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則能增長煩惱,有智慧而無信心,則能增長邪見。這個“人”當然指的是修行人。修行人如果我們剛開始我們知道生死的痛苦,我們能夠努力地去修忏、努力地持咒念佛,那麼有一念的宗教的情操信心去苦幹實幹,那是非常的好。但是假設我們沒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來調伏我們的我執我見,心中有所得的心依止這個自我來修善,可能會越修煩惱越重。你以前沒有資糧的時候,你還會謙虛,有些人越修行慢心越重、煩惱越重,貪嗔的煩惱都很重,你不能講他一句話——“開玩笑,我是一個有資糧的人哪!”爲什麼呢?因爲他內心當中那個自我會隨著他的善法的增長膨脹起來,膨脹自我。所以佛法,如果你不掌控我空的智慧,那跟外道是一樣的,越修那個自我越大,這個自我正是煩惱的根本。所以說,如果我們只是不斷地加行,沒有修我空的智慧,那麼這個人貪、嗔、癡、慢的煩惱一定是越來越大,比沒有修行之前更大,那就是這個問題,有信心但是沒有智慧的調伏,增長煩惱。反過來,只有智慧但是對叁寶沒有真實的信心,這樣子只是把佛法當學術研究,就增長邪見。我們只是虛妄分別,我們並不認爲這個法有解脫的力量,它只是無量無邊的學問當中其中的一個學說而已,這樣子我們就會增長邪見,甚至于會說大乘非佛說,誹謗正法的邪見。
所以說:故知船及舵師,相須度險,缺一不可,況俱乏邪?所以蕅益大師對我們的勉勵:我們一個大乘的修行者,“船”就是一個真實的信心,這個“舵師”是一個我空法空的智慧,這兩個應該要互相地幫助來度脫生死的大海。這個是缺一不可,何況兩者都缺乏呢?一個缺乏都不得了,何況是兩個都缺乏呢?
這段是一個總結。在正見篇當中呢,我們剛開始的信心,當然這個信心就會産生願力,我們希望能夠在叁寶當中成就佛道,那麼由這個信心引生一個菩提的本願,進一步就應該要去栽培我們的智慧。
我們中國佛教的傳承,很重視大乘的圓頓的止觀。大乘圓頓止觀叫一行叁昧,關鍵點就是這個正見是不容易栽培的。所以智者大師講九旬談妙,他解釋《妙法蓮華經》花了九十天解釋這個妙法,就是現前一念心性它的相貌不可思議,即空即假即中這件事情不可思議。我後來一直在體會大乘佛法的整個度化衆生的方便,它這個道理是這樣子的,就是說佛法是講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就是說你剛開始的因地、所栽培的因地是什麼種姓會嚴重地影響到你未來的果報。當然,現在大乘佛法,我們北傳佛教是非常衰微,有些人是退大取小修習南傳佛教去了,有些人是去學習藏傳佛教去了,但是我們中國曆代祖師所傳承的這些正法,都是不可思議的。我們很少去關心這件事情,這種圓頓的止觀。後來我想這當中有一個原因在裏面,現在人都是急功好利,缺乏遠見。诶,我現在修南傳佛教,我馬上打坐,馬上就有寂靜的力量出現。至于深入地去學習大乘佛法、成就圓頓種姓這件事情,他不在乎。但是事實上,如果以智者大師的判教,藏通別圓四教,你今天不栽培圓頓種姓,你沒有這樣的因地,你就不可能有這樣的果報。說你用這個沙,譬如蒸沙,欲求佳馔,無有是處。你要用沙煮成飯,不可能,因爲沙非飯本,你用沙去加行,只有成就一個熱沙。你剛開始只是明白空性,這個時候你從這樣一個智慧當中去作意,你到最後就是證得偏空涅槃,因爲你的因地就是栽培這樣的智慧。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注意,你的因地很重要。印光大師說,圓頓種姓的功德是“王子墜地,尊超群臣”,說一個王子在一個王家當中出生的時候,這個王子對國家並沒有什麼貢獻,他什麼功德都沒有,但是你不要忘了,他畢竟是一個王的種姓,他以後要繼承王位,因爲他功超群臣。雖然這個老宰相一生爲了國家勞心勞力,但是你是宰相,你再怎麼樣你也不能繼承王位,因爲你不是王種。所以,我們剛開始學習佛法,花了很多年的時間去明白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無上甚深微妙法,明白了道理以後,你還花很多時間去聞思,去長養聖胎。但是你以後到極樂世界,你就知道高下了,你就知道爲什麼阿彌陀佛看到你就直接爲你說圓頓法門,你一下子證得初地乃至于八地;阿彌陀佛爲他講小乘法,他證得初果。一個初果跟一個初地那是天壤之別,而這個初果到初地還有一大段距離要走。一個人的先入爲主的觀念,你的思想一開始就沒有正確,以後就很麻煩。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注意,“船及舵師,相須度險,缺一不可,況俱乏邪?”我們一開始有了大乘的信心,建立了廣大的菩提願,由這個願力去支持我們去研究教理、增長智慧,由這個智慧又增長我們的信心,這兩個是“相須度險”,相輔相成的。所以我們在發心篇就是從最初的一念的信心所産生的一個願力當中進一步要去學習佛法、建立正見,是這樣的一個道理。
那麼我們《正見篇》就講到這裏。大家有沒有問題?
好,沒有問題,我們看第叁篇,乙叁、《持戒篇》。
前面的菩提心跟正知見,它都是一個方向上的引導,這以下是講修行的方法。這個修行的方法,我們有叁篇:《持戒篇》、《止觀篇》跟《淨土篇》。《持戒篇》的重點在對治身口的惡業,止觀跟淨土這兩篇主要是對治意業的煩惱,有這樣的差別。
我們先看第一篇,第一篇是一個對戒律的總標。丙一、總標。看論文,大家請合掌。
稽首大慈悲,救護末劫者。我念末劫苦,破戒爲第一。
我思救苦方,無越毗尼藏。毗尼若住世,正法永不滅。
行成果斯尅,教不屬空言。或因持戒力,速成淨滿尊。
或因淨屍羅,嚴淨諸佛土。或因別解脫,作獨覺聲聞。
或因善戒力,生禅及天道。亦作人中勝,福樂好名稱。
如是差別果,皆由戒所得。近果說差別,究竟歸一乘。
如是勝妙法,願爲我昭明,普度長夜中,無依無怙衆。[C2]
這段是取自蕅益大師的一個發願文。
第一段是對叁寶的皈依:稽首大慈悲,救護末劫者。“稽首”就是頂禮,蕅益大師在講法之前,頂禮本身有一個皈依的意思,第二個,有乞求叁寶加持的意思,希望叁寶的加持使令我能夠弘揚正法。頂禮誰呢?這以下兩個內涵:第一個是“大慈悲”。慈悲,慈者與樂,悲者拔苦,就是拔除衆生的痛苦,給予種種的安樂。這個“大慈悲”指的是佛,皈依佛。這個“大”字怎麼說?圭峰宗密禅師說:“周遍含容,當體受稱,名之爲大。”這個“大”不是一個相對安立的。比如我們講,桌子比你的鉛筆還大,但是這個房子又比桌子大,我們一般對大的概念是相對安立的。但是這裏的“大”,佛法講《大乘妙法蓮華經》、《大方廣佛華嚴經》,佛法講這個“大”都不是相對安立的,都是周遍含容,它是一個周遍法界、含容無量無邊功德的一個境界。那麼這種境界的大是當體受稱,它不是相對的安立,是當體的。這個大慈悲是簡別二乘的聖人。雖然二乘的聖者他也有慈悲心,但是二乘聲聞聖人的慈悲心要假借因緣才能夠生起。這是一個阿羅漢,他今天去托缽的時候,他一定會先入定觀察,今天會發生什麼事,我要經過什麼道路,會遇到什麼人,這當中他一定會觀察因緣,就是發生了事情以後,這個人跟我有沒有緣,如果沒有緣,他就不去接觸這件事,他可能繞另外一個道路過去。所以二乘的聖人的心,他慈悲心的生起是要有因緣的。你跟他有緣,他會對你有慈悲心,你跟他沒緣,他不能發動慈悲心。佛陀那個明了的心性,晝叁時、夜叁時,他那個大悲心是平等地去觀照一切衆生,所以叫大。“救護末劫者”——佛陀滅度以後,這整個弘法的工作就落在語言文字住持的法寶跟住持的僧寶。正法時代,無量無邊的法那是佛陀那一念清淨的慈悲心所攝持的。佛陀滅度以後,就是靠這些文字的寶,文字的佛法、法寶它有開解的恩德,對我們有開解、能夠去啓發我們智慧的恩德,僧寶對我們有住持的恩德。佛法二寶賴僧弘傳,到末法時代就是僧跟法的住世,使令佛陀的法語、真理能夠流通下來。所以剛開始就是先皈依叁寶,大慈悲救護末劫者。這一段是一個歸敬文。
再看第二段,蕅益大師正式講出他所要表達的內涵:我念末劫苦,破戒爲第一,我思救苦方,無越毗尼藏。毗尼若住世,正法永不滅,行成果斯尅,教不屬空言。蕅益大師說,我憶念末法時代衆生的痛苦很多很多,最大的痛苦是破戒的痛苦。這個破戒的痛苦主要有兩個痛苦:第一個現生的痛苦。你破了戒以後,你的內心當中有罪業,就經常使令你恐懼不安,弟子心不安,這是第一個痛苦。第二個,你來生的痛苦。你因爲這個破戒的因緣墮落到地獄去,去受這個刀山油鍋的痛苦。這兩個痛苦。
前幾年,我們常住傳短期出家,我那個時候是做陪單和尚,講這個《沙彌律儀》。這當中有一個年輕人,那個時候他還沒結婚,看那樣子很有道心,短期出家結束以後他來找我,他說他以前在沒有學佛之前,命運很不好,身體也多病,做事業也不順利,後來他學佛以後,每天就是拜佛念佛,慢慢地身體好轉,找職業也順利了,他真地感謝叁寶,他每天也做定課,也是法喜充滿。後來差不多經過了一年多以後,他突然間出現來找我,但是這個時候他的身心情況就不太好,非常沮喪。他跟我講說,他前一陣子他們公司辦了一個郊遊,郊遊當中他一時的糊塗,跟一個女衆發生了非梵行。從那以後,他整個人的身心世界就有變化,他拜佛念佛,內心的法喜就不再生起,他身心的障礙也不斷地出現,他…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十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