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十四卷▪P3

  ..续本文上一页能会堕入神道。这个神道也有三品,上品的是大力鬼王,做国王、大将军;第二个,中品的是飞行夜叉,做鬼的将军,能够飞行的;下品的是地行罗刹,他不能飞,在地上跑来跑去的,做鬼兵。总之,就是你这个嗔心重,容易堕入神道,鬼神道。

  若不断偷,必落邪道。你偷的习气特别重,经常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邪,内心就是邪取不正。邪道,《楞严经》也讲出两个,就是山精、鬼怪,也是鬼神道的一类,但是它比较没有正气,它就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邪道。

  若不断大妄语,如刻粪为栴檀,欲求香气,无有是处。假设我们纵有多智、禅定现前,那你说过人法,未证言证、未得言得,讲出一些超过凡夫的法,你没有开悟说开悟,没有证果说证果,你说你放蒙山的时候无量无边的鬼神跪在你面前。你事实上没有这种境界,你讲这种境界,大妄语。这讲出一个譬喻:“如刻粪为栴檀,欲求香气。”这个粪的本质是臭秽的,但是你把它外表刻成栴檀的形状,你希望这个本质是臭秽的东西要散发功德的香气,是不可能的。所以你内心根本没有这个功德,你表现出这个功德的相貌,这个是颠倒的。大妄语的过失超过前面的杀、盗、淫,为什么呢?佛法的修学有一定的次第,有凡夫、有圣人,这个大妄语的过失,律上说——以凡滥圣。你的本质是凡夫,有无量无边的烦恼,你说你是圣人,使令众生对佛法的次第开始模糊不清,坏乱众生的耳目,这个过失太重了。前面的杀、盗、淫只是伤害自己,这个大妄语会坏乱佛法的,以凡滥圣,所以这个过失特别重。

  那么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佛法当中栽培了很多的闻慧、禅定的资粮,假设没有靠持戒来收摄烦恼,那么这些资粮将会加持这个烦恼就趋向于魔道、神道跟邪道的境界去了,它的方向当然不是趋向无上菩提。所以蕅益大师作一个总结:戒之关系大矣!持戒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是非常地重要,它是一个五乘功德的基础。

  我刚出家的几年,我一直忆持一个公案,这个公案对我受益非常大。我相信有些人也知道,不过我们也应该把它再复习一次。说是有一个贫穷人,这个人他过着很贫穷的生活,衣食缺乏。但是他想要改变他现在的情况,他想要离苦得乐,怎么办呢?他就供养天。他请一个天的形象,每天供养,向天祈求,供养了十二年。这一天,天被他感动了,出现了。出现了以后,天对他说:你供养了我十二年,很真诚,你有什么祈求?他说我生活非常贫穷,我希望离开痛苦得到安乐。天说:行,送他一个功德宝瓶。说你这个瓶子好好地保护,你向它祈求什么,它就变现出你所喜欢的境界出来。这个贫穷人得到德瓶以后,就一开始祈求,我要一个房子,出现一个美好的房子;我要车乘,他以后就有车乘;乃至于里面有各式各样珍宝的装饰,他就富贵起来了。富贵起来了以后,人有钱他就是要去跟朋友炫耀一下,他就请他过去那些贫穷的朋友来家里面吃饭。大家吃了饭、喝了酒也很高兴,这个贫穷人就说,你过去跟我一样很贫穷,你现在怎么富贵起来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个贫穷人就如是如是地跟他报告。这个大家喝了酒,内心当中就情绪很高昂,就说那这样子好了,你能不能当众表演一次给我们看看,把这个德瓶拿出来表现给我们看看?可以啊。就把这个德瓶从口袋里面拿出来,他就向这个德瓶乞求,果然所求如愿。大家就鼓掌欢迎。这个人一得意就忘形了,他就在大众当中唱歌、跳舞,拿了德瓶在空中抛来抛去,一不小心就把德瓶打破了。德瓶打破了以后,从德瓶里面所表现出来的房子、车乘、珍宝全部消失掉了,又恢复了原来贫穷的境界。这个是《大智度论》讲道,讲持戒的时候。龙树菩萨从这个故事作一个总结——持戒之人所求如愿,破戒之人一切皆失。龙树菩萨作了一个总结,说这个戒就是一个德瓶,我们刚开始出家的时候大部分都是没有资粮,烦恼障、业障、报障。我们在三宝当中如法地持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哦,身心开始变化了,就像德瓶一样,给我们很大的功德。但是这个时候要小心,不能得意忘形。假设我们今天一不小心,毁破佛陀的戒法,那就表示你把你这个得到安乐的德瓶给打破了。一打破以后,你从德瓶当中所出现的安乐的境界全部消失掉。“戒之关系大矣!”

  我们过去佛学院也看过这样的学生。他以前是因为苦恼而出家,出家当然就是受持佛陀的戒法,以一念的信心,哦,他身心开始改变,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他产生常见,他以为说他回到世俗也是这种境界。他不知道这是因缘所生法,他是因为持戒的因缘变成这个样子。后来他一还俗以后,整个障碍全部现前。你怎么能够生起常见呢?你现在的身心状态是有德瓶的支持,你把德瓶打破了,你希望你的功德保持原状,这是不可得的。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戒之关系大矣!我们所有五乘的功德一定是依止持戒而建立的,这个基础打破以后,你哪里还有五乘的功德?纵有多智,禅定现前,顶多就是魔道、神道、邪道的境界而已,怎么会有五乘的功德呢?连野干之身都不可得,不要说人天的尊贵身乃至于佛身。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戒之关系大矣,它是五乘的共基。

  这个地方是把持戒的功德跟破戒的过患先做一个说明,至于如何地持戒、持戒的方法,我们下面再作说明。

  问:主任慈悲!在上《灵峰宗论》的一个次第是先发菩提心,然后正见,那我们在戒定慧三学方面这三个次第是要同时并行还是分别着手?

  答:持戒引生定慧,定慧也帮助持戒,蕅益大师后面会讲到。因为你没有止观的力量,如果你只是压抑自己的烦恼,这个戒也持不好。你没有四念处的智慧的观照,没有智慧的疏导,你这个戒也持不久。所以蕅益大师讲:没有出世的妙戒,绝无出世的定慧;没有出世的定慧,倂失出世的妙戒。所以后面会讲到,戒跟定慧,刚开始当然我们先偏向持戒,刚开始。因为烦恼粗重,你先相信这个戒是三界中的一个依靠,勉强自己不能持要他持,刚开始是这样子。但是慢慢地,如果你过了几年以后,你止观的力量没有生起,就很危险了,就非常危险。只是靠了持戒的支持,一念的清净的信心不能持久。所以刚开始会偏重在戒律,但是到最后,在操作的时候,因为戒法保护止观,使令止观的方向变得正确,由于止观又保护了戒体,这两个变成互动的。后面会讲到这个观念。是这个意思。

  刚开始的时候是偏重在持戒。因为这个止观的力量不是三天两天栽培得起来的,所以刚开始你没有理由,不能持、要他持、不能断、要他断,你只好勉强自己,那是完全靠佛陀的信心。佛陀告诉我这个不能做,我相信佛陀他的抉择,相信佛陀的抉择,刚开始是这样子。慢慢地你就能够用你的理性来疏导,是这样子。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

  

  


  

   [C1]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四

  法语四

  示智林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十四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