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當一心決定修行止觀。心如金剛,天魔外道不能沮壞;設使
空無所獲,終不回易,是名一心。譬如人行,先須知道通塞之相,然
後決定一心涉路而進,故說巧慧一心。經雲:「非智不禅,非禅不智。」
義在此也。
‧方便----以微少善根,成就無量功德。譬如置于十公尺高處之寶,得之即可離苦得樂,欲得此寶,藉由樓梯(方便),即可得寶(無量功德)。
‧ 欲修止觀成就禅定者,須具五種方便法門:
1. 欲:希望;希望藉由佛法,了解世間一切皆爲緣起,即天臺圓頓止觀所謂“現前一念心”,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一切功德海,由正念生。由此可知,妄想顛倒爲一切罪業之根源,禅定智慧爲佛陀無量功德之根源,因而遠離世間一切妄想(散亂)顛倒(愚癡),希望得一切諸禅智慧法門。亦名爲志向,亦名爲願力,亦名爲喜好,亦名爲好樂。志願好樂一切諸深法門,故名爲欲。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爲其本。」譬如有根之樹,能令此樹發芽、開花、結果。若心中有改變內心之欲望,則修習止觀容易進步;若無改變內心妄想顛倒之欲望,則久修無益。佛法爲心地法門,必須發起改造內心之希望,才能進步,改變自已。
2. 精進:有希望之後,必須要有行動-----1.堅持禁戒(殺盜淫妄),2., 棄于五蓋(即修止觀),初夜後夜,專精不廢(一日睡眠四小時),相續不斷。譬如鑽火未熱,終不休息,是名精進善法道。滴水長流則能穿石,水必須滴于同處才能穿石,即所緣境不可常換(今天念佛、明天持咒、後天念地藏王菩薩………),否則不能與本尊相應(不精)。
3. 念:明記不忘,心中常憶念;思惟五欲之過患,思惟禅定之功德。念世間之五欲樂爲無常無我,欺诳不真,不值得追求;而禅定爲尊重可貴,若得禅定,即能具足發諸無漏智,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衆生,是爲可貴,故名爲念。
4. 巧慧:抉擇,籌量。抉擇世間樂與禅定智慧樂,得失輕重。世間之樂,樂少苦多,虛诳不實,是失是輕;禅定智慧之樂,無漏無爲,寂然閑曠,永離生死,與苦長別,是得是重。如是分別,故名巧慧。以俗谛而言,世間之樂,譬如刀上的蜂蜜,欲追求世間之樂,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以真谛而言,世間實無樂,五欲樂剎那幻滅,諸行無常,諸漏皆苦,諸法無我,五欲樂本爲幻滅,不寂靜,無真實功德,「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懷熱惱,一切無樂時」由此可知,五欲樂並不真實,此樂無法真正消滅痛苦。
5. 一心:一心必須由念、慧而得,經不斷的思惟,修習止觀,內心有堅定的理解,生起少分的禅定功德,一心分明,明見世間可患可惡;善識定慧功德可尊可貴。此時自然一心只想修行止觀,心如金剛,天魔外道不能沮壞;即使今生空無所獲,不能成就定慧,亦終不退轉,能修多少是多少,是名一心。印光大師雲:「就算全世界無人往生極樂世界,我仍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不爲動搖。」譬如人行走,必先知道此路通塞之相,然後決定一心涉路而進,故說巧慧一心。故修行須智慧抉擇,若將精神體力耗損于五欲樂,實爲塞路,此非通往離苦得樂之道;若將精神體力專注于修行止觀,則爲通路,通往離苦得樂之道。經過巧慧思惟,得知世間樂之塞,禅定功德之通,然後決定一心涉路而進。故經雲:「非智不禅,非禅不智。」無智慧之人,不知五欲樂之患,禅定之功德,故無法得到禅定(非智不禅),無禅定之寂靜力量,不容易生起智慧(非禅不智)。
【10】
‧ 具五緣、诃五欲、棄五蓋、調五事及五方便行,爲修習止觀之前方便,以下正式說明修習止觀之方法。
丁六、正修行第六 分二:初、坐中修。 二、曆緣對境修。今初。
戊一、坐中修 分五: 一、對破初心粗亂修止觀。(總說)
二、對治心沈浮病修止觀。
叁、隨便宜修止觀。
四、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 (對治)
五、爲均齊定慧修止觀。 今初。
己一、對破初心粗亂修止觀二(初心:初學止觀之心)
庚一、總標止觀類別
修止觀者有二種:一者于坐中修。二者曆緣對境修。一于坐中修止觀者,于四威儀中亦乃皆得,然學道者坐爲勝,故先約坐以明止觀。略出五意不同:一、對治初心粗亂修止觀。所謂行者初坐禅時,心粗亂故,應當修止以除破之;止若不破,即應修觀。故雲對破初心粗亂修止觀。
‧ 初學止觀之人,心較粗亂,如何修止、修觀?修止觀有淺深之次第,初學止觀之人,宜先由坐姿下手,于坐中修,待一段時間後,再曆緣對境修。
‧ 行、住、坐、臥四威儀皆可修止觀,爲何剛開始要坐中修?止觀爲明了寂靜之相,臥姿雖寂靜,但心不明了;行走雖心明了,但不寂靜;唯有坐姿容易達到明了寂靜,隨順止觀之功德,故初學者,應由坐姿下手。
‧ 坐姿有五種不同:一、對治初學者心粗亂修止觀。行者初坐禅時,心粗重散亂,故應當修止以除破之;若妄想非常堅固,修止尚不能破,即應修觀;故有時修止有時修觀,以對治初學者之粗亂心。
‧ 以下詳細說明止觀修法。
庚二、別明止觀修法 分二:初修止方法。二、修觀方法。今初。
辛一、修止方法
今明修止觀有二意:一修止。自有叁種:
一者「系緣守境止」:所謂系心鼻端,臍間等處,令心不散故。經雲:「系心不放逸,亦如猴著鎖。」
二者「製心止」:所謂隨心所起,即便製止,不令馳散故。經雲:「此五根者,心爲其主,是故汝等,當好製心。」此二種皆是事相, 不須分別。
叁者「體真止」:所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知從因緣生,無有自性。則心不取,若心不取,則妄念心息,故名爲止。如經中說雲:「一切諸法中 因緣空無主 息心達本源 故號爲沙門」
行者于初坐禅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念念不住。雖用如上「體真止」,而妄念不息。當反觀所起之心:過去已滅,現在不住,未來未至,叁際窮之,了不可得!不可得法,則無有心;若無有心,則一切法皆無。行者雖觀心不住皆無所有,而非無剎那任運覺知念起。
又觀此心念,以內六根,外有六塵,根塵相對,故有識生。根塵未對,識本無生。觀生如是,觀滅亦然!生滅名字,但是假立,生滅心滅,寂滅現前,了無所得!是所謂涅槃空寂之理,其心自止。
〈起信論〉雲:「若心馳散,即當攝來住于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複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謂初心修學,未便得住,抑之令住,往往發狂。如學射法,久習方中矣!
‧ 智者大師提出叁種修「止」的方法:
1.「系緣守境止」:系,綁住。系緣守境,以色法(息、佛號…)爲所緣。即將心系綁在根本所緣。應選擇適合個人的所緣境,智者大師提出可以鼻端(風門),臍間(氣海)爲所緣,令心不散故。經雲:「系心不放逸,亦如猴著鎖。」選擇根本所緣,令心系綁于所緣,不再放逸于六塵,猶如猴被綁在柱子(所緣),無法再任意跳躍攀緣。
‧ 智者大師于【釋禅波羅蜜】指出“鼻端”即風門,爲氣息進出必經之口,可以此爲所緣。“臍間”即氣海,即丹田,氣息散布于全身之筋脈,而氣海爲氣息儲存之處。
‧ 觀察出入息有六個次第(數隨止觀還靜),先數出息或數入息,從一至十;待心較細後,不再數息,但仍然清楚知道息之出入(隨);待心更細後,不再以流動的氣息爲所緣,而以鼻端或臍間爲所緣(止),若以淨土法門而言,則以佛號爲所緣。“息”爲風大,爲無常敗壞之法,無法令人生起皈依之心,而佛號诠釋阿彌陀佛不可破壞之功德,可令人生起皈依之心,由此可知所緣境不同,將來之因緣亦不同。
2. 二者「製心止」:製,調伏。以心法爲所緣。經「系緣守境止」後,心不再粗亂,此時修「製心止」,較易相應。製心止即隨心所起念頭,不論善惡念,馬上製止此念頭,不令馳散故。令心安置于寂靜之心境,不隨順念頭轉,以明了寂靜之心爲所緣。經雲:「此五根者,心爲其主,是故汝等,當好製心。」五根所造之善惡,由心決定,因此欲控製五根者,應當先控…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