,妄念止息,因是自觉其心渐渐入定,发于欲界及未到地等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隐,于此定中,都不见有身心相貌。于后或经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将息不得,不退不失,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八触而发者。所谓觉身痛痒冷暖轻重涩滑等,当触法时,身心安定,虚微悦豫,快乐清凈,不可为喻,是为知息道根本禅定善根发相。行者或于欲界、未到地中,忽然觉息出入长短,偏身毛孔皆悉虚疏,即以心眼见身内三十六物,犹如开仓,见诸麻豆等。心大警喜,寂静安快,是为随息特胜善根发相。

  ‧ 息道善根发相:息,出入息;于因地时修止,以出入息为所观境,如此达到身心调适,妄念止息,此时自觉其心渐渐入定,发动于欲界定(九心住之等持),内心明静不动,但无三昧乐。进而达及未到地等定(内心明了、寂静、三昧乐),此时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稳,于此定中,都不见有身心相貌可得,只有一灵灵觉觉的心。

  ‧ 此不见有身心相貌可得之境界是依第六意识而得,而非第八意识之异熟,此时身心仍存在,只是自己感觉不存在。

  ‧ 于此未到地定后或经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调和出入息(将息)使令若有若无(不得),此种功德不退不失,即于未到地定中,忽觉身心运动八触(痛痒冷暖轻重涩滑)等,当触法时,身心安定,虚微悦豫,快乐清凈,不可为喻,是为知息道根本禅定善根发相。

  ‧ 宝静法师解释八触为“痛”痒冷暖轻重涩滑,而有些地方则解释为“动”,即于未到地定时,内心有“动”的感觉。

  ‧ 有四种因缘可启发八触:1. 病触---例如过去某处有毛病,达到未到地定之前,则会振动此病处;2. 鬼神触----鬼神为干扰禅定,而使坐禅者之身体动;3. 盖触----盖,烦恼也,即于打坐时生起烦恼,由于内心动,身体亦随之而动;4. 初禅触----于未到地定要进入初禅前的身体动。

  ‧ 病触、鬼神触、盖触看起来身体真实在动,初禅触则打坐者自己感觉在动,其他人看不见他在动。由于未到地定时已成就初禅精妙少分色界的四大,此时身体会动,但外表看不出来。

  ‧ 真实的善根发相产生后,必定和禅定相随顺,使身心安定,虚微悦豫,快乐清凈,不可为喻,是为知息道根本禅定善根发相。

  ‧ 息属于五蕴之色法,以息为所观境而得定时,则于瞬间发动八触,并于发动八触时感动身心安定,快乐清凈,则表示即将要得到初禅。

  ‧ 痒冷暖轻重涩滑等启发之因缘,亦和痛触相同,不再说明。

  ‧ 行者或于欲界、未到地中,忽然觉知息出入长短,此时得定之善根发相为「偏身毛孔皆悉虚疏,即以心眼见身内三十六物,犹如开仓,见诸麻豆等。心大警喜,寂静安快」,感觉到毛细孔亦可呼吸,突然在内心眼(心眼)见身内三十六不净物,犹如打开仓库,见到麻豆等物,清楚分明。此时心大惊喜,寂静安快,是为随息十六特胜善根发相。

  ‧ 【释禅波罗密】解释“十六特胜”亦以息为所观境,知息出入长短,「始至调心,终至非想,地地皆生观照,故为“特胜”。」修行人从最初调伏妄想,乃至于非想非非想处定,皆以无常无我之智慧观察,故为“特”别殊“胜”。前面的数息,只有止的切能,并无观照,而十六特胜之息,则与观照并用。

  ‧ 以上的善根发相皆以息为所观境,故所表现之善根皆离不开色身。

  

  二、 不净观善根发相:行者若于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身心虚寂,忽然见他男女身死,死已膨胀、烂坏、虫脓流出,见白骨狼藉,其心悲喜,厌患所爱,此为九想善根发相。或于静定之中,忽见内身不净,外身膨胀狼藉,自身白骨,从头至足,节节相拄。见是事已,定心安隐,惊悟无常,厌患五欲,不着我人,此是背舍善根发相。或于定心中,见于内身及外身,一切飞禽走兽,衣服饮食,屋舍山林,皆悉不净,此为大不净善根发相。

  ‧ 九想观-----行者若于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身心虚寂,于禅定中不见一切法,忽然见他男女身死,死已膨胀、破裂、烂坏、流出虫并将脓血吃光,只剩白骨分散狼藉,此时其心又悲又喜,厌患无量劫所爱着之男女色身,调伏爱烦恼此为九想善根发相。

  ‧ 八背舍-----或于静定之中,忽见内身三十六种不净物,外身烂坏膨胀分散狼藉,自身白骨,从头至足,节节相扣支柱。见是事已,仍然定心安稳,感悟世间无常,厌患五欲,不爱着我人,此是背舍善根发相。八背舍亦属观之一。

  ‧ 大不净观-----或于定心中,见于内身(正报)及外身(依报),一切飞禽走兽,衣服饮食,屋舍山林,皆悉不净,此为大不净善根发相。

  ‧ 九想观及八背舍是就正报而言,大不净观则是广泛的就依正二报而言,故名为“大”。

  

  三、 慈心善根发相: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忽然发心慈念众生,或缘亲人得乐之相。即发深定,内心悦乐清净,不可为喻,中人怨人,乃至十方五道众生,亦复如是。从禅定起,其心悦乐,随所见人,颜色常和,是为慈心善根发相。悲喜舍心发相,类此可知也。

  ‧ 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忽然发心慈念一切有情众生,或于禅定中见亲人得乐之相。此时发深定,内心悦乐清净,不可为喻,或见中庸之人、怨人,乃至十方五道众生,得乐之相。从禅定起,其心悦乐,对所见之人,皆生欢喜,颜色常和,是为慈心善根发相,此乃由于过去生中生慈悲心,此慈悲心从禅定中表现出来。悲喜舍心发相,亦复如是。

  ‧ 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之善根发相,通于凡夫外道;唯佛弟子(三乘弟子)才有因缘观。

  

  四、 因缘观善根发相: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身心静定,忽然觉悟心生,推寻三世无明行等,诸因缘中,不见人我。即离断常,破诸执见,得定安隐,解慧开发,心生法喜,不念世间之事,乃至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中。分别亦如是,是为因缘观善根发相。

  ‧ 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得身心静定,忽然觉悟心生,推寻三世十二因缘无明行…..等,诸因缘中,不见人我,觉悟心生,离开断见、常见,知一切法为因缘有,破诸执见,得定安稳,解慧开发,内心生法喜,不念世间荣华富贵之事,一心一意追求涅槃圣道,乃至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中,分别观察不见人我亦复如是,是为因缘观善根发相。

  ‧ 生命体为色法(四大之身)及心法(思想)和合而生。今生为男人,则有男人之相貌、男人之思想;下一生为女人,则有女人之相貌、女人之思想;下一生为畜牲,则有畜牲之相貌、畜牲之思想;下一生为天人,则有天人之相貌、天人之思想。果报身心藉业力及烦恼转变,即无明缘行,二者所推动,故一切果报,无恒常住不变异之自我存在。蕅益大师【灵峰宗论】云:「宇宙无非理薄,而理薄中到底是谁?」众生轮回于六道,于大梵天,则现大梵天之相貌、大梵天之思想,认为自己就是大梵天王;堕三涂为虫,则现虫之相貌、虫之思想,认为自己就是虫;到底是谁在流转?找不到流转人的相貌,「若我是五蕴,我即…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