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淨界法師主講

  ‧ “小”止觀 ---- 文簡義該,名之爲小。

  ‧ 研究“修習止觀坐禅法要”之目的:(折服現行煩惱)

  佛者,覺也,引導我們覺悟宇宙人生之真實相。初學佛者,應覺“苦”的相貌。“苦”爲四聖谛之第一谛,亦爲修學佛法之彙歸處。若無法生起對“苦”的覺悟,則無法彙歸所修學之聖道。

  ‧ 苦的相貌:(佛雲: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苦的相貌應由“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來理解。亦即是觀察“現前”之身心。叁惡道之苦尚未出現,衆生無法觀察叁惡道之苦,故佛陀要衆生了解苦的相貌,是由觀察“現前”之身心而來。

  諸行無常 ---- 現前之身心剎那剎那地幻滅。

  諸法無我 ---- 在此生滅變異的擾動相中,我們完全無法主宰(無主宰性)。

  ‧ 衆生之身心猶如失去舵手的船,隨著波動的流水,向石頭(老、病、死)駛去。可見衆生之身心分分秒秒,不斷地趨向老、病、死。此即爲佛陀要衆生了解的“苦的相貌”。

  ‧ 叁界衆生之身心,分分秒秒,皆處于苦谛之中,不斷地被無常大火燃燒。故《法華經》雲:「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

  ‧ 此種無常、無我的相貌,實爲我們念念無明妄想所顯現,此無明妄想剎那剎那不斷相續,生死果報亦剎那剎那不斷相續,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因此欲息滅此苦惱之果報,必須先息滅無明煩惱。而息滅無明煩惱即必須由“止”、“觀”下手。由此可知修習止觀的目的是爲折服我們的現行煩惱,若能息滅煩惱,則業力亦可息滅,果報亦隨之息滅。

  ‧ 此課程理論少,主要闡述修習止觀之次第,每一次第皆彙歸于現前煩惱。

  

  ◎ 將述此義,大科分四:

  

  甲一、解釋標題

  甲二、作者略史

  甲叁、隨文釋義

  甲四、結示勸修 今初

  甲一、解釋標題

  乙一、總釋標題

   止觀

   修習 法要

   坐禅

  

  ‧ 天臺宗將標題分爲人、法、喻叁類:

  人:能修習受持之人,分爲因人、果人。

   因人:因地修習之人,在因地之中修習法門,尚未完滿,故稱因人,例如“菩薩”即爲因人----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果人:所修的法門已完滿,故稱果人,例如如來、佛 ----《 大方廣華嚴經》。

   法:宇宙之軌範,智者大師將法分爲教法、行法、理法。

   喻:譬喻;例如《大乘妙法蓮華經》以“蓮華” 譬喻此大乘妙法,以淺顯之譬喻,使令我們了解深妙之理。

  ‧ 由人、法、喻叁類標題,開出七種立題之法1.單人2.單法3.單喻4.人法5.人喻6.法喻7.人法喻。

  ‧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爲單法立題,其中包括“修習止觀”及“修習坐禅”二法。修習止觀爲教法;修習坐禅爲行法,即下手處。

  ‧ “修”:蕅益大師雲:「磨練身心、對治習氣名之爲修」。亦是說以止觀磨練我們的身心,進而消滅我們的習氣。故“修”,即修正習氣。

  ‧ “習”:數數地熏習,一次又一次地熏習,非一次即成,必須不停地串習,由淺入深,由生轉熟。

  ‧ “禅”:禅那,靜慮。靜(止)慮(觀),即爲止觀。

  ‧ “坐”:止觀爲心地法門,通于行、住、坐、臥四種威儀,但就初學而言,以坐姿最易相應。身體的擾動(行),易産生掉舉,臥姿易昏沈,障礙止觀,而坐姿既不過于擾動,又不如臥姿昏沈,故爲最中道之威儀,亦爲修習之下手處。

  

  乙二、別釋止觀

  

  丙一、止觀功德

  

  一、【解深密經】雲:「慈氏,若諸聲聞、若諸菩薩、若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應知皆是此奢摩他、毗缽舍那所得之果。」

  ‧ 慈氏:即彌勒菩薩。

  ‧ 若諸聲聞、若諸菩薩僧寶。

  ‧ 如來:佛寶。

  ‧ 聖人(佛、聲聞、菩薩)之內心可結集無量無邊之功德法財,故稱之爲“寶”。此寶可分成二類:1.所有世間善法 2.出世間善法。

  ‧ 世間善法:即有爲法,聖人自受用之身心輕安寂靜樂。聖人他受用(眼、耳、鼻、舌、身、意)之堪能性非常強,可隨時隨處顯出不可思議之神通變化。例如聖人見衆生若應以地獄得度,則現地獄之相狀使之得度;若見衆生應以極樂世界得度,則現極樂世界之依正莊嚴使之得度。

  ‧ 出世間善法:即涅槃。聖人雖能神通變化,但心不浮動,知一切皆爲畢竟空,無我、無我所,安住于畢竟空法性之中。

  ‧ 衆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猶如爛瘡,常流膿血,不動則已,一動則煩惱惡業現起;而聖人之眼、耳、鼻、舌、身、意,動則功德流露。爲何有此差別?由于聖人之內心皆是禅定、智慧(皆是此奢摩他、毗缽舍那所得之果);而衆生之內心皆是顛倒、散亂,故有此差別。

  ‧ 《法華經》:佛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諸佛方便說」。並描述自心狀態「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佛雖爲他人開出五乘法,但自受用大乘法門,念念安住于大般涅槃,隨順常樂我淨之功德,由于定慧,而生種種叁昧,並以慈心叁昧、首楞嚴叁昧、海印叁昧……等等之神通變化度化衆生。

  ‧ 由此可知聖人之所以能生世間、出世間善法,皆是因地修行奢摩他、毗缽舍那(止觀)而來。

  

  二、【佛遺教經】雲:「如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習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爾,爲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爲定。」

  ‧ 佛陀要比丘,二六時中,閑寂靜處,息諸緣務,經常攝心,念所

  受法,如此心才能安定,心寂靜安定後,才能深入觀察(知)世間生滅法相(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之真理)。亦是說必須依止“定”的因緣,才能生智慧,才能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之生滅法相。因此,佛陀勸勉我們,應當經常專一相續,精勤修習諸定。

  ‧爲何“定”能生“智慧”?若心有定力之攝持,則不會散動,增長寂靜明了之心。若心散亂,則易忘失,內心模糊不清,不易起觀,所緣境不易現前。

  ‧ 水能洗除汙垢,欲保存清水,必須造圍牆(堤塘),使水不流失。修行人,欲累積智慧水,則必須造禅定的堤塘,才能使智慧水不流失。

  

  叁、【大寶積經】雲:「滿設恒沙界,珍寶供養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靜。」

  ‧ 此處佛陀將有爲的功德(滿設恒沙界,珍寶供養佛)與無爲的功德(出家修寂靜)做比較。若以恒沙數的叁千大千世界之珍寶供養佛,其功德比不上一日出家修寂靜的功德。

  ‧ 世間樂可分叁種:

  1. 五欲樂 ---- 此樂夾雜許多的過患,受用五欲樂之同時,內心亦會升起無數的煩惱罪業,無法控製。「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五欲樂猶如夾雜毒素的甜美食物,若每日食用,則累積毒素,終有一日暴發病患。世間的五欲樂(財、色、名、食、睡……),雖是由過去的有漏善業所招感,受用五欲樂之同時,亦創造末來之苦因。故佛陀要我們诃責、遠離五欲。

  2. 叁昧樂 ---- 爲較清淨之身心安樂,雖有安樂,心仍保持在寂靜住。例如四禅八定之叁昧樂,有喜、有樂、有舍受,但都不離心一境性,永遠保持在寂靜明了的狀態。

  3. 涅槃樂 ---- 爲最高層次的樂。

  ‧ 修習止觀即是要達到叁昧樂、涅槃樂。

  ‧ 若出家後,放下外在塵勞,每日有一定課,對止觀保持歡喜心,閑寂靜處,息諸緣務,即使未得禅定,也未進入聖道,但所栽培的善根不可思議,「滿設恒沙界,珍寶供養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靜」,珍寶供養佛無法成就解脫,但修習止觀,念念之中生起解脫分,趨向聖道。可見修習止觀之重要。

  

  丙二、止觀體性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