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十七卷▪P2

  ..續本文上一頁。那麼,唯識的角度就是說善惡的功能是性決定,種子一有就性決定,它體性是決定的,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善肯定招感可樂的果報,惡是肯定招感不可樂果報,這個體性是不能混亂的。所以,在唯心識觀的角度是認爲我們修行應該用正念來對治妄想,它是對治義。妄想跟正念是一個非常明確的分別,妄想有妄想的相貌,正念有正念的相貌。所以因爲它的緣起論是從阿賴耶識的種子所變現,那麼各式各樣的善的種子、各式各樣的惡的種子,當然起了有各式各樣善惡功能,而每個功能都是性決定的,它體性都是獨立的,不能互相混亂的。所以唯心識觀的根本思想是從阿賴耶識的種子延伸萬法,以這樣的理論來安立染淨的差別因果,當然這樣子的思想,善惡是不兩立的,雜染法對治清淨的法,清淨的法也對治雜染的法,這兩個法是互相對立的。那麼另外一個思考就是,什麼是現前一念心性呢?它不是阿賴耶,它是真如,佛性。說是真如佛性,它沒有所謂的種子不種子。真如受熏,你用雜染法熏真如,真如全體不變、全體隨緣,全體變成了雜染法,你用清淨法熏真如,真如全體變成清淨法。真如是不可以分割的。它的緣起論是一個全體性的,同樣一個真如它也可能變現雜染法、它也可能出現清淨法。這個真如的思考,它是一個絕待圓融的思考,大乘的一個不二法門的思考。這個唯心識觀是說,妄想是賊,應該把它消滅,把妄想消滅了佛性才顯現。真如實觀是說,不對,妄想是不可以消滅的,因爲妄想它就是主人,它只是迷惑,你只要把妄想那個迷的感覺把它轉變過來就好。它是一個非常微細的觀法,妄想就是真性。就是說,波浪本身就是水,離開了波浪你找不到水,你把那個波浪弄平靜了它就是水。這個真如實觀的思考是一個絕待圓融的。一個是對立的,一個是絕待的。那這是顯教的說法。

  再看密教的說法:密行亦具二觀,達字字句句無非法界者,真如實觀也。心無異緣專持此咒,悟知音聲如響,能持之心如幻者,唯心識觀也。顯教是依經文修觀,佛陀在經典裏面把諸法實相的道理講得明明白白:“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把這個諸法實相的道理透過語言文字明確地表達出來。這個密教,什麼叫“密”呢?密诠實相。它這個諸法實相的道理是把它放在咒裏面,放在大悲咒、楞嚴咒。當然這個咒是不能翻譯的,但是你這念心跟咒接觸的時候,這個咒有加持力,它能夠引導你趨向于諸法實相。密诠實相,就是這個楞嚴咒裏面秘密地含藏了諸法實相,叫作“密”。所以蕅益大師講什麼是密呢?密诠實相。我們在持的時候,我們知道楞嚴咒的每一字、每一句,全體就是一真法界,就是真如的全體大用,那是真如實觀。那我們在持的時候觀察能持的心是如夢如幻、所持的音聲也如夢如幻,這當中是無我無我所的,唯心識觀。

  這個密教,它是一個他力法門,果地教,跟淨土宗是完全一樣的。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解釋,容易清楚。比如說我們念阿彌陀佛,這個“阿彌陀佛”我們可以有兩個理解,說如果我們認爲說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它不是彌陀的功德,它本身是一個如夢如幻的聲音而已,但是它能夠慢慢地引導我們趨向于阿彌陀佛的功德,這是唯心識觀,次第的。那如果你認爲這個阿彌陀佛的聲音全體就是彌陀的全體大用,什麼是阿彌陀佛?誰能夠代表阿彌陀佛?就是這句佛號的聲音。聲音爲法界,一切法趨聲音,是趨不過等。所有阿彌陀佛的功德無量爲一,全部地攝持在這個聲音,一點都沒有欠缺。就是當下的這句佛號就是阿彌陀佛,不要等到以後才出現阿彌陀佛。這樣子,你能夠這樣子觀,那是真如實觀。今知當體是,方恨自蹉跎。那麼這是兩個差別,所以我們從蕅祖所舉的例子能夠知道什麼是唯心識觀,什麼是真如實觀。

  這兩個觀的次第以後做一個總結:由唯心識觀進真如實觀,密行成,顯行亦圓滿矣。最後一段講出它的一個修學次第。我們剛開始應該先修唯心識觀,把這個雜染法跟清淨法做出一個明確的界限,然後再作不二的觀察,染淨是不二的觀察,應該是這樣的次第。

  這段是把止觀,我們在修止觀之前做一個總說,總標的說明。這個意思是說,我們剛開始先明白我們一念心性,這個打妄想的心,從本性上來觀察跟諸佛是無差別的。那麼從作用上來觀察呢,一念的妄想它就創造了惑業苦的境界出來。但是我們在對治妄想的時候,剛開始治亂是用重點,應該用如夢如幻的止觀力來對治如夢如幻的妄想,應該剛開始有對治意。但是慢慢慢慢地,妄想調伏以後,你就能夠進一步達到真如實觀——妄想的本身就是真心。所以《永嘉大師證道歌》他講一句話,他說“絕學無爲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他這個“不除妄想不求真”這句話看得出他已經安住在真如實觀,不除妄想也不求真,就是當下,當下就是。“今知當體是,方恨自蹉跎”,就是這句話的意思。不過剛開始我們應該照蕅祖的意思就是應該先對治,以如夢如幻的戒定慧對治如夢如幻的妄想,應該是先這樣做。

  這個是講到大乘的兩種觀法,這兩種觀法都一定是要先明白你的那一念妄想的心就是佛心,然後從那個地方去起修的。修行一定是依解起行。這個顯教偏重在觀心,諸位你如果看止觀的書看多了,不管是天臺的止觀乃至于中觀的學者在觀,偏重在觀察一念心性。這個密教,它的所觀境多數在佛,觀佛法,我們講妙法,心法妙、佛法妙、衆生法妙。這個密教講本尊相應,它一定先強調本尊咒或者本尊的名號,它的依止處、它的觀察處偏重在佛法的境界。一般的顯教的修觀偏重在觀照現前一念心性,這個地方有差別,所觀境有差別。能觀的智是完全一樣的,就是唯心識觀、真如實觀這兩個差別。

  我們看第二段的別明。前面是一個總標,這以下我們把這個止觀的內涵作一個個別的說明,我們分兩段,初理觀,二、事修。先講我們在淨宗的一個理觀,那麼第二個講曆緣對境的一個事修。

  理觀分兩段:初、對治止觀,二、圓頓止觀。先講唯心識觀,先講對治的觀法,再講圓頓的觀法。對治的觀法,就是你以一個法門來對治某一個煩惱,一個法門它只能夠對治一個煩惱;但圓頓止觀是一個根本法門,這個法門一個法門是對治所有的煩惱,因爲它從根本下手,這兩個的差別。

  先看第一、對治止觀,這個當中講到四念處觀。首先我們解釋四念處。這個“四”是一個法門的數目,有四個數目。這個“念”是一個能觀的智慧,它有四種智慧,就是不淨、苦、無常、無我這四種智慧。這個“處”就是一個所觀境。前面的不淨、苦、無常、無我的智慧去照什麼處所呢?照我們衆生的身、受、心、法這四個處所。這叫四念處,能所雙舉,能觀的智跟所觀的處所,把它合起來安立作四念處。那麼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凡夫在我們的現前的身、受、心、法這四個處所生起了常、樂、我、淨的四種顛倒,所以在對治意義上我們應該以不淨、苦、無常、無我來對治這四個處所所引生的四種顛倒,這個叫作四念處的對治觀。

  首先我們先看第一、觀身不淨。那麼所觀的處所是一個色身,就是一個我們五蘊的一個正報的色身,或者是一個男人的色身,或者是一個女人的色身,那麼我們一般對于這個色身生起一個淨顛倒。我們由于過去的顛倒,我們一直認爲我們這個色身是美妙的、是清淨的,那麼我們愛著我們自己的色身,謂之身見,用種種的營養來滋潤這個色身,用種種美好的衣服來莊嚴色身,産生身見。那麼我們去愛著別人的果報體,就是淫欲心,男女的淫欲心。這都是由于我們對于色身的一種錯誤的認知,我們認爲這個色身是清淨的,才會産生一個這樣的貪愛的煩惱。所以在對治意義上,我們應該要引導我們這一念心去看到色身的真實相,然後去息滅我們的煩惱,是這個意思。

  首先我們把這個偈頌念一遍:

  恩愛迷情,四大緣生妄有身;膿血交相潤,臭穢常無盡;饒你會莊矜,畫囊盛糞;一旦神離,不複堪親近;切莫把未爛骷髅認作真。

  這個偈頌我們分成叁段,第一段是總標,色身的緣起。說這個色身是怎麼來的呢?它是由因緣所生。先看它的因,這個因就是恩愛迷情。就是我們在臨命終時候的中陰身,我們死亡以後的中陰身,由于過去善惡的業力,就發現了父母的交媾的行爲,那麼我們發現這個行爲以後,我們內心動了一個恩愛迷情,一種雜染的心識,這樣子就使令我們投胎,投胎到哪裏去呢?投胎在四大,父精母血的這個四大,雜染的四大,那麼這樣一種色心的和合,就使令我們有這樣的色身,這是一個色身的緣起。從這段也看得出來我們最初的種子是不清淨的,因爲你所動的恩愛迷情是一個雜染的心識,你所依附的是一個雜染的父精母血的這個四大,所以說在剛開始的種子就不清淨。所以宗喀巴大師說我們的色身用四大海水去洗,洗到最後一顆沙,這顆沙還是不清淨。爲什麼呢?因爲它最初的種子、它的本質就是不清淨的和合,就是一個煩惱業力的和合。所以這個地方講我們的色身是“恩愛迷情,四大緣生妄有身。”這是個總標。

  然後這種不淨相在第二段就講得詳細了,分成叁段。先講外相的不淨:膿血交相潤,臭穢常無盡。這個就是說我們的色身有時候會有長瘡、破皮、流膿、流血,這是不淨的相貌,這是我們能夠去見聞覺知的。或者我們每一天的排泄物,我們的九孔:兩個眼睛、兩個鼻孔、一個嘴巴、兩個耳朵、大便處、小便處,九孔“臭穢常無盡”,經常流出不淨物。這個外相不淨是最容易觀察的,我們如果平常去注意自己的色身的變化,你應該很容易看得出來。過去在齋戒會忏公師父也引導大專生,說不淨觀你也可以去觀察一個美貌的女子,這個美貌的…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十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