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
《靈峰宗論》導讀。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44面。
我們這次的《靈峰宗論》基本上是分五科,這五科就是發心、正見、持戒、止觀跟淨土。那麼這五科我們基本上可以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屬于根本法門,這個根本法門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學習佛法,就是依止一念的信心,我們相信生死流轉是痛苦的,相信涅槃寂靜是安樂的;由這個信心發動了我們一個願力,真爲生死發菩提心,生起一種要成就佛道的願力;由這個願力的支持,我們進一步地學習佛法,明白生命的真實相,知道這一切法都是因緣生,不管生死的流轉、不管涅槃的寂靜都是如夢如幻的,從清淨心的本性上觀察都是畢竟空的,這個時候我們從一種信心願力就生起了一種光明的智慧。發菩提心跟正知見就是根本法門,就像一棵樹的樹幹一樣。那麼有了樹幹是不夠的,進一步要生起枝末的法門,從樹幹生起枝葉花果,就是從你的根本的發心跟正見當中,生起一種實踐的行動。第一個行動就是持戒,這就是整個枝末法門的一個基礎。基本上蕅益大師在發明持戒有兩個部分,第一個贊歎持戒的功德,第二個說明持戒的方法,這兩個部分。
現在我們看第二科,就是別明的第二科,把持戒的功德,這個持戒在我們修行當中的一個重要性,作一個說明。先把論文念一遍,大家請合掌。
(二)四不壞信,尤從戒始。蓋昏途寶炬,示人以何路可行,何路不可行;何路超生脫死,何路墮坑落塹。凡發心起行,親師取友,擇法眼目,看教指歸,工夫要訣,巨細精粗,無不從學戒而辨。故從上佛祖,雖教觀有偏圓權實,種種不同,未有不以戒爲初基。以戒辨邪正者,清淨明誨的是樂邦左券,此信不可壞也[C1] !
我們分成叁段來說明,第一段是總標,總標持戒的功德:四不壞性,尤從戒始。這個“四”指的是佛、法、僧、戒,就是叁寶的功德跟戒的功德。初果以上的聖人對于佛法僧戒生起了堅定不可破壞的信心,所以一個初果的聖人他能夠把他身上僅有一碗飯布施給叁寶,他甯可自己餓死,他知道叁寶是廣大的功德。一個初果的聖人他法爾不會犯戒,這是道共戒。所以初果聖人他的內心當中生起四種不可破壞的信心,這四個信心“尤從戒始”,是以戒作基礎。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叁寶的功德其實根本還是法的功德,就是涅槃的功德,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涅槃的功德,是九界衆生、十法界衆生、包括佛的一個歸依處。但是這種無相的境界我們不是能夠馬上能夠悟入,所以剛開始一定是以戒作基礎。換句話說,我們一定是從有相而悟入無相,你剛開始一定先從身口二業的正確的操作慢慢再趨向于無相的涅槃,從有相而步入無相,從有相的持戒進入到無相的涅槃。所以說這個四不壞信生起的次第,尤從戒始。
這個觀念,蕅益大師把戒是生起叁寶功德的基礎,把這個思想再開展出來:蓋昏途寶炬,示人于何路可行,何路不可行;何路超生脫死,何路墮坑落塹。這個“昏途”就是在一個黑暗的道路當中沒有光明的照射,比喻我們一個叁界的衆生道眼未開,我們不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這當中我們需要一個“寶炬”,戒的光明的指導就是寶炬,透過這個寶炬的引導,知道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情況是會超生脫死、什麼情況是墮落到叁惡道去。
在律上,把戒法安立了一個專有的名詞,叫作“聖法”。這個聖法的意思,靈芝律師作了一個解釋說:言戒法者,語法而談,不局凡聖。戒法“不局凡聖”,不是說聖人才能夠受戒,凡夫可以受戒,聖人也可以受戒。它爲什麼叫聖法呢?它的重點就是說——“直明此法必能軌成出離之道”。因爲佛陀所說的戒法,能夠“軌成出離之道”,它能夠有一種正確的軌範引導我們趨向于聖道,它有這種功能。比如說我們今天從這個地方到臺北,只要我們遵循高速公路,只要我們能夠上得了高速公路,我們遵循高速公路的指導就能夠直接到達臺北。戒法亦複如是,它能夠軌成出離之道,它這個軌範能夠引導我們趨向于出離的聖道。
我們平常修行,我們也會有一些經驗,就是說我們依止聖人的教誨,我們這一念散亂的心去觀察真理——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何其自性本自清淨——我們這念有所得的心依止這個聖言量的指導,我們也能夠跟這些無漏的真理相應,但是我們從無漏真理出來的時候,從空出假,來到這個凡夫的塵勞世界的時候,我們會做一些事情。然後我們會發覺有些事情做了以後,它是隨順聖道,就是你這件事情做了以後對于你下一次的打坐是相隨順的,增上的;有些事情你做了以後,你再打坐就不相應了,障道了。我們從經驗當中我們能夠感覺得出來,我們的行爲對我們的止觀是會影響的,當然我們只能把我們過去的經驗整理出一套軌範,但是佛陀的一切種智,他能夠明白無量無邊的緣起,他能夠事先就告訴我們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事超生脫死、什麼事情墮坑落塹。
古德有一句話說:根本智易開,後得智難明。觀一切法空,這件事情不難,但是你要能夠決擇出一條明確的道路使令人能夠解脫,這就不容易了。戒法能夠在我們的修行當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它能夠明白地告訴我們何路可行、何路不可行。何路超生脫死、何路墮坑落塹,在黑暗當中引導我們一條光明的道路。這是總標持戒在我們的修行當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再看第二段的別明:凡發心起行,親師取友,擇法眼目,看教指歸,功夫要訣,巨細精粗,無不從學戒而辨。我們剛開始先成就我們的根本,就是菩提心跟正知見。有了菩提心之後就開始“親師取友”,親近善知識,我們會選擇善知識。然後學習佛法,學習佛法有叁個內涵:第一個“擇法眼目”,就是選擇一個正確的教法;“看教指歸”,這個是講理,理法,無量無邊的教它有一個道理,或者空性的道理,或者真如的道理;“功夫要訣”,這是行法,各式各樣修行的法門。我們發心開始去修行的時候,不管我們親近善知識,不管我們學習佛法,這當中有巨細精粗的差別,大功德的、大乘的廣大功德,或者小乘的功德,或者這個功德是精致的或者是粗糙的,這當中都是以戒法來做判斷標准。
大小乘的判定,乃至于大乘當中它有精跟粗,大乘又分成通別圓,大乘叁系。智者大師在判定的時候是以智慧,以智慧來判定。但是智慧不容易判定,一般人不容易從智慧去判定這個教法的淺深。就是判定的方法很多,但是最容易判斷的就是持戒,從一個人的持戒看得出來。比如小乘的戒法,小乘的戒法只強調誓斷一切惡,它對于誓修一切善——佛菩薩一切無量無邊的叁昧陀羅尼、無量無邊的功德、無量無邊法門的學習不生好樂;對于誓度一切衆生——無量無邊的衆生在生死中流轉,他也不生悲憫,他但持斷惡這個戒,所以這個功德就是比較小。大乘的菩薩不同,他能夠斷惡修善度衆生。所以我們也可以很清楚地從一個持戒的角度來看出這個人或者這個法的巨細精粗,這是很容易了解的。
這個判定標准,蕅益大師再把它發揮出來:故從上佛祖,雖教觀有偏圓權實,種種不同,未有不以戒爲初基,以戒辨邪正者。所以說從佛陀跟曆代傳承的祖師,當然這些大善知識都安排了一些教法跟觀法來引導我們。把它作一個整理,它有偏圓權實的差別。這個“偏”就是它不合乎中道。說凡夫著有,凡夫的心情是有所得的;二乘偏空,二乘但是歡喜空性,對于積功累德、成熟衆生、莊嚴淨土不生好樂,這都是偏一邊的;大乘的菩薩他能夠觀察即空即假即中,真俗雙照,這個是“圓”。當然也有“權”跟“實”這個方便或者是究竟的功德。或者我們說偏、圓是約著因地的修學,這個權、實約果地的功德,也可以是這樣講。因地有偏、圓的不同,果地功德有權、實的差別。這種諸佛菩薩跟聖人的抉擇的教觀,“未有不以戒爲初基,以戒來判定邪正”,戒是一個所有法門的基礎,而且它是一個邪正的判定標准。
《楞嚴經》講五十陰魔,說有些法師末法時代他有種種的神通,他升法座以後能夠一下子出現、一下子消失,一下子消失、一下子出現,乃至于能夠小中變大、大中變小,顯現種種的神變,但是他贊歎淫欲,說淫欲不是障道法,贊歎男女淫欲的功德。從這個地方,我們剛開始看見他顯神通,我們不知道這個人是邪是正,他是一個大功德的或者是一個魔的境界我們很難判定,但是他講話明確地違背了佛的戒法,違背佛的製教,那這個就清楚,這個就是邪。在《楞嚴經》佛陀是這樣來判定的,就是他所說的話違背了佛陀的製教,那這個就是邪魔外道。所以說,在教法上雖然有一些偏圓權實的差別,但是這當中有一個基本的標准,就是戒,它是一個基礎,它是一個判定邪正的標准。
所以蕅益大師作一個總結:清淨明誨的是樂邦左券,此信不可壞也!“清淨明誨”是《楞嚴經》。《楞嚴經》它是修首楞嚴大定,這是一個圓頓止觀,觀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這是首楞嚴大定,這個是正行。助行有兩個,一個是持戒,一個是持楞嚴咒,破障。這個持戒就是四種清淨明誨。“清淨”就是說,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這四個法門是一種無漏的法門,叫清淨。“明誨”就是叁世諸佛一個明白的教誨,換句話說,叁世諸佛在不同的因緣之下,他在製戒的時候會有一些在遮戒上、微細戒上會有些差別,但是叁世諸佛只要出世,他一定會製定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這四個根本重戒是叁世諸佛所共同製定的,這個是非常明白的教誨,這是叫四種清淨明誨,這個是“樂邦左券”,…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十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