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十叁卷▪P3

  ..續本文上一頁經常晚上睡覺的時候就從夢中驚醒起來。這是怎麼樣?“我念末劫苦,破戒爲第一”,這是一個問題。

  基本上這個痛苦有色身的痛苦跟內心的痛苦。比如說我們一個修行人,當然我們是帶業修行了,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也會有一些病痛,那麼這個色身的痛苦也會使令我們一時地感到痛苦,但是我們內心當中是充滿了希望,我們知道我們在叁寶當中的忏悔業障、積集資糧,我們今生短暫的痛苦,我們相信來生是一個大安樂的境界,所以我們對未來的生命有希望,我們活在希望當中,所以這個色身的痛苦是暫時的。這個破戒不同,他對未來充滿了恐懼,而這樣的煎熬是長時間的煎熬,所以這個地方是個大問題。所以我們講,“我念末劫苦,破戒爲第一”。這個痛苦不是一個親身經驗者,他不能體會出來,那是一個長時間的煎熬,他一想到來生的痛苦,他心中就驚怖。

  那怎麼辦呢?我思救苦方,無越毗尼藏。能夠拔除這個痛苦的藥方就是“毗尼藏”,就是戒律。從戒法當中我們知道應該如法地持戒,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即使我們犯了戒,戒法也可以告訴我們如何透過如法的忏悔來消滅這個罪業。所以這個毗尼藏是救拔痛苦的藥方。

  毗尼若住世,正法永不滅,行成果斯尅,教不屬空言。這個地方我們分成兩個方面。從自利的功德來說有兩個:第一個是“教不屬空言”。這個戒法的實踐使令佛陀的教法不是空談,它有一個下手處。當我們明白業果以後,我們就知道什麼事不該做、什麼事該做,使令這個教法有一個明確的下手處,它不是空談。那麼“教不屬空言”,進一步,“行成果斯尅”,你有戒法的攝持,你的念佛、你的拜忏、你的止觀,所有的功德都能夠成就,這個是講到自利的功德。其次,從利他來說,“正法永不滅”,這個是很重要的。孔夫子有一個弟子叫作子路,子路這個人是狂者進取,志節高超,不拘小節。當初孔夫子在教育是有教無類,所以他的弟子當中有的是貴族出身的,有的是平民出生的,子路的同學也是各式各樣。那麼他有一天提出一個看法,說我們要推行平等政策,所有的貴族、所有的老百姓都應該一視平等。孔夫子說這不對,孔夫子說人跟人應該要克已複禮,素位而行[C3] ,每一個人每一個人要遵守他的崗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應該全部地平等。爲什麼這樣子做呢?這個有爲法的操作,如果沒有一個軌範,這世間上就亂了,亂了章法。一個僧團也是這樣,我們今天大家比丘不像個比丘,沙彌不像個沙彌,居士不像個居士,每一個人不遵守自己的身份,不遵守自己的禮法,這個僧團就亂了。佛法也是這樣。佛陀爲我們七衆弟子安立了很多很多的禮法,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遵守這樣的禮法,每一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中盡自己的責任、享自己的權利,這個時候“正法永不滅”,使令這整個佛法的操作它有一定的軌範。智者大師也說:若論斷證,慧學爲高,若言住持,戒學最深。就說如果我們今天若論斷證,講到斷惑證真,那當然是慧學,般若波羅蜜,你在打坐當中,我空、法空的智慧現前,那是離一切的對立相,比丘、沙彌、居士……那種對立的名言、那種戲論都不可得。所以約著個人的斷證,慧學最高。但是,如果要使令一個僧團、使令整個廣大的佛法要住持,那戒學最深。因爲你從空裏面出來,你面對有爲法,你就必須用有爲的規則來操作,它畢竟不是涅槃。你管理人,這個人是有所得的,他是在有爲的境界活動,所以你還必須要遵守一個有爲的軌則。所以住持的角度,那戒學是最深。所以說,“毗尼若住世,正法永不滅”,這是講到自利跟利他的功德。

  好,我們先到這個地方,先休息十五分鍾。

  

  


  

   [C1]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一

   法語一

  示慈昱

  

  

   [C2]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一之一

  願文一

  楞嚴壇起咒及回向二偈(辛未)

  

  

   [C3]

  【詞目】素位而行

  

【釋義】素位:安于平常所處的地位。指安于現在所處的地位,並努力做好應當做的事情。

  【出處】《禮記·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十叁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