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十四卷

  第十四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41面。我念末劫苦,破戒爲第一,我思救苦方,無越毗尼藏。毗尼若住世,正法永不滅,行成果斯尅,教不屬空言。蕅益大師一開始把持戒的功德以及破戒的過患作一個總標。我們透過持戒,從離苦的角度它能夠解脫叁惡道的痛苦,從安樂的角度它能夠使令“正法永不滅,行成果斯尅,教不屬空言”,使令在佛法的修學當中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使令我們整個成佛之道當中,剛開始有一個明確的下手處。這是把持戒的功德作一個總標。

  這以下把持戒的功德把它開出五乘的差別。

  或因持戒力,速成淨滿尊。或因淨屍羅,嚴淨諸佛土。這個講到我們持戒能夠成就佛菩薩的功德。那麼因爲持戒的緣故,當然這當中有菩提心的攝持,還有佛法的清淨正見,這兩個根本的攝受,能夠“速成淨滿尊”。這個“淨滿尊”就是報身佛,盧舍那佛,盧舍那翻成中文叫“淨滿”。諸惑消滅謂之淨,內心當中無量無邊的煩惱、罪業,諸惑消滅叫作淨,這個約破惡來說。什麼是“滿”呢?衆德具足曰滿,無量無邊的叁昧陀羅尼都具足了就叫滿。“或因淨屍羅,嚴淨諸佛土。”前面是贊歎佛的正報的功德,這個贊歎依報的功德,由于持戒的因緣使令我們成就無量無邊莊嚴的佛土。大乘的功德它也觀一切法空,小乘也觀一切法空,但是大乘的空性當中有這個明了性、有大悲心,所以他在果報的時候,他雖然是證得空性,但是他有依正二報的莊嚴。這個地方不一樣,教化衆生。這個是講到菩薩戒的因緣。

  再看聲聞戒:或因別解脫,作獨覺聲聞。我們也會因爲持聲聞戒的因緣,做獨覺聲聞。這個“聲聞”是聽聞佛的音聲而悟道,佛的音聲指的是四谛法門,苦集滅道四谛,而證得我空的真理。這個“獨覺”是很特別,獨覺他過去生智慧跟福德的善根特別強,他是生長在一個沒有佛法住世的地方,說是一個黑暗的時代,在禅定當中自己用功的時候,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他看到這整個依報環境是有變化的,那麼春天溫暖的風一吹,由春風的因緣百花盛開,秋天的肅殺的風一吹,不但是花掉落了,連那個黃葉都掉落了,整個樹葉都枯萎了,他知道這個生命是無常的,從無常當中沒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的我。他這是從一切的因緣當中他獨自覺悟真理的,叫獨覺,這個人善根特別強。那麼爲什麼能夠成就獨覺聲聞呢?他一定要以持戒作基礎,所以,“或因別解脫,做獨覺聲聞”,成就二乘的功德。

  或因善戒力,生禅及天道,亦作人中勝,福樂好名稱。我們也因爲持戒的因緣這個善法,或者布施、放生的善法,再加上持戒的力量,“生禅及天道”。這個“禅”主要是色界、無色界的,這個有禅定的力量;“天道”指的是欲界諸天,他還有男女的欲望、飲食的欲望、睡眠的欲望,這個是天的境界,當然這個天的果報也特別殊勝。“亦作人中勝,福樂好名稱。”或者是生長在人間,那麼做人中之勝,人中之勝是國王、大富長者之類的,一生當中享受福樂、享受美好的名稱。

  佛在世的時候,在舍衛國有一個商人,他到大海中去取寶,這麼一天取寶很有收獲,取到很多的寶回來,他把幾個重要的寶物就供養波斯匿王,波斯匿王很高興,就賞他很多黃金。波斯匿王得到這個寶以後,就把他的五百個夫人全部叫出來,當衆一一地把這個寶賞給她們。結果這個第一夫人摩利夫人沒有出來,波斯匿王一再地邀請她出來,她就是不出來。這個時候波斯匿王火大了,我是一個大國王,請你出來你不出來,怎麼回事呢?因爲那一天摩利夫人受八關齋戒,她不願意打扮,她穿樸素的服裝,她不想出來。國王的堅持,她就出來,出來波斯匿王很生氣她,用箭要射她。他這個箭一拿起來的時候,當摩利夫人一出現的時候,波斯匿王那個箭射不下去,不敢射,因爲摩利夫人持八關齋戒的因緣,身相光明猶如日月,身相放大光明。這個時候波斯匿王一看到以後,他就感到怯懦,他說夫人哪,你今天是做什麼善法,有如此的威德?她說我今天但是持佛的八關齋戒。這個時候波斯匿王聽了這個以後,就對這個戒法生起恭敬心,就把最殊勝的寶物賞給摩利夫人。摩利夫人說,我今天不能受持寶物,就把這個寶物轉送給佛陀。

  所以我們講說相由心生。因爲持戒的關系,你內心當中已經成就一個大功德,當然你這個功德的因緣正式的果報是來生,“生禅及天道,福樂好名稱”,但是你今生當中也會有花報。所以你看持戒的人,他的身相也不太一樣。大概五年前有叁個小沙彌來到我們佛學院讀書,其中兩個還俗了,他們叁個沙彌,當然小孩子玩來玩去的,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你看他在叁寶中住,他的身相就特別的莊嚴。後來兩個人還俗以後,他們還俗以後都來見我,那就差很多了,身相的那種光明就一幅很憔悴的樣子就現出來了。他們還俗以後來找我,跟以前出家時那個樣子就差很多。我在想,他出家的時候也不是很用功,但是他就是持戒,他就是老老實實地奉持如來的戒法,就是這樣子而已,就不可思議。他還俗以後,他也不過午不食、殺盜淫妄的戒都不守了,要做什麼就做什麼,這個時候功德就消失掉了,很明顯的,非常明顯。所以我那個時候感到,今生五衣身,叁生有幸,在叁寶當中的確是不可思議。我們一天到晚在叁寶裏面,我也不覺得怎麼樣,但是你要看到一個人他本來出家再還俗,那你看得非常明顯。內心當中有戒法攝持跟沒有戒法攝持,那個威德差很多。所以說就算我們今天沒有修我空觀,沒有出離心、菩提心,起碼“或因善戒力,生禅及天道,亦作人中勝,福樂好名稱”,戒就是有這樣的力量。

  這個種種的功德是怎麼來的呢?這不是上帝送給你的:如是差別果,皆由戒所得。前面的五乘的差別的功德,都是我們在因地的時候持戒所引生的。這個是由一開出五乘。那我們再把它作一個會歸:近果說差別,究竟歸一乘。就著他一個暫時的功德來說,他有五乘的差別,但是究竟來說,他遲早要成佛的。

  這個思想,在我們北傳佛教很重視這個問題。諸位以後研究戒體就知道,法體形象。我們中國的佛教不管你受五戒、八關齋戒、乃至于沙彌戒、比丘戒,它本質是聲聞戒,但是在北傳佛教中要求你緣境發心,就是你要普遍地緣十法界有情無情的境界發起叁種誓願: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誓度一切衆生,無一衆生而不度。就是這個戒體,什麼叫戒體?你這念心跟境界一接觸,你就生起叁種作意,斷惡修善度衆生的作意,其實這個就是菩提心。那麼依止這樣的菩提心的攝持,會使令你受持所有的戒法都是趨向于佛道。雖然你可能會因爲暫時持比丘戒、沙彌戒的功德先生到天上去,但是那個乘的力量都還在的,因爲你當初在因地的時候是以菩提心爲戒體。這個地方在人天的過程先度過,他那個力量還會在,他還會不斷地引導你再繼續往前走。所以這個持戒的力量,“近果說差別”,就是就著一個暫時的因緣來說,他有五乘的差別,但是就著一個究竟的會歸處來說,他也是趨向于一佛乘的,還是趨向于成佛的。這是道宣律祖根據法華涅槃的思想來融通這一切的戒法,這等于是開權顯實。

  最後看一個總結:如是勝妙法,願爲我昭明,普度長夜中,無依無怙衆。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等于是請轉*輪。那麼他把這個戒法的功德贊歎以後,“如是勝妙法”,這種微妙殊勝的法門希望衆多的善知識能夠爲我們生死的衆生能夠把它開顯出來。幹什麼呢?“普度長夜中,無依無怙衆。”來救度這些在生死流轉當中完全沒有依靠的衆生。

  我們講:流轉叁界中,何處是依怙?我們慢慢地從佛法的觀察我們會知道,世間的珍寶是帶不走的,世間的美好的名聲也帶不走,那麼無量無邊的因緣都帶不走;我們剛開始會知道——我們從今生死掉以後,真正帶得走的是善業。所以我們剛開始:流轉叁界中,何處是依怙?就是善業的力量,就是持戒的力量。剛開始就是依止這個持戒的力量作依靠。你憑什麼說你能夠離苦得樂?憑什麼講出這句話,你敢說你能夠離苦得樂?你能夠說的就是持戒的力量,離苦得樂。仰仗善業的力量,使令我們能夠通往人天、二乘跟佛道。流轉叁界中,何處是依怙?就是靠這個力量。

  在《在家備覽》中說,持戒跟一般的善法還不完全一樣。一般的善法,佛陀沒有出世也能夠有一般的善法,這個人也修十善業。這個戒法,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只有佛陀出世才說的,沒有佛出世就沒有戒法。因爲只有佛陀那種無量無邊的正遍知的智慧,一念心知一切法,他能夠通達緣起,他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他能夠抉擇出一條戒法出來。等覺菩薩沒有資格製戒,因爲他內心當中還有障礙。這個緣起甚深,你敢說在黑暗當中你畫一幅地圖出來,讓人家能夠到彼岸?等覺菩薩畫不出來。所以這個地方,這個戒法有兩個特色:第一個、有本期誓。就是說這個戒法你在受持的時候,你有最初的,這個“本”就是最初的一個願力,你當初是依止你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的一個願力。所以從本質上來說,它是隨順于佛道的一個力量,從本質。這是一個很大的力量,有這種菩提願力的攝受。第二個、遍該生境。這個我們一般的慈善事業,你剛好經過了一個菜市場,你看到了一只狗要被殺,起了悲憫心,你緣這只狗的境界,把它贖回來、放生了,不錯,但是你所緣境只有一個,無量無邊有情當中的其中的一只狗。你當初在持戒的時候,你所緣的境界是十法界的有情無情的境界,斷惡修善度衆生,而得到戒體。換句話說,雖然你付諸實踐的時候,只是在某一個境界裏面持戒,但是你心中的作意是緣十法界的,上至諸佛菩薩,下至蜎飛蠕動的衆生。所以你遍該生境,你這個持戒的…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十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