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P8

  ..續本文上一頁“慚愧”,相信宇宙之因緣果報,尊重善法,排斥惡法,即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持諸衆戒,收攝身口意,不造諸惡(殺、

  盜、淫、二舌、绮語、妄言、惡口---性罪;遮罪----飲酒等)。

  ‧ 「自淨其意」---- 依止“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之後,則身、口

   惡法逐漸淢少,善法之功德漸顯,逐漸能夠觀察內心的波動,進

   而修習止觀,“止”就是信願持名,加強止的念力,“觀” 就

   是修四念處,觀察現前之身心爲不淨、苦、無常、無我,破除顛

   倒,使令我們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一心歸命阿彌陀佛,安立我

   們這一念心,是故名爲“自淨其意”。

  

  丙二、略述止觀功德

  

  丁一、正明止觀功德

  若夫泥洹真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禅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故【法華經】雲:「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

  ‧ 總標止觀功德 ---- 「若夫泥洹真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

  ‧ 泥洹----即大般涅槃,不生不滅,亦無變異相,生、住、異、滅之相皆不可得,是則名爲“涅槃”。

  ‧ 涅槃(泥洹)之真法,與外道虛妄之法不同。外道也會布施、持戒、忍辱,得人天果報,但此非真法 ,當可樂果報享盡後,則淪落叁惡道,或爲牛、或爲狗、或爲豬。故可樂果報皆不真實,隨順因緣而變化。涅槃之寂靜、安樂,則不會隨時間、空間之因緣而變化,是爲真法。

  ‧ 《楞嚴經》中指示,佛陀有九種遺報,馬麥則爲其中之一:

  佛陀帶領諸位比丘結夏安居,有一國王發心供養叁個月的飲食,但此國王被魔王所迷惑,因此忘了此事。此時有一馬夫,便取馬麥(馬吃的粗糠)供養佛陀及諸位比丘。比丘們食馬麥而難以下咽,佛陀則“入食人口成甘露味”,即使是粗糠,食入佛陀之口,亦成甘露,可見佛陀常樂我淨之快樂,不會受任何境界所影響。

  ‧ 故我們應“學佛”,向佛陀學習,舍棄現前不真實的快樂,皈依法,追求涅槃之真法。

  ‧ 有很多途徑可進入泥洹真法(入乃多途),總括來說,其中最急重要者(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由此可知,止觀能使我們契入泥洹真法。

  ‧ 別釋止觀功德 ---- “止”乃伏煩惱(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故修止如縛賊,若欲斷除煩惱,使之不再生起,則需修觀,以無常、無我之智慧,根除煩惱。

  ‧ 止則能夠保護增長(愛養)心識,凡夫若不修止,六根接觸六塵之時,則心光外泄,意識薄弱,若有止的功德,則心可專注,産生一股強大的力量,使明了心、堪忍性增強;修觀則能策發內心不可思議之智慧(神解)。

  ‧ 止可引生禅定(禅定之勝因),觀是智慧引生之原由憑借(由藉)。

  ‧ 若能成就定慧二法,則自利、利人之功德皆具足。故【法華經方便品】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于衆生,佛自住大乘,如(隨順)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佛陀于法華會上開權顯實之後指出,雖然演說聲聞、緣覺、菩薩…..等等小乘、大乘種種*輪,其實我的內心安住于大乘法(大般涅槃),並念念隨順此“大般涅槃”之境界(自受用之功德)。並由此清淨心,顯現出福德(定)、智慧二種莊嚴,以度衆生。

  ‧ 乘 ---- 船也,即從此岸到生死的彼岸所乘之船。乘(船)有大小,大乘則多人一起到彼岸,即大般涅槃。

  ‧ 馬鳴菩薩大乘起性論指出:大乘即爲現前一念之清淨心,即大般涅槃,而不是有個地方叫“大般涅槃”,若能調伏內心之我法二執,則此一念之清淨心,即爲大般涅槃(不二)。而不是離開現前之一念心,去尋找“大般涅槃”。

  ‧ 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過去佛陀(國王)與提婆達多(狐狸)有一公案(國王與狐狸)…..過去山中有一狡猾的狐狸,欲統治整個森林,故到仙人處學習權術,多年之後稍有理解,故返回森林,恐嚇一只弱小的狐狸:「你現在要聽我的,否則我將會把你殺死。」如此便征服了此小狐狸。之後此二狐狸便一同恐嚇另一較大的狐狸:「你現在要聽我們的,否則我們將會把你殺死。」如此便征服了此狐狸。之後此叁狐狸便又一同恐嚇另一較大的狐狸…………..如此,征服了所有的狐狸,乃至于大象、老虎、獅子…..等一切動物,而成了森林之王。但此狐狸仍不滿足,欲娶國王的女兒爲妻,于是帶領所有的動物來到皇宮,對國王說:「我們把你的城包圍了,希望你把女兒嫁給我,否則我們將會把你城裏的人民殺死。」于是國王緊急招集了所有的大臣,有一智臣說:「狐狸本非森林之王,由于權術而成爲森林之王,其本性仍爲狐狸,而狐狸天性恐懼獅吼,若我們答應與其挑戰,並要求不要先派獅子出戰,則狡猾的狐狸必會以爲我們害怕獅子,而故意先派獅子出戰,如此一來狐狸便中計。」果然,狐狸先派一群獅子出戰,群獅俱吼之時,狐狸便恐嚇至心髒破裂而死。此狐狸即爲提婆達多之前身,國王即爲佛陀之前身,智臣即爲舍利弗之前身。由此可知,「若以權術度衆生,則無法持久,必須以定慧力度衆生」。

  丁二、合釋止觀雙運

  當知此二法,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若偏修習,即墮邪倒。故經雲:

  「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學智慧,名之曰愚。偏學智慧,不修禅定德

  名之曰狂。」狂愚之過,雖小不同,邪見輪轉,蓋無差別。若不等

  此則行乖圓備,何能疾登極果?!

  故經雲:「聲聞之人定力多故,不見佛性。十住菩薩智慧力多,雖見

  佛性,而不明了。諸佛如來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見于佛性。」以此推

  之,止觀豈非泥洹大果之要門,行人修行之勝路,衆德圓滿之指歸,

  無上極果之正體也。

  ‧說明止觀必須雙運,缺一不可。

  ‧ 當知此止觀二法,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若偏修止或偏修觀,即墮入邪取顛倒。故經雲:「若偏修禅定福德(止),不學智慧(觀),名之曰愚。偏學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內心散亂,名之曰狂。」狂愚之過,雖小不同,邪見輪轉叁界,蓋無差別,皆無法趣向涅槃。若不均等,此則行乖圓備,何能疾登極果?!

  ‧ 偏修禅(止)與偏修智慧(觀)之過失不同;有禅定之人,能于定中發動種種神通,例如可見到牛升天,但若無足夠的智慧,則誤以爲牛因爲吃草而升天,殊不知其真正升天的因緣,是由于過去生之業力成熟,而于今生(牛身)感到升天的果報,故偏修止曰愚。若不學佛法,只修禅定,則心性偏于“外道種性”,隨禅定之增長,而于內心産生邪分別,于禅定中所得之消息,獨自分別歸納,而自創一道(外道),此種邪見非常堅固,連佛陀都無法度化。故應學習佛法,皈依叁室,若能生生世世遇到佛法,則善根能不斷增長,不偏離正道,逐漸轉凡成聖。

  ‧ 說明止觀必須均等:故經雲:「聲聞之人定力多故,不見佛性。十住菩薩智慧力多,雖見佛性,而不明了。諸佛如來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見于佛性。」以此推之,止觀豈非泥洹大果之要門,行人修行之勝路,衆德圓滿之指歸,無上極果之正體也。

  ‧ 于法華會上,迦葉尊者尚未發菩提心前,曾向佛說:「我過去只喜好安住于我所成就之“有余依涅槃”,沈浸于不生不滅、我空之境界,于廣學佛法、度化衆生、莊嚴佛土並無好樂之心。」可見二乘種性之人,對于廣學佛法、度化衆生、莊嚴佛土並無好樂之心,故定力雖強,但無法見到佛性。智者大師認爲,小乘人只見偏真法性,未見中道思想(佛性)。

  ‧ 十住菩薩,廣學佛法,雖智慧力多,但缺少禅定;菩薩之悲心重,禅定亦隨之影響,由于定力薄弱,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 故聲聞、菩薩之定、慧皆不均等,諸佛如來定慧力等,是故了了(完全)見于佛性。以此推之,止觀不但尚泥洹大果之要門,行人修行之勝路,亦爲衆德圓滿之指歸,無上極果之正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叁、結示著述緣起

  若如是知者,止觀法門,實非淺故。欲接引始學之流輩,開蒙冥而進道,說易行難,豈可廣論深妙?!

  ‧智者大師說明止觀的功德之後,結示著述緣起:

  ‧ 聲聞、菩…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