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P2

  ..續本文上一頁 「以善緣心,心一境性,諸叁摩地,悉皆攝爲奢摩他品。」

   --------【菩提道次第略論】--------

  

   「止」 「獨處空閑,作憶思惟。複即于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 --------【解深密經】-------

  

  

   「又凡揀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諸善妙慧,悉皆攝爲

   毗缽舍那品。」 -------【菩提道次第略論】-------

  

   「觀」 「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爲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內,

   叁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舍離心相。即于如是叁摩

   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偏尋思、周偏

   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毗缽舍那。」

  -------- 解深密經】--------

  

  ‧ 必須了解“止”及“觀”的相貌,才能止、觀等持,不偏向止,也不偏向觀。

  《止的體性》:

  【菩提道次第略論】

  ‧ 止的相貌:因地 ---- 必須「以善緣心,心一境性,諸叁摩地,悉皆攝爲奢摩他品」。

  ‧ 以善緣心 ---- 無貪、瞋、癡。若內心專注于貪、瞋、癡,例如一心想偷他人的財物,則雖內心專注,但非善緣心,則不能稱之爲“止”。

  ‧ 心一境性 ---- 先選一所緣境,並專一相續地安住于此所緣境,

  ‧ 諸叁摩地 ---- 叁摩地,等持,平等不掉舉亦不昏沈,平等持心,于一境轉。

  ‧ 智者大師指出,所緣境不要選在眉間、頭頂等高處,否則氣血易往頭部沖,而造成頭痛,念佛時若太注意耳朵,亦容易頭痛。故所緣境應盡量往下降,例如肚臍或依止大地。

  【 解深密經】

  ‧ 修止的環境 ----「獨處空閑」,此爲適合修禅定之環境。獨處即一人獨處,若無法獨處,則須與同修止觀的人同住。“空閑”即無太多的瑣事,否則耗損精神、體力,坐禅時易昏沈、掉舉。

  ‧ 修止的方法 ---- 「作意思惟。複即于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

  ‧ 思惟 ---- 即善取所緣境的相貌。若修數息觀,則以出息、入息爲所觀境,于心中分明顯現“息”(所緣境)的相貌。若修念佛,則一句彌陀念誦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于此一念心思惟阿彌陀佛的身相。

  ‧ 作意 ---- 欲取所緣境的相貌,則必須作意,所緣境的相貌不會自然生起,必須作意。百法將“作意”解釋爲二意:

  1. 警覺 ---- 「警覺應起心種」提醒自己,例如告訴自己“我現在要修止觀”。

  2. 引導 ---- 「引心令趨至境」引導此一念心趨向所緣境。

  ‧ 取到所緣境的相貌後,相續不斷地作意思惟此所緣境的相貌,不間斷地取此所緣境(相續作意思惟)。

  ‧ 禅定並不是叁二天,或是打個佛七就能得到,必須長時間不斷地串習(如是正行多安住故),因此蕅益大師雲:「滴水長流則能穿石」,水滴雖小,但長久不斷(“勤”每日有一定課,相續不斷)滴在同一個地方(“專”所緣境根本法寶不變),則日久必能穿石。

  ‧ 若能如是的修行,則能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此即是名奢摩他。

  ‧ 天臺智者大師將所緣境的相貌分爲叁類:

  1. 衆生法界 ---- 一般小乘教法,其所緣境多屬衆生法界之五蘊,例如觀察身、觀察息、觀察受蘊、觀察其明了心、觀察法……..等等以凡夫之有漏五蘊爲所緣境,爲可思議境。

  2. 佛法界 ----爲不思議境,密宗、淨土宗之所緣境多屬佛法界,例如觀察佛之正報莊嚴、觀察佛之依報莊嚴、觀察佛之名號功德……..等等,可與他力感應道交,産生皈依的心。

  3. 心法 ---- 天臺宗、唯識的所緣境多屬心法。

   《觀的體性》

  【菩提道次第略論】

  ‧ “止”爲無分別住,無法分別所取所緣境之善惡,而“觀”則需經過名言學習,揀別選擇二空真如之理(如所有性)。

  ‧ 如所有性 ---- 爲一切法的真谛理。如者,不變也,即二空真如,不會隨因緣改變,不論造惡業、善業,空性一切法如,不會改變。雖然造惡業,內心會産生惡的功能,使令我們得不可樂果報;造善業,內心會産生善的功能,使令我們得可樂果報,但就空性而言,仍舊不變(如),不會隨因緣改變。

  ‧ 盡所有性 ---- 爲世俗谛理,即十法界的差別相。

  ‧ 觀察揀擇如所有性(真谛理),盡所有性(世俗谛理),皆屬諸善妙慧,悉皆攝爲毗缽舍那品。

  【 解深密經】

  ‧ 觀的依止 ---- 觀的生起必須依止身心輕安。觀必須以止做基礎,有止之後內心處于明了寂靜之狀態,才能觀察揀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才能生起身心輕安。

  ‧ 觀的方法 ---- 身心處于明了寂靜之狀態後,就著曾經學習過的法意,觀察此法,並于叁摩地中表現出此法意(所行影像)。

  ‧ 所行影像 ---- 行,造作。即在叁摩地中,來回觀察此影像。

  ‧ 我們的身心不斷地變異,虛僞無主,此無常、無我爲諸法之真理、諸法之真實相,爲本質境。欲以無明顛倒的心觀察無常、無我之真理,則必須從依止佛陀的聖教名言開始,例如「世間無常,國土爲脆,四大苦空,五蘊無我,生滅變異,虛僞無主,心之罪淵,行爲罪薮,如是觀察,建立生死」,由語言文字中,體會身心之無常、苦、空、無我。此觀察屬影像,與本質仍有距離,但不離本質。

  ‧ 本質的影像顯現後,以此明了寂靜之心,依止此名言不斷觀察,因而得到深刻的理解(勝解),此時再將之前所觀的影像舍離,再一次的觀察、勝解、舍離心相……觀察、勝解、舍離心相…….

  ‧ 例如欲觀察苦谛,厭離娑婆,皈依彌陀。此時從觀察無常、苦、空、無我下手,了解每一剎那的身心都不斷地變異(“無常”),不斷地趨向老、病、死,由此可知無常逼惱即是“苦”,苦即是空,空即無我,無法主宰。此即苦的相貌(影像),由于觀察苦的相貌而産生勝解,依此勝解而産生對叁界的厭離心,對苦谛産生更深一層的體會,此後再舍離心相,回到無分別住。

  ‧ 例如畫一幅風景畫,第一次畫,似像非像,舍棄之後(舍離心相),再重新觀察、作畫(勝解)、舍棄(舍離心相)………如此不斷重複,每一次畫都比前一次進步,終有一天能畫得和真實的風景一樣。同理可知,若能一次又一次重複觀察苦谛、勝解、舍離心相,則能一次比一次契入。此即爲修觀的方法。

  ‧ 修觀的種類 ----1. 正思擇,2. 最極思擇,3. 周偏尋思, 4.周偏伺察。

  ‧ 正思擇 ---- 觀一切法空之智慧。

  ‧ 最極思擇 ---- 假觀,分別十法界的因果。

  ‧ 周偏尋思 ---- 覺照觀察,“尋思”爲較粗之觀察。

  ‧ 周偏伺察 ---- 覺照觀察,“伺察”爲較細之觀察。

  ‧ 修觀的功德 ---- 1.若忍2.若樂3.若慧4.若見5.若觀。

  ‧ 若忍 ---- 透過修觀,觀察法意,則可加強信心,對佛所宣說之真理,多一分的隨順忍可。

  ‧ 若樂 ---- 觀察真理,了解真理即爲功德相狀,法即是寶,因此內心法喜。

  ‧ 若慧 ---- 抉擇,即爲觀的自體,爲一總相,可細分爲“見”“觀”二種慧。

  ‧ 若見 ---- 對境界産生了別的作用(量),此了別的作用有時正確,有時錯誤,而分爲現量、比量、非量。“見”則屬現量,內心的智慧見到真理,此爲聖人親證無謬之境界。

  ‧ 若觀 ---- 藉相推踱,以佛陀的名言推踱,屬比量,爲凡夫之…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