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十一卷▪P2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他生也不对。那么自生也不能生,他也不能生,共生也不合理。所以,这个有自性的信心,它有因缘生是不能建立的。那么它是无因缘生,这个生起是没有轨则的,它只是一个偶然,那么这个无因缘生当然是不合理的。所以我们只好说“是故知无生”——我们这一念的清净心有自性是不能建立的,它是无自性的,它是因缘生,它的本性是毕竟空的,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体性可得,这样子叫作空。

  

  空观是整个三乘的基础。三乘共坐解脱床,三乘的圣人他之所以能够解脱烦恼跟罪业的系缚,主要是空观的功德。不过大小乘对于空观的抉择是不同的。小乘的空观它是一个灭色取空,说什么是空呢——“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所以小乘的空义的抉择,它不容许有色心诸法的存在。说你现在的明了性当体即空,没有这回事,你这一念心是生灭法,一定是“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寂灭才能现前。所以小乘的空里面它不容许有心识的活动,它一定是要灰身泯智,才能够把空义现出来,这叫灭色起空。大乘的空义是缘起性空,说这个空的本身是容许有一切法的,生灭变异,没关系。这个一切法你这个心识不断地在那个地方活动,为什么能够建立空呢?因为它无自性。你现在的这一念的信心是不决定,它会变化,现在有信心,下一刹那可能就没有信心了,现在的信心强,下一刹那可能会变弱,又可能又变强。就是说,每一个信心的刹那刹那是不决定的,这样子,你空。所以大乘的空义是有明了性的,就是你现在这一念心性不断地刹那刹那分别的这个功能,它是怎么样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当体即空。这个空义是这样子建立起来的,一切法无自性,安立空义。这个是讲我们这一念心性的本性,它的理体,这个清净本然的理性。禅宗讲一句话说:什么是你父母未生之前本来面目?就是这个,当体即空。

  

  但是,当体即空,我们只要动一个念头,好了,这一切法就有事情出现了——当体即假。我们在一切法空当中,我们不断不断地动念头,就十界十如三千性相,炳然齐现,无欠无余,岂非即假。这个即假是建立十法界的差别。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附表第十》——一念三千。我们看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安立的“一念三千”。三千性相简单地说就是森罗万相,一切法有无量无边的差别的相貌,三千性相。这个三千性相这当中有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就是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性当中,从世俗谛的因缘来观察,它有理具的三千,有事造三千。“理具”是理体上的具足,不一定能够表现出来,也不一定能够受用;“事造”是假借因缘的造作所表现出来的一个三千,叫事造法界。比如说,我们现在是一个人,人的一个分别心,那么这个时候,在事造法界上呢,我们是一个人的相貌,人的思想,但是人的思想当中也具足了十法界。你这个思想虽然是表现于外的人的思想,但是它也有佛的德能,你也可能靠这个思想转成成佛;你也可能自甘堕落,让这一念心变成一个非常的罪业的三恶道的思想,也可能。就是每一个事造的心性当中都有十种的功能潜伏在你那一念明了的心当中,这叫“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居一念”,一念心性是这样一个相貌。

  

  那么这个时候每一个法界又有十如是。比如说我们一个人,我们不要讲太多法界,就讲这个人法界。人的法界有十种相貌。第一个、如是相。这个如是相是表现于外的叫作相,就是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有些人的相貌是痛苦的相貌,有些人的相貌是安乐的相貌,有些人的相貌是扰动的相貌,有些人的相貌是寂静的相貌……有各式各样的相貌。表现于外的叫相,就是心性表现于外的相貌。第二个、如是性。这个性是内在的习性。这个内在的习性,智者大师把它分成四种,把这个十法界分成四种。一个是定恶聚。就是这个人的习性,他的恶心很强,他要去造恶法非常地自然,但是你要劝他去造善、要他去布施,非常困难,他内心当中恶性特别地坚固。这种人,智者大师说,他的生命的现象多数是在三恶道里面呆过来的,大部分在三恶道,很少有得到人的果报,也很少去听闻圣贤的道理,所以他的恶心很坚固,如是性,他的恶性强。第二个是定善聚。有些人内在的习性,他的善心强,他虽然偶尔造恶法,他马上会生惭愧心,忏悔改过,你稍微地鼓励他一下,他就能够造善法,在宿世当中呢,他熏习很多佛法的观念。这种人大部分是从人天法界过来的,就是这个定善聚,善心强。第三个是出离性。这个出离性就是说这种人他的习性,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愿度人。他对三界的果报特别厌恶,不管是三恶道的果报、不管人天的果报,他观察这些果报都是无常的,都是苦恼的,都是毕竟空的,他内心当中就是要离开这个三界,这个出离性。第四种是菩提性。菩萨种姓他的大悲心特别强,他一方面能够是上求佛道,一方面下化众生,大乘种姓。这四种心性。这叫如是性,就是我们一念的分别心当中,它有四种差别的习性。第三个、如是体。什么是体呢?性相和合谓之体。就是把这个外在的相跟内在的习性把它合起来,这个我们叫体,其实这个体就是一个五蕴的和合。前面这个相偏重在这个色法,这个性偏重在受想行识这个了别的心法,把这个色心二法合起来就是如是体。这段是总标,这以下我们把它分成三个小段的别释。

  

  看第一个小段,如是力跟如是作。力,它是一种功能,潜伏的功能;这个作是显现的作用,表现在外面的作用。天台宗讲心性它不安立种子,不安立种子它就讲如是力。如果我们从唯识的角度来看就容易清楚了,如是力就是一个种子,如是作就是一个现行,有各式各样的力、各式各样的作。当然这个力跟作是从前面的如是相、性、体而来的。我们前面也说过,永明延寿大师说,历史上的两个人物颜渊跟大禹,颜渊处在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时代,他是怎么办呢?他“处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能够甘守清贫;大禹他能够受到舜的重用,治水十三年,三过其门而不入,为公为众。永明大师说这两个人功德是一样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俩个内心当中的体性是一样的,只不过说这个颜渊他本身没有得到发挥的因缘,他的这个菩萨的功德是处在如是力,一种潜伏的功能;这个大禹他把这个力变成如是作,他有因缘他就能够表现出来。但是从他的体性来说,都是一个菩提的本性。所以这个力它是约着潜伏的功能,这个作是它的一个显现的作用,这个地方有差别。这是一段。

  

  再看下一段,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因”——它有这个功能,这个功能不是上帝创造的,是有过去的业因,过去的造作。它在善法中造作强,它这个善的功能就强,它过去有恶法的造作,就有这个恶的功能,如是因。那么有过去的业因,有现在的助缘——他今生的了别性,它这个功能要表现出来,还要看当时的环境,他是跟什么环境接触,它表现一个什么样的功能,当时的环境是一个助缘。过去的业因,现前的助缘,就有未来的果跟报,这个果是约等流果,这个报是异熟报,这个不同。

  

  我们内心的功能是有前因后果的。我们过去也讲过,说在美国有一本书叫《前世今生》。有一个女众,她有一个病,什么病呢?她很害怕水,她看到水就恐惧,但是我们人是如此地需要水,她又不能不喝水,但是一看到水就极度地恐怖乃至于就昏过去了。她非常困扰,就找精神医生,精神医生就给她催眠,希望把这个原因找出来,结果一催眠就催到她的前生去了,把她催到八十六世。在整个八十六世的叙述当中,她有其中的两世跟水有很大很大的恶因缘。其中一次她住在山区里面,到晚上的时候下了很多的雨水,山洪暴发,大水从山上冲下来,就把她的房子给冲掉了,她跑去要救她的小女孩,她抱着她的小女孩,两个人在大水当中就当场淹死了。所以在这个大水当中,她在恐惧无助的心情当中在水中淹死,所以她对水这个时候产生一种潜伏的、害怕的一个如是力,一种功能,这种功能会随着生命的相续隐藏在内心当中,有如是的因缘果报等流地相续到今生的功能,这是一种情况。第二种呢,她其中有一世得到一个麻风病,麻风病在当时一个落后的村庄是无药可治的,这种病很容易传染,所以大家只好把这种得到麻风病的人关在一个山洞里面,让她自生自灭。她在死亡的时候非常地痛苦,痛苦地死去,而这种麻风病在当时是因为饮用水所引生的,所以她对水又生起一个恶的因缘。

  

  所以说我们今生有各式各样的如是力,如是作,这个人他欢喜拜佛,这个人他欢喜打坐,这个人欢喜行门,这个人欢喜解门,这个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这个如是力、如是作是怎么来的呢?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它有它的前因,也有它未来的果报。这怎么知道如是力跟如是作有未来的果报呢?在《了凡四训》上说了一件事,他有一次去考场,看到很多的读书人,袁了凡先生就跟旁边的人说,这个年轻人这一次会考上功名。放榜以后,他果然是考上功名。他朋友说你怎么知道他考不考得上功名?他说,“每遇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说读书人十年寒窗的苦读,很辛苦,没钱,但是他要成就大功德之前,从过去的经验当中,必有一段谦光可掬。一个寒士,一个贫穷的读书人,他将要飞黄腾达,他内心当中一定有一个相貌,就是散发出一种谦卑的光明。你看这个年轻人他的身口意,举止动念当中,谦卑自慕,从这个地方我判定他有大功德的果报要出现。所以说,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内…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十一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