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灵峰宗论导读》。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八面,丙三、结示。这一科是《正见篇》的结示。
《正见篇》主要的是要引导我们能够正确地观察生命的真相。生命的真相就是说,我们应该在修行之前要知道,一个有情众生他为什么能够成佛做祖,为什么他会堕坑落堑,这个背后的因缘是什么?这是我们这一科所要研究的一个主题。基本上的正见,我们由浅入深可以分成三个次第。第一个次第就是业果的道理。首先我们应该知道,生命是有一定的轨则,所谓由善业的因缘成就可乐的果报,由罪业的因缘成就痛苦的果报。这个果报的本质不是上帝创造,也不是自然出现的,是由我们每一个人的业力所决定。那么基于业果道理的一个正见,使令我们能够生起惭愧心,崇重贤善、轻拒暴恶,我们的内心开始会去尊重赞叹善法的功德,我们内心当中会开始去厌恶、呵责罪业的过失。虽然我们不是马上能够完全断除一切恶、完全地修习一切善法,但是内心当中已经有这样的希望,我希望我的恶法慢慢地减少、我的善法慢慢地增长广大。那么这个是我们对生命的第一步的观察,就是业果,因果丝毫不爽。那么进一步,我们应该再观察,在整个造善得果报的轮回当中,他的整个生命是随顺因缘而刹那刹那变化。不管是因地的造作,不管是这个果报的受用,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就是我空的真理。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开始观察到,整个造业的本质是一念的流动的心识在造业,这当中没有一个我。这样子就息灭了我们一个有所得的心,使令我们内心当中跟一个平等的法性相应,也可以使令我们看到了广大的时空的生命,这个空观消灭我们当下的自性执。第二个就是空观的正见。第三个,我们进一步再观察,在毕竟空当中,那个明了的分别心性它是恒常地存在的。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了不生不灭的佛性,这个时候就会触发我们的大悲心,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正见篇》,基本上蕅益大师是有三个次第,就是业果、空性跟真如。
蕅益大师把这三个观念讲完以后,这以下讲出一个总结。我们把这个论文先念一遍,大家请合掌。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如坚舟,智如舵师。余五度万行,皆舟中器具也。须时时念生死苦,警悟无常,不得沉迷五欲,执著世情。知世情定了我生死不得,五欲定牵入放逸坑,堕恶道苦,此生死长夜中真实信心。发此心已,急求智慧以为导师。第一亲近明师良友,第二读诵方等大乘。非明良决不能益我身心,非大乘决无有出世正楷。人有信心而无智慧,则能增长烦恼。有智慧而无信心,则能增长邪见。故知船及舵师,相须度险,缺一不可,况俱乏邪[C1] ?
这段论文我们分为三段,第一段是总标: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佛法的功德有广泛的五乘的功德,这种功德深广如大海。那么我们想要契入这样广大的功德,这当中有两个次第,第一个,“信为能入”。我们刚开始在三界流转,这个有情的那念明了心性,我们一次一次地受到烦恼的伤害,受罪业的伤害、老病死的果报的伤害,刚开始我们也是没有什么感觉,但是突然间我们感到流转的痛苦。这个时候我们接触了三宝,我们相信仰仗三宝的光明能够引导我们解脱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个时候我们刚开始对三宝的境界生起一念清净的信心,“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在生死大海当中,我们找到了一份的光明。这样的一个信心,我们开始进入佛法的大海,或者我们在家、或者出家。有了信心以后要做什么事呢?——“智为能度”。这个“度”就是到彼岸,使令我们能够圆满地解脱生死的大海。这个智慧当然指的是般若波罗蜜,我空、法空的智慧,甚至于是一个真如的智慧,使令这个功德能够圆满。这意思就是说,我们整个学习佛法的次第就是两个次第,第一个是信心,第二个是智慧,这两个次第。那么这以下讲一个譬喻:信如坚舟,智如舵师。信心就是我们超越生死大海的船,一个坚固的船。智慧是舵师,它是船当中的一个方向的引导者。这个船应该往东边跑、往西边跑,是谁决定的呢?船本身不能决定,是那个舵师,掌舵的这个导师。我们透过智慧的抉择,我们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是舵师。余五度万行,皆舟中器具也。其它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舟当中的种种的器具,各式各样的资具,这是一个助行,使令这个船开得又快又稳当。那么这是一个总标,就是把整个佛法的修学分成信心和智慧两个内涵来说明。
这以下正宗分把信心跟智慧的内涵详细地开显出来。
看第二段:须时时念生死苦,警悟无常;不得沉迷五欲,执着世情,知世情定了我生死不得,五欲定牵入放逸坑,堕恶道苦,此生死长夜中真实信心。我们如何建立三宝的信心呢?这当中有一个方法——“时时念生死苦,警悟无常”。我们刚开始建立信心就是要去思惟苦谛,思惟流转的痛苦。这个流转的痛苦当然也包括了现生的痛苦,各式各样老病死的痛苦的刺激,更重要要思惟无常,去对治我们对来生的爱取。这个无常的苦是通三界的。世间的安乐有两种,一种是五欲的安乐,一种是圣道的安乐。我们应该对安乐作一个简别。就是说五欲的安乐它本身夹带着过患,“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世间的五欲虽然可以使令我们得到暂时的安乐,但是这个甜美的食物当中有毒药在里面。我们在受用世间五欲的快乐,一定会创造烦恼跟罪业,而这当中相对于未来说已经种下一个痛苦的因地了,未来的地狱的苦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成就的。所以说呢,这个世间的欲乐它本身夹带过患。第二个,它是不安稳性的,它随时会失坏的。所以从这个地方,从苦谛跟无常,使令我们真正地厌恶三界的流转。这个是一个真实的信心的第一个内涵,从苦谛的思惟。第二个,思惟它的集谛。为什么会有痛苦呢?这不是上帝创造的。“不得沉迷五欲,执着世情”,主要的是我们对于五欲跟世间感情的一个爱着。这个欲跟情都是烦恼,但是这个欲是比较粗重的烦恼,这个情是比较轻微的烦恼,这两个都是烦恼,这是生死的根源。那怎么办呢?“知世情定了我生死不得,知五欲定牵入放逸坑,堕恶道苦。”世间的感情它是障碍圣道的。蕅益大师说,临命终的时候对三界的感情,“瞥尔情生,三界枷锁,万劫缠绕”。不要说动欲望,就是动感情都不得了,我们这念对世间的爱着心在临终一动,它就会去滋润我们过去无量无边的业力,使令这个业力变成有得果报的力量的业力,爱取有,变成有支。所以这个情是生死的根本。那么这个五欲就更严重了,那是三恶道的根本。那么这个是生死长夜中的真实信心,这个是我们对于三宝的信心是从苦谛跟集谛的认识所建立的。
这个皈依的心情,如果我们对于流转的痛苦没有感受,我们也就不知道三宝的伟大。你说我在三界中流转得好好的嘛,我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呢?那个时候你很难对三宝真实地生起皈依心。所以这个地方,一定是思惟苦谛,思惟流转的痛苦,再思惟这个痛苦当中它的本质是由烦恼跟罪业所滋润的。苦谛等于是报障,这个集谛是烦恼障、业障。从这个三障的烦恼障、报障、业障的干扰,我们自己知道我们自己没有解脱的因缘,我们只有仰仗三宝的加持。这个是我们在生死长夜当中真实地对三宝生起一个不可动摇的信心,是这样子的。
有了信心以后做什么事呢?发此心已,即宜急求智慧以为导师。那么有了信心以后,你应该要去追求你的智慧,如何正确地去抉择出一套解脱的道路出来。
这个智慧有两个方法:第一亲近明师良友,第二读诵方等大乘。我们学习佛法是两个因缘,第一个、依止人,第二个、依止法。这个人当然是亲近善知识。这个佛法是重视传承,就是佛祖一脉相承的传承。第二个、依止法,读诵方等大乘,这个是在佛法当中的闻思。一个是人,一个是法。为什么这样讲呢?非明良决不能益我身心;非大乘决无有出世正楷。虽然说我们学佛是依法不依人,这句话是对,但是,我们初学者我们不知道这个法是对不对,那么我们刚开始如果没有正确地简别这个人的话,我们就很难知道他所说的法对不对。所以说我们还没有正确的简别智慧之前,要依法又要依人,这两个都很重要。所以,没有明师良友,我们不能够去增上我们的身心;没有大乘的佛法,决无出世的正楷,没有一个正确的轨则,正确的模式。临济宗有一个祖师叫黄檗禅师,他有一次去行脚,行脚的时候,他在路中遇到一个修苦行的比丘,这个比丘希望能跟黄檗禅师一起去行脚,黄檗禅师也同意。两个人行脚到一个河边,等渡船。那个行脚比丘他有神通,他一下子就从河中就这样走过去,走过去以后,这个黄檗禅师他就慢慢地坐船过去,坐船过去以后黄檗禅师就讲一句话说:“饶汝神通变化,步步莲花,佛法还是在老僧这一边。”讲完以后,这个行脚比丘就很惭愧,就消失掉,离开了。这意思就是说,佛法的根本内涵还不在于神通变化,因为这个跟解脱生死还没关系的。你心中不能觉悟,你心中还是爱取的烦恼,颠颠倒倒,你神通变化,他还不是一个大乘的正楷,关键点你要明白道理。所以这里讲“非大乘决无有出世正楷”,就是修行的路你一定要掌控整个解脱的因缘,为什么能够解脱,这个轨则你一定要掌握得住,还不在于你外在的这些神通变化、步步莲花,关键点不在这个地方。这个是一种智慧,这是我们修行的导师。
看第三段的总结:人有信心而无智慧,…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十三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