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十三卷▪P2

  ..续本文上一页则能增长烦恼,有智慧而无信心,则能增长邪见。这个“人”当然指的是修行人。修行人如果我们刚开始我们知道生死的痛苦,我们能够努力地去修忏、努力地持咒念佛,那么有一念的宗教的情操信心去苦干实干,那是非常的好。但是假设我们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来调伏我们的我执我见,心中有所得的心依止这个自我来修善,可能会越修烦恼越重。你以前没有资粮的时候,你还会谦虚,有些人越修行慢心越重、烦恼越重,贪嗔的烦恼都很重,你不能讲他一句话——“开玩笑,我是一个有资粮的人哪!”为什么呢?因为他内心当中那个自我会随着他的善法的增长膨胀起来,膨胀自我。所以佛法,如果你不掌控我空的智慧,那跟外道是一样的,越修那个自我越大,这个自我正是烦恼的根本。所以说,如果我们只是不断地加行,没有修我空的智慧,那么这个人贪、嗔、痴、慢的烦恼一定是越来越大,比没有修行之前更大,那就是这个问题,有信心但是没有智慧的调伏,增长烦恼。反过来,只有智慧但是对三宝没有真实的信心,这样子只是把佛法当学术研究,就增长邪见。我们只是虚妄分别,我们并不认为这个法有解脱的力量,它只是无量无边的学问当中其中的一个学说而已,这样子我们就会增长邪见,甚至于会说大乘非佛说,诽谤正法的邪见。

  所以说:故知船及师,相须度险,缺一不可,况俱乏邪?所以蕅益大师对我们的勉励:我们一个大乘的修行者,“船”就是一个真实的信心,这个“”是一个我空法空的智慧,这两个应该要互相地帮助来度脱生死的大海。这个是缺一不可,何况两者都缺乏呢?一个缺乏都不得了,何况是两个都缺乏呢?

  这段是一个总结。在正见篇当中呢,我们刚开始的信心,当然这个信心就会产生愿力,我们希望能够在三宝当中成就佛道,那么由这个信心引生一个菩提的本愿,进一步就应该要去栽培我们的智慧。

  我们中国佛教的传承,很重视大乘的圆顿的止观。大乘圆顿止观叫一行三昧,关键点就是这个正见是不容易栽培的。所以智者大师讲九旬谈妙,他解释《妙法莲华经》花了九十天解释这个妙法,就是现前一念心性它的相貌不可思议,即空即假即中这件事情不可思议。我后来一直在体会大乘佛法的整个度化众生的方便,它这个道理是这样子的,就是说佛法是讲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就是说你刚开始的因地、所栽培的因地是什么种姓会严重地影响到你未来的果报。当然,现在大乘佛法,我们北传佛教是非常衰微,有些人是退大取小修习南传佛教去了,有些人是去学习藏传佛教去了,但是我们中国历代祖师所传承的这些正法,都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很少去关心这件事情,这种圆顿的止观。后来我想这当中有一个原因在里面,现在人都是急功好利,缺乏远见。诶,我现在修南传佛教,我马上打坐,马上就有寂静的力量出现。至于深入地去学习大乘佛法、成就圆顿种姓这件事情,他不在乎。但是事实上,如果以智者大师的判教,藏通别圆四教,你今天不栽培圆顿种姓,你没有这样的因地,你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果报。说你用这个沙,譬如蒸沙,欲求佳馔,无有是处。你要用沙煮成饭,不可能,因为沙非饭本,你用沙去加行,只有成就一个热沙。你刚开始只是明白空性,这个时候你从这样一个智慧当中去作意,你到最后就是证得偏空涅槃,因为你的因地就是栽培这样的智慧。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注意,你的因地很重要。印光大师说,圆顿种姓的功德是“王子坠地,尊超群臣”,说一个王子在一个王家当中出生的时候,这个王子对国家并没有什么贡献,他什么功德都没有,但是你不要忘了,他毕竟是一个王的种姓,他以后要继承王位,因为他功超群臣。虽然这个老宰相一生为了国家劳心劳力,但是你是宰相,你再怎么样你也不能继承王位,因为你不是王种。所以,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去明白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无上甚深微妙法,明白了道理以后,你还花很多时间去闻思,去长养圣胎。但是你以后到极乐世界,你就知道高下了,你就知道为什么阿弥陀佛看到你就直接为你说圆顿法门,你一下子证得初地乃至于八地;阿弥陀佛为他讲小乘法,他证得初果。一个初果跟一个初地那是天壤之别,而这个初果到初地还有一大段距离要走。一个人的先入为主的观念,你的思想一开始就没有正确,以后就很麻烦。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注意,“船及舵师,相须度险,缺一不可,况俱乏邪?”我们一开始有了大乘的信心,建立了广大的菩提愿,由这个愿力去支持我们去研究教理、增长智慧,由这个智慧又增长我们的信心,这两个是“相须度险”,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在发心篇就是从最初的一念的信心所产生的一个愿力当中进一步要去学习佛法、建立正见,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那么我们《正见篇》就讲到这里。大家有没有问题?

  好,没有问题,我们看第三篇,乙三、《持戒篇》。

  前面的菩提心跟正知见,它都是一个方向上的引导,这以下是讲修行的方法。这个修行的方法,我们有三篇:《持戒篇》、《止观篇》跟《净土篇》。《持戒篇》的重点在对治身口的恶业,止观跟净土这两篇主要是对治意业的烦恼,有这样的差别。

  我们先看第一篇,第一篇是一个对戒律的总标。丙一、总标。看论文,大家请合掌。

  

稽首大慈悲,救护末劫者。我念末劫苦,破戒为第一。

   我思救苦方,无越毗尼藏。毗尼若住世,正法永不灭。

   行成果斯,教不属空言。或因持戒力,速成净满尊。

   或因净尸罗,严净诸佛土。或因别解脱,作独觉声闻。

   或因善戒力,生禅及天道。亦作人中胜,福乐好名称。

   如是差别果,皆由戒所得。近果说差别,究竟归一乘。

   如是胜妙法,愿为我昭明,普度长夜中,无依无怙众。[C2]

  这段是取自蕅益大师的一个发愿文。

  第一段是对三宝的皈依:稽首大慈悲,救护末劫者。“稽首”就是顶礼,蕅益大师在讲法之前,顶礼本身有一个皈依的意思,第二个,有乞求三宝加持的意思,希望三宝的加持使令我能够弘扬正法。顶礼谁呢?这以下两个内涵:第一个是“大慈悲”。慈悲,慈者与乐,悲者拔苦,就是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予种种的安乐。这个“大慈悲”指的是佛,皈依佛。这个“大”字怎么说?圭峰宗密禅师说:“周遍含容,当体受称,名之为大。”这个“大”不是一个相对安立的。比如我们讲,桌子比你的铅笔还大,但是这个房子又比桌子大,我们一般对大的概念是相对安立的。但是这里的“大”,佛法讲《大乘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佛法讲这个“大”都不是相对安立的,都是周遍含容,它是一个周遍法界、含容无量无边功德的一个境界。那么这种境界的大是当体受称,它不是相对的安立,是当体的。这个大慈悲是简别二乘的圣人。虽然二乘的圣者他也有慈悲心,但是二乘声闻圣人的慈悲心要假借因缘才能够生起。这是一个阿罗汉,他今天去托钵的时候,他一定会先入定观察,今天会发生什么事,我要经过什么道路,会遇到什么人,这当中他一定会观察因缘,就是发生了事情以后,这个人跟我有没有缘,如果没有缘,他就不去接触这件事,他可能绕另外一个道路过去。所以二乘的圣人的心,他慈悲心的生起是要有因缘的。你跟他有缘,他会对你有慈悲心,你跟他没缘,他不能发动慈悲心。佛陀那个明了的心性,昼三时、夜三时,他那个大悲心是平等地去观照一切众生,所以叫大。“救护末劫者”——佛陀灭度以后,这整个弘法的工作就落在语言文字住持的法宝跟住持的僧宝。正法时代,无量无边的法那是佛陀那一念清净的慈悲心所摄持的。佛陀灭度以后,就是靠这些文字的宝,文字的佛法、法宝它有开解的恩德,对我们有开解、能够去启发我们智慧的恩德,僧宝对我们有住持的恩德。佛法二宝赖僧弘传,到末法时代就是僧跟法的住世,使令佛陀的法语、真理能够流通下来。所以刚开始就是先皈依三宝,大慈悲救护末劫者。这一段是一个归敬文。

  再看第二段,蕅益大师正式讲出他所要表达的内涵:我念末劫苦,破戒为第一,我思救苦方,无越毗尼藏。毗尼若住世,正法永不灭,行成果斯尅,教不属空言。蕅益大师说,我忆念末法时代众生的痛苦很多很多,最大的痛苦是破戒的痛苦。这个破戒的痛苦主要有两个痛苦:第一个现生的痛苦。你破了戒以后,你的内心当中有罪业,就经常使令你恐惧不安,弟子心不安,这是第一个痛苦。第二个,你来生的痛苦。你因为这个破戒的因缘堕落到地狱去,去受这个刀山油锅的痛苦。这两个痛苦。

  前几年,我们常住传短期出家,我那个时候是做陪单和尚,讲这个《沙弥律仪》。这当中有一个年轻人,那个时候他还没结婚,看那样子很有道心,短期出家结束以后他来找我,他说他以前在没有学佛之前,命运很不好,身体也多病,做事业也不顺利,后来他学佛以后,每天就是拜佛念佛,慢慢地身体好转,找职业也顺利了,他真地感谢三宝,他每天也做定课,也是法喜充满。后来差不多经过了一年多以后,他突然间出现来找我,但是这个时候他的身心情况就不太好,非常沮丧。他跟我讲说,他前一阵子他们公司办了一个郊游,郊游当中他一时的糊涂,跟一个女众发生了非梵行。从那以后,他整个人的身心世界就有变化,他拜佛念佛,内心的法喜就不再生起,他身心的障碍也不断地出现,他…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十三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