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會墮入神道。這個神道也有叁品,上品的是大力鬼王,做國王、大將軍;第二個,中品的是飛行夜叉,做鬼的將軍,能夠飛行的;下品的是地行羅刹,他不能飛,在地上跑來跑去的,做鬼兵。總之,就是你這個嗔心重,容易墮入神道,鬼神道。
若不斷偷,必落邪道。你偷的習氣特別重,經常做一些偷雞摸狗的事情。邪,內心就是邪取不正。邪道,《楞嚴經》也講出兩個,就是山精、鬼怪,也是鬼神道的一類,但是它比較沒有正氣,它就做一些偷雞摸狗的事情,邪道。
若不斷大妄語,如刻糞爲栴檀,欲求香氣,無有是處。假設我們縱有多智、禅定現前,那你說過人法,未證言證、未得言得,講出一些超過凡夫的法,你沒有開悟說開悟,沒有證果說證果,你說你放蒙山的時候無量無邊的鬼神跪在你面前。你事實上沒有這種境界,你講這種境界,大妄語。這講出一個譬喻:“如刻糞爲栴檀,欲求香氣。”這個糞的本質是臭穢的,但是你把它外表刻成栴檀的形狀,你希望這個本質是臭穢的東西要散發功德的香氣,是不可能的。所以你內心根本沒有這個功德,你表現出這個功德的相貌,這個是顛倒的。大妄語的過失超過前面的殺、盜、淫,爲什麼呢?佛法的修學有一定的次第,有凡夫、有聖人,這個大妄語的過失,律上說——以凡濫聖。你的本質是凡夫,有無量無邊的煩惱,你說你是聖人,使令衆生對佛法的次第開始模糊不清,壞亂衆生的耳目,這個過失太重了。前面的殺、盜、淫只是傷害自己,這個大妄語會壞亂佛法的,以凡濫聖,所以這個過失特別重。
那麼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在佛法當中栽培了很多的聞慧、禅定的資糧,假設沒有靠持戒來收攝煩惱,那麼這些資糧將會加持這個煩惱就趨向于魔道、神道跟邪道的境界去了,它的方向當然不是趨向無上菩提。所以蕅益大師作一個總結:戒之關系大矣!持戒對于一個修行人來說是非常地重要,它是一個五乘功德的基礎。
我剛出家的幾年,我一直憶持一個公案,這個公案對我受益非常大。我相信有些人也知道,不過我們也應該把它再複習一次。說是有一個貧窮人,這個人他過著很貧窮的生活,衣食缺乏。但是他想要改變他現在的情況,他想要離苦得樂,怎麼辦呢?他就供養天。他請一個天的形象,每天供養,向天祈求,供養了十二年。這一天,天被他感動了,出現了。出現了以後,天對他說:你供養了我十二年,很真誠,你有什麼祈求?他說我生活非常貧窮,我希望離開痛苦得到安樂。天說:行,送他一個功德寶瓶。說你這個瓶子好好地保護,你向它祈求什麼,它就變現出你所喜歡的境界出來。這個貧窮人得到德瓶以後,就一開始祈求,我要一個房子,出現一個美好的房子;我要車乘,他以後就有車乘;乃至于裏面有各式各樣珍寶的裝飾,他就富貴起來了。富貴起來了以後,人有錢他就是要去跟朋友炫耀一下,他就請他過去那些貧窮的朋友來家裏面吃飯。大家吃了飯、喝了酒也很高興,這個貧窮人就說,你過去跟我一樣很貧窮,你現在怎麼富貴起來了,這是什麼道理呢?這個貧窮人就如是如是地跟他報告。這個大家喝了酒,內心當中就情緒很高昂,就說那這樣子好了,你能不能當衆表演一次給我們看看,把這個德瓶拿出來表現給我們看看?可以啊。就把這個德瓶從口袋裏面拿出來,他就向這個德瓶乞求,果然所求如願。大家就鼓掌歡迎。這個人一得意就忘形了,他就在大衆當中唱歌、跳舞,拿了德瓶在空中抛來抛去,一不小心就把德瓶打破了。德瓶打破了以後,從德瓶裏面所表現出來的房子、車乘、珍寶全部消失掉了,又恢複了原來貧窮的境界。這個是《大智度論》講道,講持戒的時候。龍樹菩薩從這個故事作一個總結——持戒之人所求如願,破戒之人一切皆失。龍樹菩薩作了一個總結,說這個戒就是一個德瓶,我們剛開始出家的時候大部分都是沒有資糧,煩惱障、業障、報障。我們在叁寶當中如法地持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哦,身心開始變化了,就像德瓶一樣,給我們很大的功德。但是這個時候要小心,不能得意忘形。假設我們今天一不小心,毀破佛陀的戒法,那就表示你把你這個得到安樂的德瓶給打破了。一打破以後,你從德瓶當中所出現的安樂的境界全部消失掉。“戒之關系大矣!”
我們過去佛學院也看過這樣的學生。他以前是因爲苦惱而出家,出家當然就是受持佛陀的戒法,以一念的信心,哦,他身心開始改變,身體健康、心情愉快。他産生常見,他以爲說他回到世俗也是這種境界。他不知道這是因緣所生法,他是因爲持戒的因緣變成這個樣子。後來他一還俗以後,整個障礙全部現前。你怎麼能夠生起常見呢?你現在的身心狀態是有德瓶的支持,你把德瓶打破了,你希望你的功德保持原狀,這是不可得的。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戒之關系大矣!我們所有五乘的功德一定是依止持戒而建立的,這個基礎打破以後,你哪裏還有五乘的功德?縱有多智,禅定現前,頂多就是魔道、神道、邪道的境界而已,怎麼會有五乘的功德呢?連野幹之身都不可得,不要說人天的尊貴身乃至于佛身。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戒之關系大矣,它是五乘的共基。
這個地方是把持戒的功德跟破戒的過患先做一個說明,至于如何地持戒、持戒的方法,我們下面再作說明。
問:主任慈悲!在上《靈峰宗論》的一個次第是先發菩提心,然後正見,那我們在戒定慧叁學方面這叁個次第是要同時並行還是分別著手?
答:持戒引生定慧,定慧也幫助持戒,蕅益大師後面會講到。因爲你沒有止觀的力量,如果你只是壓抑自己的煩惱,這個戒也持不好。你沒有四念處的智慧的觀照,沒有智慧的疏導,你這個戒也持不久。所以蕅益大師講:沒有出世的妙戒,絕無出世的定慧;沒有出世的定慧,倂失出世的妙戒。所以後面會講到,戒跟定慧,剛開始當然我們先偏向持戒,剛開始。因爲煩惱粗重,你先相信這個戒是叁界中的一個依靠,勉強自己不能持要他持,剛開始是這樣子。但是慢慢地,如果你過了幾年以後,你止觀的力量沒有生起,就很危險了,就非常危險。只是靠了持戒的支持,一念的清淨的信心不能持久。所以剛開始會偏重在戒律,但是到最後,在操作的時候,因爲戒法保護止觀,使令止觀的方向變得正確,由于止觀又保護了戒體,這兩個變成互動的。後面會講到這個觀念。是這個意思。
剛開始的時候是偏重在持戒。因爲這個止觀的力量不是叁天兩天栽培得起來的,所以剛開始你沒有理由,不能持、要他持、不能斷、要他斷,你只好勉強自己,那是完全靠佛陀的信心。佛陀告訴我這個不能做,我相信佛陀他的抉擇,相信佛陀的抉擇,剛開始是這樣子。慢慢地你就能夠用你的理性來疏導,是這樣子。
向下文長,付在來日。
[C1]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四
法語四
示智林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十四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