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陀教法依衆生根器之不同可分頓、漸二大類。華嚴時屬頓教,佛陀成道後,先對大乘善根成熟的法身菩薩說華嚴經,說明十住、十信、十回向、等覺、妙覺…….等等,佛菩薩果地功德,及因地六波羅蜜之修行,開展一佛乘的因果,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此時,根機未熟之凡夫、阿羅漢二乘人則無法了解,因此佛陀說漸教法,依次爲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時(設漸歸頓)。
‧ 等到受具戒後,律、藏精通,過去禅定之善根發動(先世萌動),而喜樂禅樂,怏(一尢、)怏江東,無足可問!
‧ 怏(一尢、)怏:心中不滿足。
‧ 當時的修行人,若不是有禅(觀)無慧(抉擇智慧,屬教),即是有慧無禅,極少教、觀雙修,故智者大師內心有許多疑問,無足可問,因此心中不滿足。由于此背景,使令智者大師日後所安立天臺宗之教法,必是教、觀雙修。
‧ 由此可知,“無常”爲智者大師出家之因緣,「歎榮華之難久,痛雕離之易及」,由于“無常”之智慧,而生起厭離心。現今受戒時,亦說此偈「善哉大丈夫,能了世無常,舍俗趣泥洹,希有難思議。」
四、悟道 ---- 至年二十二,遙聞南嶽慧思大師止光卅大蘇山,即往禮拜,思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複來矣!」即示「普賢道場」,爲說「四安樂行」。于是積勤行道,經二七日,誦至【藥王菩薩本事品】,雲「諸佛同贊,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持因靜發。思師歎曰:「非爾弗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叁昧前方便也;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縱令文字之師千群萬衆,尋汝之辯,不可窮矣!于說法人中,最爲第一。」
‧ 年二十二,遙聞南嶽慧思大師于光卅大蘇山住持正法,即告辭慧曠律師,前往禮拜慧思禅師。慧思禅師見智者大師時即說:「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複來矣!」慧思禅師爲相似位,斷見、思惑之人,宿命神通,故見智者大師便知,昔日曾與智者大師,于靈山同聽佛陀說法華經。由于過去的因緣,今日又見面。
‧ 慧思大師即示「普賢道場」,爲說「四安樂行」。
‧ 「普賢道場」:體性周偏爲“普”,隨順衆生之因緣成就無量之功德(隨緣成德)爲“賢”。體性周偏、隨緣成德即是“真如”。故中國的忏法分爲二大類:
1. 梁皇忏類:屬事相,向佛菩薩發露罪業,思惟罪業之過患、發願不再造作。
2. 法華叁昧忏類:屬理忏,依止“真如”,只要有無明就應該忏悔,不能隨順真如,即要忏悔,此爲較深的忏法,如《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中有一偈頌:「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觀實相,罪業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故知妄想爲業障之根源,欲熄滅業障者,應先熄滅妄想,端坐觀實相,趣向真如。
‧ 普賢道場之法華忏,根據普賢菩薩勸發品,以普賢菩薩爲本尊,故中國諸多忏法之結尾必須叁稱南無普賢菩薩摩诃薩。八十八佛亦屬普賢道場之忏法,依止真如。
‧ 于是積勤行道,經二七日,誦至【藥王菩薩本事品】,雲「諸佛同贊,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持因靜發。思師歎曰:「非爾弗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叁昧前方便也;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縱令文字之師千群萬衆,尋汝之辯,不可窮矣!于說法人中,最爲第一。
‧ 四安樂行:誓願安樂行、身安樂行、口安樂行、意安樂行。即發菩提心,攝持身口意叁業(修戒定慧、止觀)。四安樂行爲慧思禅師讀誦法華經後之心得,以四安樂行品總攝法華經,故將此法門流傳于後。法華叁昧忏之思想亦爲慧思禅師所創,由智者大師寫成文句。
‧ 由此可知慧思禅師教授智者大師之方法爲 1. 拜法華叁昧忏 2. 誦法華經、修四安樂行。
‧ 智者大師于是積勤行道,經二七日,誦至【藥王菩薩本事品】,雲「諸佛同贊,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持陀羅尼之智慧因靜(叁昧)而發。
‧ 叁昧爲定所收攝,陀羅尼屬慧,陀羅尼必須依止叁昧,散亂心無法生起陀羅尼。叁昧容易退失,而陀羅尼則不易退失。《瑜伽師地論》將陀羅尼分爲四種:
1. 法陀羅尼:于叁昧中得法陀羅尼,則對佛陀之教法(能诠之教法)能聞持不失,經典誦過一即不忘失,屬聞慧成就。
2. 意陀羅尼:對所诠之教法(苦、空、無常、無我…..)能聞持不失,屬思慧成就。
3. 咒陀羅尼:屬修慧成就。通于內外道,有叁昧禅定之人,藉禅定之堪能性,加持咒語,例如誦某某咒,則可免某某災。佛菩薩之咒則不同,不但稱贊人法,並以神咒消滅衆生之妄想,引導趣向聖道。例如楞嚴咒:「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祈獲法身。」
4. 忍陀羅尼:安忍諸法實相而不失,爲法身菩薩之境界,屬證慧成就。
‧ 此時智者大師所得屬法、意(聞、思)陀羅尼。
‧ 慧思禅師贊歎曰:「你所證的境界,沒有你的善根,無法證得,亦只有我可以判斷你所證的境界,你所入定者,爲法華叁昧前方便,尚未進入高深禅定;所生起的智慧,爲初旋陀羅尼。由于對空性的理解(旋陀羅尼),一般只對文字初淺理解之法師,無法和你辯論!你將于說法人中,最爲第一。」
‧ 智者大師依據《普賢菩薩勸發品》,安立叁種陀羅尼:
1. 旋陀羅尼:旋有入空,空智慧成就,對空智慧能攝持不失。
2. 百千萬億旋陀羅尼:觀察百千萬億之差別相,假觀智慧成就。
3. 法音方便陀羅尼:中觀智慧成就。
‧ 證得陀羅尼之人,內心不斷湧出智慧,可九旬(九十天)談“妙”(“妙”法蓮華經),衆生法妙、佛法妙、心法妙、本門十妙、迹門十妙……….一切佛法彙歸于“妙”字。
五、弘法 ---- 思師造金字〈大品般若經〉竟,自開玄義,命師代講,師縱無礙辯,唯叁叁味及叁觀智,用以谘審,余悉自裁。思師手持如意,臨席贊曰:「可謂法付法臣,法王無事也。」又雲:「余老矣,久羨南嶽,當往居之,願爾宏揚大法,勿作佛法斷種人。」
‧ 智者大師師證得旋陀羅尼之後,適逢慧思禅師用金字造《大品般若經》竟,慧思禅師親自開講玄義,並命智者大師代講經文,由于大師有陀羅尼之境界,故能無礙辯才,但唯叁叁味(空、無相、無作)及叁觀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無法突破。
‧ 叁叁味:
1. 空:照見五蘊皆「空」,即我空,觀察此色、受、想、行、識之生命體,無一恒常住不變之「我」。生命體爲業力及煩惱和合,而創造色法及心法之相續(生命相續),此生命相續剎那剎那地變異,無一主宰者,例如「病」,亦爲業力及煩惱和合,無一主宰者,無人可控製。
2. 無相:觀察色、受、想、行、識亦爲畢竟空,即法空。
3. 無作:玄奘大師譯爲「無願」,由于觀察空、無相,而即對叁界有漏之道無需求之心。
‧ 叁觀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即空、假、中叁種智慧。
‧ 智者大師疑問「叁叁味」爲藏教所修,何以稱爲圓頓止觀?又《大品般若經》雲:由一切智引生道種智,由道種智引生一切種智,此叁觀智應次第生起,何以稱爲圓頓止觀?
慧思禅師答:不可由法門判斷是否爲「圓頓」,而必須由此能修行之心,能否開圓頓解來判斷。天臺宗提出中道實相,觀察現前之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了解如來藏妙真如性圓叁谛理。修行一切法之前,若能了解中道實相,則即是圓頓止觀,即使是受叁皈五戒亦然。
‧ 中道實相:觀察現前之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
1. 即空:觀察現前之一念心,必須假藉因緣而有,不能離因緣而獨立存在,必須隨順因緣而變化,無真實獨立之自主性,本性爲畢竟空。「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2. 即假:即此一念心,本性爲清淨畢竟空,隨順染淨之因緣而創造出十法界、十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
3. 即中:空、假爲不並、不合,由「空」衍生「假」,其中並無能所,亦無前後,當畢竟空之心受染淨之因緣創造十法界之時,空有同時存在,無能所前後,此即爲「即中」。
‧ 以此叁觀智修空、無相、無作,與藏教人不同。藏教人,依生滅次第,以空破有,空有對立,故往往成就空之後,便不再出來。天臺宗則強調空有同時存在,一空一切空,非空假對立。話雖如此,了解現前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但依修行之次第,仍必須先修空觀。蕅益大師于《靈峰宗論》指出:「一心叁觀,必以空爲初門,譬如一刀千紙,曆曆分明」,圓頓之人修習止觀,猶如利刀,一刀千紙,但每一張紙的次第,清楚分明。圓頓之人修習空,而不執著空,以空破執著,事實上空亦無自性,由于衆生執著之習性,故以空破有。
‧ 智者大師心中之二疑問,經慧思禅師指示,即疑開頓解,智者大師終于了解慧思禅師…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