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叁卷
《靈峰宗論導讀》。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叁十八面,丙叁、結示。這一科是《正見篇》的結示。
《正見篇》主要的是要引導我們能夠正確地觀察生命的真相。生命的真相就是說,我們應該在修行之前要知道,一個有情衆生他爲什麼能夠成佛做祖,爲什麼他會墮坑落塹,這個背後的因緣是什麼?這是我們這一科所要研究的一個主題。基本上的正見,我們由淺入深可以分成叁個次第。第一個次第就是業果的道理。首先我們應該知道,生命是有一定的軌則,所謂由善業的因緣成就可樂的果報,由罪業的因緣成就痛苦的果報。這個果報的本質不是上帝創造,也不是自然出現的,是由我們每一個人的業力所決定。那麼基于業果道理的一個正見,使令我們能夠生起慚愧心,崇重賢善、輕拒暴惡,我們的內心開始會去尊重贊歎善法的功德,我們內心當中會開始去厭惡、呵責罪業的過失。雖然我們不是馬上能夠完全斷除一切惡、完全地修習一切善法,但是內心當中已經有這樣的希望,我希望我的惡法慢慢地減少、我的善法慢慢地增長廣大。那麼這個是我們對生命的第一步的觀察,就是業果,因果絲毫不爽。那麼進一步,我們應該再觀察,在整個造善得果報的輪回當中,他的整個生命是隨順因緣而刹那刹那變化。不管是因地的造作,不管是這個果報的受用,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就是我空的真理。那麼這個時候我們開始觀察到,整個造業的本質是一念的流動的心識在造業,這當中沒有一個我。這樣子就息滅了我們一個有所得的心,使令我們內心當中跟一個平等的法性相應,也可以使令我們看到了廣大的時空的生命,這個空觀消滅我們當下的自性執。第二個就是空觀的正見。第叁個,我們進一步再觀察,在畢竟空當中,那個明了的分別心性它是恒常地存在的。這個時候我們看到了不生不滅的佛性,這個時候就會觸發我們的大悲心,去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個《正見篇》,基本上蕅益大師是有叁個次第,就是業果、空性跟真如。
蕅益大師把這叁個觀念講完以後,這以下講出一個總結。我們把這個論文先念一遍,大家請合掌。
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信如堅舟,智如舵師。余五度萬行,皆舟中器具也。須時時念生死苦,警悟無常,不得沈迷五欲,執著世情。知世情定了我生死不得,五欲定牽入放逸坑,墮惡道苦,此生死長夜中真實信心。發此心已,急求智慧以爲導師。第一親近明師良友,第二讀誦方等大乘。非明良決不能益我身心,非大乘決無有出世正楷。人有信心而無智慧,則能增長煩惱。有智慧而無信心,則能增長邪見。故知船及舵師,相須度險,缺一不可,況俱乏邪[C1] ?
這段論文我們分爲叁段,第一段是總標: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佛法的功德有廣泛的五乘的功德,這種功德深廣如大海。那麼我們想要契入這樣廣大的功德,這當中有兩個次第,第一個,“信爲能入”。我們剛開始在叁界流轉,這個有情的那念明了心性,我們一次一次地受到煩惱的傷害,受罪業的傷害、老病死的果報的傷害,剛開始我們也是沒有什麼感覺,但是突然間我們感到流轉的痛苦。這個時候我們接觸了叁寶,我們相信仰仗叁寶的光明能夠引導我們解脫煩惱障、業障、報障,這個時候我們剛開始對叁寶的境界生起一念清淨的信心,“流轉叁界中,何處是依怙?”在生死大海當中,我們找到了一份的光明。這樣的一個信心,我們開始進入佛法的大海,或者我們在家、或者出家。有了信心以後要做什麼事呢?——“智爲能度”。這個“度”就是到彼岸,使令我們能夠圓滿地解脫生死的大海。這個智慧當然指的是般若波羅蜜,我空、法空的智慧,甚至于是一個真如的智慧,使令這個功德能夠圓滿。這意思就是說,我們整個學習佛法的次第就是兩個次第,第一個是信心,第二個是智慧,這兩個次第。那麼這以下講一個譬喻:信如堅舟,智如舵師。信心就是我們超越生死大海的船,一個堅固的船。智慧是舵師,它是船當中的一個方向的引導者。這個船應該往東邊跑、往西邊跑,是誰決定的呢?船本身不能決定,是那個舵師,掌舵的這個導師。我們透過智慧的抉擇,我們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這是舵師。余五度萬行,皆舟中器具也。其它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是舟當中的種種的器具,各式各樣的資具,這是一個助行,使令這個船開得又快又穩當。那麼這是一個總標,就是把整個佛法的修學分成信心和智慧兩個內涵來說明。
這以下正宗分把信心跟智慧的內涵詳細地開顯出來。
看第二段:須時時念生死苦,警悟無常;不得沈迷五欲,執著世情,知世情定了我生死不得,五欲定牽入放逸坑,墮惡道苦,此生死長夜中真實信心。我們如何建立叁寶的信心呢?這當中有一個方法——“時時念生死苦,警悟無常”。我們剛開始建立信心就是要去思惟苦谛,思惟流轉的痛苦。這個流轉的痛苦當然也包括了現生的痛苦,各式各樣老病死的痛苦的刺激,更重要要思惟無常,去對治我們對來生的愛取。這個無常的苦是通叁界的。世間的安樂有兩種,一種是五欲的安樂,一種是聖道的安樂。我們應該對安樂作一個簡別。就是說五欲的安樂它本身夾帶著過患,“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世間的五欲雖然可以使令我們得到暫時的安樂,但是這個甜美的食物當中有毒藥在裏面。我們在受用世間五欲的快樂,一定會創造煩惱跟罪業,而這當中相對于未來說已經種下一個痛苦的因地了,未來的地獄的苦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成就的。所以說呢,這個世間的欲樂它本身夾帶過患。第二個,它是不安穩性的,它隨時會失壞的。所以從這個地方,從苦谛跟無常,使令我們真正地厭惡叁界的流轉。這個是一個真實的信心的第一個內涵,從苦谛的思惟。第二個,思惟它的集谛。爲什麼會有痛苦呢?這不是上帝創造的。“不得沈迷五欲,執著世情”,主要的是我們對于五欲跟世間感情的一個愛著。這個欲跟情都是煩惱,但是這個欲是比較粗重的煩惱,這個情是比較輕微的煩惱,這兩個都是煩惱,這是生死的根源。那怎麼辦呢?“知世情定了我生死不得,知五欲定牽入放逸坑,墮惡道苦。”世間的感情它是障礙聖道的。蕅益大師說,臨命終的時候對叁界的感情,“瞥爾情生,叁界枷鎖,萬劫纏繞”。不要說動欲望,就是動感情都不得了,我們這念對世間的愛著心在臨終一動,它就會去滋潤我們過去無量無邊的業力,使令這個業力變成有得果報的力量的業力,愛取有,變成有支。所以這個情是生死的根本。那麼這個五欲就更嚴重了,那是叁惡道的根本。那麼這個是生死長夜中的真實信心,這個是我們對于叁寶的信心是從苦谛跟集谛的認識所建立的。
這個皈依的心情,如果我們對于流轉的痛苦沒有感受,我們也就不知道叁寶的偉大。你說我在叁界中流轉得好好的嘛,我爲什麼要皈依叁寶呢?那個時候你很難對叁寶真實地生起皈依心。所以這個地方,一定是思惟苦谛,思惟流轉的痛苦,再思惟這個痛苦當中它的本質是由煩惱跟罪業所滋潤的。苦谛等于是報障,這個集谛是煩惱障、業障。從這個叁障的煩惱障、報障、業障的幹擾,我們自己知道我們自己沒有解脫的因緣,我們只有仰仗叁寶的加持。這個是我們在生死長夜當中真實地對叁寶生起一個不可動搖的信心,是這樣子的。
有了信心以後做什麼事呢?發此心已,即宜急求智慧以爲導師。那麼有了信心以後,你應該要去追求你的智慧,如何正確地去抉擇出一套解脫的道路出來。
這個智慧有兩個方法:第一親近明師良友,第二讀誦方等大乘。我們學習佛法是兩個因緣,第一個、依止人,第二個、依止法。這個人當然是親近善知識。這個佛法是重視傳承,就是佛祖一脈相承的傳承。第二個、依止法,讀誦方等大乘,這個是在佛法當中的聞思。一個是人,一個是法。爲什麼這樣講呢?非明良決不能益我身心;非大乘決無有出世正楷。雖然說我們學佛是依法不依人,這句話是對,但是,我們初學者我們不知道這個法是對不對,那麼我們剛開始如果沒有正確地簡別這個人的話,我們就很難知道他所說的法對不對。所以說我們還沒有正確的簡別智慧之前,要依法又要依人,這兩個都很重要。所以,沒有明師良友,我們不能夠去增上我們的身心;沒有大乘的佛法,決無出世的正楷,沒有一個正確的軌則,正確的模式。臨濟宗有一個祖師叫黃檗禅師,他有一次去行腳,行腳的時候,他在路中遇到一個修苦行的比丘,這個比丘希望能跟黃檗禅師一起去行腳,黃檗禅師也同意。兩個人行腳到一個河邊,等渡船。那個行腳比丘他有神通,他一下子就從河中就這樣走過去,走過去以後,這個黃檗禅師他就慢慢地坐船過去,坐船過去以後黃檗禅師就講一句話說:“饒汝神通變化,步步蓮花,佛法還是在老僧這一邊。”講完以後,這個行腳比丘就很慚愧,就消失掉,離開了。這意思就是說,佛法的根本內涵還不在于神通變化,因爲這個跟解脫生死還沒關系的。你心中不能覺悟,你心中還是愛取的煩惱,顛顛倒倒,你神通變化,他還不是一個大乘的正楷,關鍵點你要明白道理。所以這裏講“非大乘決無有出世正楷”,就是修行的路你一定要掌控整個解脫的因緣,爲什麼能夠解脫,這個軌則你一定要掌握得住,還不在于你外在的這些神通變化、步步蓮花,關鍵點不在這個地方。這個是一種智慧,這是我們修行的導師。
看第叁段的總結:人有信心而無智慧,…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十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