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寬急,平直正住。複次一坐之中,身雖調和,而氣不調和。不調和相者,如上所說,或風或喘,或複氣急,身中脹滿,當用前法,隨而治之,每令息道綿綿,如有如無。次,一坐中,身息雖調,而心或浮沈,寬急不定。爾時若覺,當用前法,調令中適。
此二事,的無前後,隨不調者,而調適之。令一坐之中,身息心
叁事調適,無相乖越,和融不二,此則能除宿患,妨障不生,定道克!
‧ 內心安住于所緣境(佛號)之後,行人當于一坐之時,隨時長短,于一日十二時(中國古代一時相當于現在二小時),或經一時(當于現在二小時),或至二叁時,攝念用心,內心正知正念,心于佛號專一安住,心于佛號相續安住,于住禅中仍應善識身息心叁事,調不調相。
‧ 若于住禅坐時,雖于入禅之時身已調和,但隨時間變化,其身亦變,例如肌肉過于放松(寬)或過于緊繃聳肩(急),脊椎側偏或彎曲,頭或低垂或高昂,身不端正。察覺後即矯正,令其安穩,不令寬急,平直正住。此外,若于一坐之中,身雖調和,而氣不調和。不調和相者,如上所說,或風或喘,或複氣急,身中脹滿,當用前法,隨而治之,吐出不調之氣,觀想不調之氣由毛細孔散出,冉冉吸氣,如是叁返,令息道綿綿,如有如無。若于一坐中,身息雖調,而心或浮沈,寬急不定。此時若覺察,當用前法,調令中適。
‧ 入禅時,身息心之調和有先後次第;而住禅時,攝心用念,調和身息心叁事(此二事),無前後次第,隨不調者,而調適之。令一坐之中,身息及心叁事調適,無相乖越,以心和融身息,使身息及心和融不二,此則能減除過去之老毛病(宿患),障道因緣不生,成就禅定智慧(定道可克)!
‧ 和融不二-----寶靜大師指出,和融不二即叁事融洽一體,身息心融和成一體,身息融和入現前一念明靜不動之心中。
‧ 由此可知,住禅以攝心用念爲主,並適當的調和身息心(隨不調者,而調適之)。
辛叁、出禅
叁、出時調叁事者,行人若坐禅將竟,欲出定時,應前放心異緣
開口放氣,想從百脈,隨意而散。然後微微動身,次動肩膊及手臂頭頸,次動二足,悉令柔軟。次以手偏摩諸毛孔,次摩手令暖,以揜兩眼,然後開之,待身熱稍歇,方可隨意出入。若不爾者,坐或得住心,出既頓促,則細法末散,住在身中,令人頭痛,百骨節強,猶如風勞,于後坐中,煩躁不安。
是故心欲出定,每須在意,此爲出定,調身息心方法,以從細出粗故,是名善入住出。如偈說
進止有次第 粗細不相違 譬如善調馬 欲住而欲去
【法華經】雲:
「此大衆諸菩薩等,已于無量千萬億劫,爲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住出,無量百千萬億叁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
‧ 入禅之調和爲「由粗而細」,先調身,再調息,最後調心;住禅之調和爲「隨不調者,而調適之」;出禅之調和爲「由細而粗」,與入禅調和次第相反,先調心,再調息,最後調身。
‧ 調心:坐禅將竟,欲出定時,應首先放心異緣(放掉佛號),坐意“我現在要 出定”,如解開已調伏之象(心)的繩索,令心自由活動。最後調身,微微動身,次動肩膊及手臂頭頸,次動二足,悉令柔軟,促進血液循環。
‧ 調息:然後調息,開口放氣,觀想氣從百脈,隨意而散開。
‧ 調身:打坐時,心若寂靜,呼吸微弱,此時毛細孔亦可呼吸,此爲道家所謂之“胎息”。故呼吸雖微弱,氣仍充足。四禅(舍念清淨地),則呼吸完全停止,只靠毛細孔呼吸。由于打坐時,內心有正念正知,心意專注,故風邪不入,一但出禅,則放心異緣,此時毛細孔仍張開,若有風邪入侵,則易使筋脈酸痛。故應以手偏摩摸諸毛孔,使毛細孔關閉。再摩手令手暖和,用手覆蓋(揜,掩)兩眼,令眼部血液循環順暢後再開眼。打坐時,身體易生熱氣,必須等待身熱稍歇,毛孔關閉,方可隨意出入。若不照此方法者,出禅時過于急促,則細法末散,住在身中,令人頭痛,百骨節強,猶如風勞,于後坐中,煩躁不安。
‧ 道家亦認爲,打坐時,丹田生熱氣,可資養色身,不宜如廁,否則丹田熱氣外流,應保持此氣,拜佛、走動,使丹田熱氣平均分部于各筋脈。
‧ 剛打完坐,不宜接觸冷水,否則易得風濕若有出汗,應用幹毛巾擦幹,拜佛、走動後,再如廁、洗濯。
‧ 細法末散,住在身中----天臺宗之圓教思想認爲「一切唯心造」,一念叁千,世間之五蘊相俱足十法界,而十法界五蘊相是由現前一念決定,既然一念決定五蘊相,故五蘊相爲剎那生滅,初打坐時,其心散亂(粗重五蘊),屬欲界五蘊,藉由打坐,內心稍有寂靜,此時雖仍有欲界之粗重果報體,因打坐而使內心趨向少分色界、無色界之功德,得少分之輕安(細法,相對于欲界,而爲微細精妙之法),此細法是由于長時間打坐,內心産生寂靜力量所栽培而來,不能馬上散失,因此出禅時,急促起坐時,細法末散,住在身中,不應急促活動,否則變化太烈,令人頭痛,百骨節強,猶如風勞,于後坐中,煩躁不安。
‧ 由此可知,下坐後不宜馬上做急促之大動做,例如走動、開燈、接電話…等。
‧ 是故心欲出定時,必須注意調身息心方法,以從細而粗(調心→調息→調身),是名善巧調和入禅、住禅、出禅。如偈說:
進止有次第 粗細不相違 譬如善調馬 欲住而欲去
‧ 進:活動,身息心活動之時;止:止靜,身息心打坐時。
‧ 由進到止,粗而細調和之;由止到進,細而粗調和之。譬如善調馬,欲加速者(欲去),應由慢而快;欲減速者(欲住),應由快而慢,逐漸減速。
‧ 【法華經】前十四品爲開權顯實,其主要內容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將叁乘彙歸于一佛乘,即佛陀說法之目的,皆爲使令衆生成佛,由于衆生根性不同,因此由一佛乘而分別說叁。佛陀開權顯實後,顯示其滅度後,可流通此殊勝權實法門之人,此時無量百千萬億之大菩薩從地湧出,跪于佛前,表示願意流通此權實法門,此時佛陀默然無語,此時彌勒菩薩問佛:「這些大菩薩從何而來?」佛陀告之:「此大菩薩皆爲我的弟子。」彌勒菩薩示現疑惑問佛:「這些大菩薩皆有不可思議之境界,而釋迦牟尼佛成佛不過四十年,這些大菩薩如何爲佛陀之弟子?」此時佛陀開迹顯本(十五品至二十八品),告知彌勒菩薩:「我不是今生才成佛,久遠劫來早已成佛。」由此開顯出佛陀無量劫來所成就法報之本門。
‧ 彌勒菩薩贊歎從地湧出之大菩薩【法華經】從地湧出品(爲十五品)雲:「此大衆諸菩薩等,已于無量千萬億劫,爲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住出,無量百千萬億叁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這些大菩薩,爲成就佛道,于無量千萬億劫精進修行,善巧修習入住出,忏悔業障,積集資糧,成就無量百千萬億叁昧,因此可以久修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梵行,因而得大神通。由此可知諸大菩薩能夠久修梵行,得大神通,其原因是善能次第,習諸善法,于修叁昧時,善巧修習入住出。
‧ 由此偈頌得知,菩薩尚且要善巧修習入住出,何況凡夫?
‧ 淨土法門強調以「佛號」爲所緣,而非以「息」爲所緣。若所緣在息,無法與彌陀感應道交,臨命終時,諸息不調,很難以息爲所緣,故淨土祖師強調,若心散亂,應馬上所緣在「佛號」,若先數息得定後,再轉念念佛,則習久成性,與“息”緣深;與“佛號”緣淺,往往佛號念一段時間後,自然又習慣性數息。
丁五、方便行第五(藉由以下五法,以微少善根,成就止觀功德)
夫修止觀,須具方便法門。有其五法。
一者欲: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欲得一切諸禅智慧法門故。亦名爲志,亦名爲願,亦名爲好,亦名爲樂。是人志願好樂一切諸深法門故,故名爲欲。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爲其本。」
二者精進:堅持禁戒,棄于五蓋,初夜後夜,專精不廢。譬如鑽火未熱,終不休息,是名精進善法道。
叁者念:念世間爲欺诳可賤,念禅定爲尊重可貴。若得禅定,即能具足發諸無漏智,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衆生,是爲可貴,故名爲念。
四者巧慧:籌量世間樂,禅定智慧樂,得失輕重。所以者何?世間之樂,樂少苦多,虛诳不實,是失是輕;禅定智慧之樂,無漏無爲,寂然閑曠,永離生死,與苦長別,是得是重。如是分別,故名巧慧。
五者一心:一心分明,明見世間可患可惡;善識定慧功德可尊可
貴。爾…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