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么,唯识的角度就是说善恶的功能是性决定,种子一有就性决定,它体性是决定的,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善肯定招感可乐的果报,恶是肯定招感不可乐果报,这个体性是不能混乱的。所以,在唯心识观的角度是认为我们修行应该用正念来对治妄想,它是对治义。妄想跟正念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分别,妄想有妄想的相貌,正念有正念的相貌。所以因为它的缘起论是从阿赖耶识的种子所变现,那么各式各样的善的种子、各式各样的恶的种子,当然起了有各式各样善恶功能,而每个功能都是性决定的,它体性都是独立的,不能互相混乱的。所以唯心识观的根本思想是从阿赖耶识的种子延伸万法,以这样的理论来安立染净的差别因果,当然这样子的思想,善恶是不两立的,杂染法对治清净的法,清净的法也对治杂染的法,这两个法是互相对立的。那么另外一个思考就是,什么是现前一念心性呢?它不是阿赖耶,它是真如,佛性。说是真如佛性,它没有所谓的种子不种子。真如受熏,你用杂染法熏真如,真如全体不变、全体随缘,全体变成了杂染法,你用清净法熏真如,真如全体变成清净法。真如是不可以分割的。它的缘起论是一个全体性的,同样一个真如它也可能变现杂染法、它也可能出现清净法。这个真如的思考,它是一个绝待圆融的思考,大乘的一个不二法门的思考。这个唯心识观是说,妄想是贼,应该把它消灭,把妄想消灭了佛性才显现。真如实观是说,不对,妄想是不可以消灭的,因为妄想它就是主人,它只是迷惑,你只要把妄想那个迷的感觉把它转变过来就好。它是一个非常微细的观法,妄想就是真性。就是说,波浪本身就是水,离开了波浪你找不到水,你把那个波浪弄平静了它就是水。这个真如实观的思考是一个绝待圆融的。一个是对立的,一个是绝待的。那这是显教的说法。
再看密教的说法:密行亦具二观,达字字句句无非法界者,真如实观也。心无异缘专持此咒,悟知音声如响,能持之心如幻者,唯心识观也。显教是依经文修观,佛陀在经典里面把诸法实相的道理讲得明明白白:“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把这个诸法实相的道理透过语言文字明确地表达出来。这个密教,什么叫“密”呢?密诠实相。它这个诸法实相的道理是把它放在咒里面,放在大悲咒、楞严咒。当然这个咒是不能翻译的,但是你这念心跟咒接触的时候,这个咒有加持力,它能够引导你趋向于诸法实相。密诠实相,就是这个楞严咒里面秘密地含藏了诸法实相,叫作“密”。所以蕅益大师讲什么是密呢?密诠实相。我们在持的时候,我们知道楞严咒的每一字、每一句,全体就是一真法界,就是真如的全体大用,那是真如实观。那我们在持的时候观察能持的心是如梦如幻、所持的音声也如梦如幻,这当中是无我无我所的,唯心识观。
这个密教,它是一个他力法门,果地教,跟净土宗是完全一样的。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解释,容易清楚。比如说我们念阿弥陀佛,这个“阿弥陀佛”我们可以有两个理解,说如果我们认为说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它不是弥陀的功德,它本身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声音而已,但是它能够慢慢地引导我们趋向于阿弥陀佛的功德,这是唯心识观,次第的。那如果你认为这个阿弥陀佛的声音全体就是弥陀的全体大用,什么是阿弥陀佛?谁能够代表阿弥陀佛?就是这句佛号的声音。声音为法界,一切法趋声音,是趋不过等。所有阿弥陀佛的功德无量为一,全部地摄持在这个声音,一点都没有欠缺。就是当下的这句佛号就是阿弥陀佛,不要等到以后才出现阿弥陀佛。这样子,你能够这样子观,那是真如实观。今知当体是,方恨自蹉跎。那么这是两个差别,所以我们从蕅祖所举的例子能够知道什么是唯心识观,什么是真如实观。
这两个观的次第以后做一个总结:由唯心识观进真如实观,密行成,显行亦圆满矣。最后一段讲出它的一个修学次第。我们刚开始应该先修唯心识观,把这个杂染法跟清净法做出一个明确的界限,然后再作不二的观察,染净是不二的观察,应该是这样的次第。
这段是把止观,我们在修止观之前做一个总说,总标的说明。这个意思是说,我们刚开始先明白我们一念心性,这个打妄想的心,从本性上来观察跟诸佛是无差别的。那么从作用上来观察呢,一念的妄想它就创造了惑业苦的境界出来。但是我们在对治妄想的时候,刚开始治乱是用重点,应该用如梦如幻的止观力来对治如梦如幻的妄想,应该刚开始有对治意。但是慢慢慢慢地,妄想调伏以后,你就能够进一步达到真如实观——妄想的本身就是真心。所以《永嘉大师证道歌》他讲一句话,他说“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他这个“不除妄想不求真”这句话看得出他已经安住在真如实观,不除妄想也不求真,就是当下,当下就是。“今知当体是,方恨自蹉跎”,就是这句话的意思。不过刚开始我们应该照蕅祖的意思就是应该先对治,以如梦如幻的戒定慧对治如梦如幻的妄想,应该是先这样做。
这个是讲到大乘的两种观法,这两种观法都一定是要先明白你的那一念妄想的心就是佛心,然后从那个地方去起修的。修行一定是依解起行。这个显教偏重在观心,诸位你如果看止观的书看多了,不管是天台的止观乃至于中观的学者在观,偏重在观察一念心性。这个密教,它的所观境多数在佛,观佛法,我们讲妙法,心法妙、佛法妙、众生法妙。这个密教讲本尊相应,它一定先强调本尊咒或者本尊的名号,它的依止处、它的观察处偏重在佛法的境界。一般的显教的修观偏重在观照现前一念心性,这个地方有差别,所观境有差别。能观的智是完全一样的,就是唯心识观、真如实观这两个差别。
我们看第二段的别明。前面是一个总标,这以下我们把这个止观的内涵作一个个别的说明,我们分两段,初理观,二、事修。先讲我们在净宗的一个理观,那么第二个讲历缘对境的一个事修。
理观分两段:初、对治止观,二、圆顿止观。先讲唯心识观,先讲对治的观法,再讲圆顿的观法。对治的观法,就是你以一个法门来对治某一个烦恼,一个法门它只能够对治一个烦恼;但圆顿止观是一个根本法门,这个法门一个法门是对治所有的烦恼,因为它从根本下手,这两个的差别。
先看第一、对治止观,这个当中讲到四念处观。首先我们解释四念处。这个“四”是一个法门的数目,有四个数目。这个“念”是一个能观的智慧,它有四种智慧,就是不净、苦、无常、无我这四种智慧。这个“处”就是一个所观境。前面的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智慧去照什么处所呢?照我们众生的身、受、心、法这四个处所。这叫四念处,能所双举,能观的智跟所观的处所,把它合起来安立作四念处。那么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凡夫在我们的现前的身、受、心、法这四个处所生起了常、乐、我、净的四种颠倒,所以在对治意义上我们应该以不净、苦、无常、无我来对治这四个处所所引生的四种颠倒,这个叫作四念处的对治观。
首先我们先看第一、观身不净。那么所观的处所是一个色身,就是一个我们五蕴的一个正报的色身,或者是一个男人的色身,或者是一个女人的色身,那么我们一般对于这个色身生起一个净颠倒。我们由于过去的颠倒,我们一直认为我们这个色身是美妙的、是清净的,那么我们爱着我们自己的色身,谓之身见,用种种的营养来滋润这个色身,用种种美好的衣服来庄严色身,产生身见。那么我们去爱着别人的果报体,就是淫欲心,男女的淫欲心。这都是由于我们对于色身的一种错误的认知,我们认为这个色身是清净的,才会产生一个这样的贪爱的烦恼。所以在对治意义上,我们应该要引导我们这一念心去看到色身的真实相,然后去息灭我们的烦恼,是这个意思。
首先我们把这个偈颂念一遍:
恩爱迷情,四大缘生妄有身;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饶你会庄矜,画囊盛粪;一旦神离,不复堪亲近;切莫把未烂骷髅认作真。
这个偈颂我们分成三段,第一段是总标,色身的缘起。说这个色身是怎么来的呢?它是由因缘所生。先看它的因,这个因就是恩爱迷情。就是我们在临命终时候的中阴身,我们死亡以后的中阴身,由于过去善恶的业力,就发现了父母的交媾的行为,那么我们发现这个行为以后,我们内心动了一个恩爱迷情,一种杂染的心识,这样子就使令我们投胎,投胎到哪里去呢?投胎在四大,父精母血的这个四大,杂染的四大,那么这样一种色心的和合,就使令我们有这样的色身,这是一个色身的缘起。从这段也看得出来我们最初的种子是不清净的,因为你所动的恩爱迷情是一个杂染的心识,你所依附的是一个杂染的父精母血的这个四大,所以说在刚开始的种子就不清净。所以宗喀巴大师说我们的色身用四大海水去洗,洗到最后一颗沙,这颗沙还是不清净。为什么呢?因为它最初的种子、它的本质就是不清净的和合,就是一个烦恼业力的和合。所以这个地方讲我们的色身是“恩爱迷情,四大缘生妄有身。”这是个总标。
然后这种不净相在第二段就讲得详细了,分成三段。先讲外相的不净: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这个就是说我们的色身有时候会有长疮、破皮、流脓、流血,这是不净的相貌,这是我们能够去见闻觉知的。或者我们每一天的排泄物,我们的九孔:两个眼睛、两个鼻孔、一个嘴巴、两个耳朵、大便处、小便处,九孔“臭秽常无尽”,经常流出不净物。这个外相不净是最容易观察的,我们如果平常去注意自己的色身的变化,你应该很容易看得出来。过去在斋戒会忏公师父也引导大专生,说不净观你也可以去观察一个美貌的女子,这个美貌的…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十七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