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的相貌当中判定这个人会发生什么事情,可以看得出来。就是从他的相、性、体、力、作里面,我们可以判定这样的一种功能,它过去是怎么造成的,假设他不加以改变,他依止这样的功能,会召感什么果报,这从内心是可以看得出来的。《印光大师文钞》也有这个意思。说有一个政府官员,他是印祖的弟子,去见印光大师,印光大师给他一杯开水以后,他喝了几口就把剩下的半杯水倒掉。印光大师当场就呵斥他,你有多大的福报,这样糟蹋这杯水?!印光大师是慈悲,当然,他今天呵责的不是那半杯水,他今天是呵责那一个浪费的内心的相貌、那种功能。今天他把那半杯水倒掉,关键点不是说浪费那半杯水,世界上的水浪费的多得是,下雨,无量无边的水流到水沟去了,这个是不是很浪费呢?问题是,那个没有一个心力造作,不算一个业。就是说,今天他在浪费的当下,印祖看到他的假观,他心中有浪费的如是力、如是作,那么他也可以预言,这个人如果这样的个性不改变,他会因为这种浪费的习气变成贫穷的果报。所以,印祖所呵责的是那一念的浪费的心识。所以我们观假观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看看我们自己内心的相貌,我内心当中对三宝的皈依的势力强,还是对于五欲的爱取的势力强,我们也可以知道下辈子我们将会投生在哪里。从如是力、如是作我们可以判断前因,也可以判断后果,这个东西都不用算命的,从内心当中可以看得出来。
如是本末究竟等。这个“本”是前面的如是相,这个“末”是后面的如是报,这从头到尾是“究竟等”,这个等就是互相的随顺,就是“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这个人的内心当中他有这样的相貌,他就有这样的内在的习气。这个人有谦卑的相貌,他有这个谦卑的内在的习气,有他谦卑的自体,有他谦卑的功能,有他谦卑的作用,这个谦卑的心性有它的前因、有它的后果,这个东西是互相随顺的。这个就是我们在修假观,观察生命的缘起,就一念的心性当中我们就可以知道生命的变化,知道这个人生命是怎么回事了。
我们回到讲义来:十界十如三千性相,炳然齐现,无欠无余,岂非即假。这个假观,就是观照我们一念心性的相貌。
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于其中间,无是非是,岂非即中。“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无是无非是”,从空性来说是否定,从清净本然的角度来说是觅心了不可得,是“无是”;但是从作用,你动一个念头,你动了一个贪,贪为法界一切法跟贪相应,这个贪有它的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缘果报乃至于如是本末究竟等。就是从假观的角度,是“无非是”,一切法就从你的每个念头当中如是如是地显现出来。真空不要障碍妙有,妙有也不要障碍真空,空有同时、空有无碍,这个就是即中,中道的思想。
那么智者大师他就是引导我们去观察一念心性,这当中我们从空假中三观当中就能够看到生命的真实相,这个就是所谓的观心法门。智者大师说,我们观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就是妙法,这就是整个大乘当中最微妙不可思议的法门。这个法门能够引导我们直接地趋向无上菩提,叫大白牛车,又叫作一佛乘,直接地引导我们这一念心趋向于无上佛道。这个就是一心三观的一个理念。
智者大师的重点在假观。智者大师的空观主要是传承于中观的思想,龙树菩萨的空义,缘起性空。智者大师在空观里面并没有做太大的发挥,但是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对假观讲得特别详细,十法界十如是。
问:请解释究竟等。
答:这个“究竟”就是完全的意思,完全是相随顺的,不可能有丝毫的偏差。比如说,这个“究竟等”我们怎么体会?我们说是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说这个人他过去曾经依止一念的贪烦恼造了一个广大的罪业,那么这个人的相貌,我们知道这个人,贪为法界一切法趣贪,这个人的生命当中有贪所相应的相性体力作,也有这样的一种功能,也有这样的果报,他依止这个贪烦恼到三恶道去受刀山油锅的苦。但是他透过他的忏悔、透过他的修持把他的贪烦恼给调伏下来,心若灭时罪亦亡,那么我们可以判定,这个人内心当中的因缘果报不同了,他变成一个无贪的心所,他过去跟这个境界一接触的时候,会起贪嗔烦恼的,但现在这个烦恼不活动了,那么我们可以判定这个人的果报改变了。所以这叫究竟等,就是它的前后一定相随顺,当他的内心的相貌改变了以后,就意味着这个人的果报已经改变了,这个人的生命的方向改变了,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C1]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
法语三
示汇宗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十一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