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次亦可。
七、次當閉口,嘴不用力閉,唇齒稍接觸即可,舌頂上腭,使氣脈通暢,滋生唾液,不使上火氣,幫助消化。
八、次當閉眼,令斷光就可,不可太用力閉。
九、當端身正坐,猶如奠石,不再動搖。
‧ 是爲初入禅定,調身之法。舉要言之:使身體不松懈(寬)亦不繃緊(急),寬急得所,是身調相。
壬二、調息
四、初入禅調息法者,息有四種相:一、風。二、喘。叁、氣。四、
息。前叁爲不調相,後一爲調相。
雲何爲風相?坐時則鼻中息,出入覺有聲也。是風也。
雲何喘相?坐時息雖無聲,而出入結滯不通,是喘相也。
雲何氣相?坐時息雖無聲,亦不結滯,而出入不細,是氣相也。
雲何息相?不聲、不結、不粗,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穩,情抱悅豫,此爲息相也。
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守息則定。
坐時有風喘氣叁相,是名不調;而用心者,複爲心患,心亦難定。若欲調之,當依叁法:一者下著安心。二、寬放身體。叁者想氣偏毛孔,出入通同無障。若細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調則衆患不生,其心易定。
是名行者,初入定時,調息方法,舉要言之:不澀不滑,是調息相也。
‧ 智者大師將氣息分爲風、喘、氣、息四種相狀。前叁爲不調相,後一爲調相。
‧ 雲何爲風相?坐時鼻中氣息,出入有聲。是風也,此乃氣管或肺
病之相。
‧ 雲何喘相?坐時息雖無聲,而出入結滯(阻礙)不通,是喘相也,即中氣不足,上氣不接下氣。
‧ 雲何氣相?坐時息雖無聲,亦不結滯,而出入不細,是氣相也,多由做粗工或個性急躁而來。
‧ 雲何息相?不聲、不結、不粗,出入綿綿,若存若亡,微細而深長,資養心神,使會安穩,心情悅豫,此爲調和息相也。中國道家亦講究調息,吸氣應自然,吐息應慢,將濁氣完全吐出,吸:吐=1:3(7:21)。
‧ 一般修止觀皆以息爲所緣境,若以風爲所緣境,久了心亦散亂(守風則散),守喘(上氣不接下氣)則結(悶悶不樂),守氣則易疲勞,守息則定。
‧ 打坐時若有風喘氣叁相,是名不調;若用心于不調之氣,則內心亦生病,則心難定。若欲調之,當依叁法:一者、將心置于下著之所緣境,例如丹田、腳掌、大地。【清淨道論】指出,可于打坐前,離身體幾公分處,置一不太亮的小燈于大地,關掉其余的燈,將心安住于此小燈泡,心往下降,氣息亦下降,不易浮動。二、寬放身體,從上而下放松身體,專注爲心地法門,身體不需緊繃。叁者,深呼吸,觀想氣偏毛孔,排出濁氣,出入無障礙。或慢慢吐氣,將濁氣排出。
‧ 息調則衆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修行者,初入定時,調息方法,舉要言之:不澀(障礙)不滑(急促),微細而深長,是調息相也。
【9】
壬一二、調心
五、初入定時調心者有叁義:一、入,二、住,叁、出。初入有二義:一者調伏亂想,不令越逸。二者當令沈浮,寬急得所。
何等爲沈相?若坐時,心中昏暗,無所記錄,頭好低垂,是爲沈相。爾時當系念鼻端,令心住在緣中,無分散意,此可治沈。
何等是浮相?若坐時,心好飄動,身亦不安,念外異緣,此是浮相。爾時宜安心向下,系緣臍中,製諸亂念,心即安住,此則心易安靜。
舉要言之:不沈不浮,是心調相。其定心亦有寬急之相。定心急病相者,由坐中攝心用念,因此入定,是故上向胸臆痛。當寬放其心,想氣皆流下,患自差矣!若心寬病相者,覺心志散慢,身好逶迤,或口中涎流,或時暗晦,爾時應當斂身急念,令心住緣中,身體相持,以此爲治。心有澀滑之相,推之可知。是爲初入定,調心方法。 夫入定本是從粗入細,是以身既爲粗,息居其中,心最爲靜。
調粗就細,令心安靜,此則入定初方便也。是名初入定時調二事也。
‧ 剛開始修習止觀之時(初入定時)有叁種調心之次第:一、于入禅之時調心,二、于住禅之時調心,叁、于出禅之時調心。
‧ 初入禅有二種調心(修「止」)之法:
1. 一者調伏亂想,不令越逸----調伏亂想(攀緣心),依止根本所緣(例如佛號),令所緣于心中分明顯現,一句彌陀念誦聽,專一相續安住于佛號(正念),以此專一相續調伏亂想,一心安住于佛號,不令越逸。
2. 當令沈浮,寬急得所----念佛有時可專一相續,佛號分明,有時卻會昏沈、掉舉,故應時時覺察(正知),觀察此佛號是否清楚分明?是否昏沈、掉舉?宗喀巴大師指出,猶如用繩綁住大象,拉著大象向前走,此向前走之量即爲念力,強迫此念心安住于所緣(佛號),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猶如拉著大象向前走,旁邊有人鐵鈎(正知),導正大象走的路徑。此鐵鈎即爲我們覺察(正知)之功夫。
‧ 此處之調心主要針對「止」,而下一科正修中之調心則針對「觀」,智者大師認爲「觀」爲正修,「止」爲成就空觀之方便。
‧ 智者大師指出心有沈、浮、寬、急、澀、滑六種不調之相。
沈浮之相狀:
‧ 何等爲沈相?若打坐時,內心失去明了心(昏暗),無法記錄佛號的境界,後頸無法頂住衣領,頭部低垂,此爲沈相。此時應當將心提高,系念觀想鼻端,令心氣血提高,使血液循環至頭部,此時再安住于根本所緣(佛號)中,無分散意,此可治沈。
‧ 何等是浮相?若打坐時,心無法安住于所緣(心好飄動),身體亦蠕動不安,想念外面的境界(異緣),此是浮相。爾時宜安心向下,系緣臍中(丹田),製諸亂念,心即安住,此則心易安靜。
‧ 依照道家之理論:「丹田者,氣海也。」由此可知丹田(肚臍下叁指處)爲氣之發源處,若心安住丹田,可令氣足。初學者,煩惱粗重,心不宜安住于丹田過久,否則氣會過旺;老參則可多安住于丹田。
‧ 舉要言之:不沈(內心明了)不浮(寂靜),內心明了寂靜,明靜而住,即是心調相。
‧ 由此可知,智者大師此處針對「事相」,調伏沈浮。若內心沈浮煩惱微細,則隨時可用「事相」,調伏沈浮;若內心沈浮煩惱粗猛,則須“诃責”。
寬急之相狀:
寬----內心對所緣境太松懈;急-----內心對所緣境太急切。
‧ 定心急病相者,由打坐中,用念力攝心,因此入定,由于求好心切,用力過猛,氣結胸口或頭部,是故上向胸口(胸臆)痛,或吐血。當寬放其心,暫時放掉佛號,放松身體,深呼吸、吐氣,觀想氣往下降,即可對治“急”!修行應有般若方便,【楞嚴經】指出,「修行應依止不生滅心,爲本修意,不應依止生滅心,爲本修意。」故不應依止妄想(生滅心)而修行,應依止清淨法身而修,以不依止妄想故,妄想動而心不動,知妄想本性空無自性(不迷),知妄想無自性而不取著(不取),因不取而內心不妄動(不動),內心安住于畢竟空、不生不滅,即使起妄想,心仍不迷、不取、不動,不隨妄轉,亦無需用力攝持。
‧ 若心寬病相者,內心松散,心志散慢,佛號愈念愈慢,雖無掉舉,內心散慢,無法安住于佛號,身體逶糜不振(逶迤),或流口水(涎流),或內心不明了(暗晦),此時應當端坐保持正念(斂身急念),令心安住于所緣,身體相持,以此對治“寬”。
澀滑之相狀:
澀----心有挂礙;滑----心有妄想。
‧ 心有澀滑之相,亦可如是對治。心若澀,則心有挂礙,應觀「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由此除心之挂礙。心若滑,則應多攝心,使澀滑中道。
‧ 入定應從粗而細,因身爲最粗,故應先調,之後再調息,使息出入綿綿,若存若亡,最後調心,令心安靜。
‧ 忏雲法師指出,打坐之前,應先拜佛。外面事忙完,初入禅堂之時,身體粗動、氣息急促、內心散亂,不宜馬上入坐,應先拜佛,重心置于腳掌,拜下時吐氣,起身時吸氣,拜十五分鍾後,自然可令身體放松、氣息順暢、內心有少分之寂靜,如此調和身息心,此後再入坐。
辛二、住禅(內心安住于所緣境之後,調和身、息、心之法)
二、住坐中調叁事者,行人當于一坐之時,隨時長短,十二時
或經一時,或至二叁時,攝念用心,是中應須善識身息心叁事,調不調相。
若坐時,向雖調身竟,其身,或寬或急,或偏或曲,或低或昂,身不端直。覺已隨正,令其安隱,中…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