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十三卷▪P3

  ..续本文上一页经常晚上睡觉的时候就从梦中惊醒起来。这是怎么样?“我念末劫苦,破戒为第一”,这是一个问题。

  基本上这个痛苦有色身的痛苦跟内心的痛苦。比如说我们一个修行人,当然我们是带业修行了,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也会有一些病痛,那么这个色身的痛苦也会使令我们一时地感到痛苦,但是我们内心当中是充满了希望,我们知道我们在三宝当中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我们今生短暂的痛苦,我们相信来生是一个大安乐的境界,所以我们对未来的生命有希望,我们活在希望当中,所以这个色身的痛苦是暂时的。这个破戒不同,他对未来充满了恐惧,而这样的煎熬是长时间的煎熬,所以这个地方是个大问题。所以我们讲,“我念末劫苦,破戒为第一”。这个痛苦不是一个亲身经验者,他不能体会出来,那是一个长时间的煎熬,他一想到来生的痛苦,他心中就惊怖。

  那怎么办呢?我思救苦方,无越毗尼藏。能够拔除这个痛苦的药方就是“毗尼藏”,就是戒律。从戒法当中我们知道应该如法地持戒,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即使我们犯了戒,戒法也可以告诉我们如何透过如法的忏悔来消灭这个罪业。所以这个毗尼藏是救拔痛苦的药方。

  毗尼若住世,正法永不灭,行成果斯尅,教不属空言。这个地方我们分成两个方面。从自利的功德来说有两个:第一个是“教不属空言”。这个戒法的实践使令佛陀的教法不是空谈,它有一个下手处。当我们明白业果以后,我们就知道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该做,使令这个教法有一个明确的下手处,它不是空谈。那么“教不属空言”,进一步,“行成果斯尅”,你有戒法的摄持,你的念佛、你的拜忏、你的止观,所有的功德都能够成就,这个是讲到自利的功德。其次,从利他来说,“正法永不灭”,这个是很重要的。孔夫子有一个弟子叫作子路,子路这个人是狂者进取,志节高超,不拘小节。当初孔夫子在教育是有教无类,所以他的弟子当中有的是贵族出身的,有的是平民出生的,子路的同学也是各式各样。那么他有一天提出一个看法,说我们要推行平等政策,所有的贵族、所有的老百姓都应该一视平等。孔夫子说这不对,孔夫子说人跟人应该要克已复礼,素位而行[C3] ,每一个人每一个人要遵守他的岗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应该全部地平等。为什么这样子做呢?这个有为法的操作,如果没有一个轨范,这世间上就乱了,乱了章法。一个僧团也是这样,我们今天大家比丘不像个比丘,沙弥不像个沙弥,居士不像个居士,每一个人不遵守自己的身份,不遵守自己的礼法,这个僧团就乱了。佛法也是这样。佛陀为我们七众弟子安立了很多很多的礼法,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遵守这样的礼法,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中尽自己的责任、享自己的权利,这个时候“正法永不灭”,使令这整个佛法的操作它有一定的轨范。智者大师也说:若论断证,慧学为高,若言住持,戒学最深。就说如果我们今天若论断证,讲到断惑证真,那当然是慧学,般若波罗蜜,你在打坐当中,我空、法空的智慧现前,那是离一切的对立相,比丘、沙弥、居士……那种对立的名言、那种戏论都不可得。所以约着个人的断证,慧学最高。但是,如果要使令一个僧团、使令整个广大的佛法要住持,那戒学最深。因为你从空里面出来,你面对有为法,你就必须用有为的规则来操作,它毕竟不是涅槃。你管理人,这个人是有所得的,他是在有为的境界活动,所以你还必须要遵守一个有为的轨则。所以住持的角度,那戒学是最深。所以说,“毗尼若住世,正法永不灭”,这是讲到自利跟利他的功德。

  好,我们先到这个地方,先休息十五分钟。

  

  


  

   [C1]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一

   法语一

  示慈昱

  

  

   [C2]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一之一

  愿文一

  楞严坛起咒及回向二偈(辛未)

  

  

   [C3]

  【词目】素位而行

  

【释义】素位:安于平常所处的地位。指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并努力做好应当做的事情。

  【出处】《礼记·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十三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