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製其心,比二種止(色法、心法)皆是有爲之事相,不須分別。
3.叁者「體真止」:體,體會通達。真,真如,即二空真如之理。
依止真如之理而安住。此爲智者大師所強調。系緣守境止、製心止皆爲可思議的有爲法,體真止則爲不可思議的境界。體真止以二空真如之理爲所緣境,所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知皆假藉因緣而生(不迷),無有自性。則心不取著一切境界,若心不取,則妄念心息,故名爲止。如經中說雲:「一切諸法中因緣空無主 息心達本源 故號爲沙門」佛法將一切諸法分爲色、受、想、行、識五蘊,而十法界皆有其不同的五蘊,例如叁惡道之五蘊,若惱逼迫之色心;而人天則爲可樂、輕安之色心;佛菩薩則爲無漏之色心。而這些不同的五蘊,皆由因緣而生,此因緣空無主,無自主性。
‧ 空無主有二義:以小乘而言(業感),例如今生爲人,老病死後也許升,也許墮惡道,由于終究不免一死,故終將成“空”,亦無法控製老、病、死、升天、墮惡道……,完全由「業感」所致,自己無法做主,故稱“無主”。以大乘而言(心識),每一個念頭皆不斷地老病死,五蘊身心剎那剎那地改變(空),無法做主,由于心識的流動,而造成剎那地五蘊。由空無主之觀念,了解“二空真如”並不是完全否定一切法之存在(斷滅見),而是了解一切法之因緣空無主,藉而了解真如空性之理,此即「體真止」。若能了解此理,則可息止攀緣心,通達諸法之本源(空性),即可稱爲沙門(息心達本源 故號爲沙門)。
‧ 由于衆生根機不同,而選擇“系緣守境止”(色法,有相)、“製心止(心法,有相)、“體真止”(空性之理,無相)。
‧ 若欲止觀雙運,則止與觀之所緣必須相同,必須止與觀皆以空性爲所緣(體真止,觀一切諸法中,因緣空無主)。
‧ 行者于初坐禅時,內心常念一切諸法,剎那剎那相續,念念不住。雖用「體真止」,而妄念仍不息。此時應當修觀,反觀此打妄想之心的真實相:
1. 就時間而言:所起之煩惱妄想,剎那剎那生滅,如蕅益大師雲:「未生無潛去,正生無住處,生已無去處」,此煩惱未生之時,無潛伏之處所;煩惱正在幹擾之時,亦找不到煩惱的住處;煩惱過去之後,亦找不到煩惱的去處。可見內心煩惱之過去、現在、未來,皆無住處,只不過是內心之虛幻妄想,由自己捏造出來,事實上並不存在,過去已滅,現在不住,未來未至,叁際窮之,了不可得!不可得法,則無有心;若無有心,則一切法皆無。
‧ 行者雖觀心不住皆無所有,而非否定剎那任運覺知之存在,剎那任運覺知,由過去串習而來,爲“等流果”,無其真實的處所,假藉因緣而生,有其假名假相假用。
2. 就空間而言:觀此心念(煩惱)之生起,必須依止內在之六根,
及外在所緣之六塵,根塵相對,才有識(了別)的産生。根塵未對,識則無法産生。觀生不可得,觀住、意、滅亦不可得!生、住、意、滅只是依止暫時的因緣而安立的名字,觀一切法空,但不壞于假名假相假用,生滅心滅之時,二空寂滅現前,了無所得!此是所謂涅槃空寂之真理,其心自止。
‧ 《起信論》雲:「若心馳散,即當攝來住于正念。」修止觀時,若心向處奔馳散亂,應當用正念攝心。每個宗派對「正念」有不用的定義,以淨土法門而言,念佛即是正念;而〈起信論〉則以無念爲正念,1. 即破我所,破所取相,修體真止,觀察所攀緣的境界皆不真實,皆爲心所變現, 2. 破除對外在境界的自性止,離開此一念心,則無外在的境界可得,「一切諸法中,因緣空無主」,我們無法控製我們的心念,因此亦無法控製外在的境界,3. 修無我觀,觀察此能分別的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我不可得)!謂初心修學,心較散亂,未便得住,若刻意壓抑,往往會發狂,應用觀來調伏,如學射法,久習方中矣!衆生由于無始劫來串習,皆認爲有我,無法馬上接受無我觀,譬如射箭,無法馬上射中,必須慢慢學習,才能一箭命中。初學無我觀,無法馬上感到無我,必須強迫自己一次又一次地觀察,日久便能一念相應,恍然大悟過去虛妄之“我”,如夢初醒。
‧ 龍樹菩薩【中觀論 觀法品】指出「若我是五蘊 我即爲生滅;若我異五蘊 則非五蘊相;若無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滅我我所者 名得無我智 得無我智者 是則名實觀 得無我智者 是則名虛有」凡夫及外道認爲五蘊中有“我”,此“我”爲恒常不變並且能主宰五蘊身心,龍樹菩薩于【中觀論】破斥此思想,指出,若我的身體即是五蘊,例如“身體就是我”,此我即有生滅,終將老病死,身體死亡後“我”亦隨之而滅,可見此種即蘊即我之觀念不合理。若我和五蘊完全不同(異五蘊),我只是住在五蘊中受用五蘊,則此“我”應該可以離開五蘊,而有單獨的相貌,但事實“我” 並無離開五蘊的相貌,色者執愛,受者領納,想者取相分別,行者造作遷流,識者明了分別,“我” 的相貌離不開五蘊,離開五蘊則無法存在,離蘊即我之觀亦念不合理,若“我”有相貌,則應該能描述“我”的相貌,可見“我”是凡夫的妄想所捏造而生,應破除對“我”的執著。既然無我,則我所亦不可得,一切法畢竟空,息滅我及我所,則得無我的智慧,得無我智慧者,則可稱爲實觀(真實觀察),得無我智者,是爲珍貴稀有之人。
‧ 淨土法門,以自始至終以佛號爲所緣境,雖亦調身、調息幫助安住于佛號,但並不注意身息之變化,譬如注意一行動快捷之人(佛號),爲了便于專注于此人,而另找二人(調身、調息)抓住此人,此時仍然只注意此行動快捷之人,而不注意其它二人。
辛二、修觀方法
二者修觀,有二種:
一者對治觀:如不淨觀,對治貪欲。慈心觀,對冶瞋恚。界分別觀,對治著我。數息觀,對治多尋思等。此不分別也。
二者正觀:觀諸法無相,並是因緣所生,因緣無性,即是實相。先了所觀之境, 一切皆空;能觀之心,自然不起。前後之文,多談此理,請自詳之。如經偈中說:
「諸法不牢固 常在于念中 已解見空者 一切無想念」。
‧ 「體真止」雖亦有修觀的成分,但所觀爲“所緣境畢竟空”,而此處修觀方法爲觀“能緣心畢竟空”。
‧ 修觀方法有二種:
1. 對治觀:如不淨觀,觀察色身之外相不淨、內相不淨、死後不淨,對治對色身之貪欲。慈心觀,觀察生命爲相續,于無始劫生命中,每一衆生皆曾爲我母,每一衆生皆對我有生育、養育之恩,因此應盡我所能,使令衆生離苦得樂,以此慈悲心,對冶瞋恚。界分別觀,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各有各之界限,對治著我(我執我見)。數息觀,即六妙門,對治多尋思(多分別)等。
‧ 對治觀猶如剪毐樹之枝葉,不究竟;而正觀猶如斬斷毐樹之根,徹底斷除。故智者大師強調正觀。
2. 正觀:觀諸法本性無相,並是因緣所生,因緣無性,會生滅變化,無自性,即是實相。利根之人,觀一切法空,一空一切空,此念心亦空;頓根之人,則必須觀察所觀之境、能觀之心二者皆空。如經偈中說:「諸法不牢固 常在于念中 已解見空者 一切無想念」可樂、不可樂、清 淨、雜染…….等五蘊(諸法),皆不牢固,會隨因緣變化。
‧ 因緣法爲佛法之根本思想,于小乘則爲業力;天臺則爲現前一念心識(一念叁千),心識剎那變化,現前五蘊亦剎那變化;唯識則融合小乘及天臺,既強調業力亦強調心識,認爲現前一念心識具足八識:1.根本識(第八識)2.前七轉識。第八識由于過去的業力之熏習,而變現出人的五蘊(依他起),而此境界並非馬上能變用,必須依賴前七轉識(主要爲第六識及第七識)與過去的業力所創造的五蘊接觸後,才能安立第六、七識的名言(偏即止),例如過去與某人有好因緣,雖然此人由于過去的業力所創造的五蘊並不莊嚴,長相不莊嚴,個性不好,思想亦不聰明,但是由于我和此人是好朋友,于是在我的心中,會用最好的名言來安立所見到的這個人,認爲此人有種種的優點,而事實上此人並非想相中的好。反之,若過去與某人有惡因緣,即使此人色法莊嚴,內心思想聰明,但是由于我和此人不是好朋友,于是便會用不好的名言來安立此人,認爲此人有種種的缺點。以唯識學而言,其空觀以修偏即止爲主,而非破依他起,「偏即本空 依他如幻」,不論過去的業力所變現出的五蘊如何,皆無法改變,必須承擔消受,唯有第六識的名言可改變,破偏即止,若已解見空者,便能息滅一切想念(第六識偏即止的名言)。息滅一切想念,並非一切無所知,而是此念心如大圓鏡智,是非善惡了了分別,不于其中起個人的名言。
‧ 煩惱的生起,必須依止名言(第六、七識的偏即止),故打坐時,若遇可愛的境界,貪煩惱生起,此時可去掉心中之名言,心自然可停止;若遇惡因緣的境界,瞋恚生起,此時亦可去掉心中之名言,內心活動自然可停止,恢複一切無想念的境界。
‧ 此處智者大師所強調的“觀”,爲觀心,即觀現前一念心性,覓心了不可得,而非觀所緣境。而淨土法門所修之“觀”,爲觀佛…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