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的相貌當中判定這個人會發生什麼事情,可以看得出來。就是從他的相、性、體、力、作裏面,我們可以判定這樣的一種功能,它過去是怎麼造成的,假設他不加以改變,他依止這樣的功能,會召感什麼果報,這從內心是可以看得出來的。《印光大師文鈔》也有這個意思。說有一個政府官員,他是印祖的弟子,去見印光大師,印光大師給他一杯開水以後,他喝了幾口就把剩下的半杯水倒掉。印光大師當場就呵斥他,你有多大的福報,這樣糟蹋這杯水?!印光大師是慈悲,當然,他今天呵責的不是那半杯水,他今天是呵責那一個浪費的內心的相貌、那種功能。今天他把那半杯水倒掉,關鍵點不是說浪費那半杯水,世界上的水浪費的多得是,下雨,無量無邊的水流到水溝去了,這個是不是很浪費呢?問題是,那個沒有一個心力造作,不算一個業。就是說,今天他在浪費的當下,印祖看到他的假觀,他心中有浪費的如是力、如是作,那麼他也可以預言,這個人如果這樣的個性不改變,他會因爲這種浪費的習氣變成貧窮的果報。所以,印祖所呵責的是那一念的浪費的心識。所以我們觀假觀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看看我們自己內心的相貌,我內心當中對叁寶的皈依的勢力強,還是對于五欲的愛取的勢力強,我們也可以知道下輩子我們將會投生在哪裏。從如是力、如是作我們可以判斷前因,也可以判斷後果,這個東西都不用算命的,從內心當中可以看得出來。
如是本末究竟等。這個“本”是前面的如是相,這個“末”是後面的如是報,這從頭到尾是“究竟等”,這個等就是互相的隨順,就是“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這個人的內心當中他有這樣的相貌,他就有這樣的內在的習氣。這個人有謙卑的相貌,他有這個謙卑的內在的習氣,有他謙卑的自體,有他謙卑的功能,有他謙卑的作用,這個謙卑的心性有它的前因、有它的後果,這個東西是互相隨順的。這個就是我們在修假觀,觀察生命的緣起,就一念的心性當中我們就可以知道生命的變化,知道這個人生命是怎麼回事了。
我們回到講義來:十界十如叁千性相,炳然齊現,無欠無余,豈非即假。這個假觀,就是觀照我們一念心性的相貌。
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于其中間,無是非是,豈非即中。“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無是無非是”,從空性來說是否定,從清淨本然的角度來說是覓心了不可得,是“無是”;但是從作用,你動一個念頭,你動了一個貪,貪爲法界一切法跟貪相應,這個貪有它的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緣果報乃至于如是本末究竟等。就是從假觀的角度,是“無非是”,一切法就從你的每個念頭當中如是如是地顯現出來。真空不要障礙妙有,妙有也不要障礙真空,空有同時、空有無礙,這個就是即中,中道的思想。
那麼智者大師他就是引導我們去觀察一念心性,這當中我們從空假中叁觀當中就能夠看到生命的真實相,這個就是所謂的觀心法門。智者大師說,我們觀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這就是妙法,這就是整個大乘當中最微妙不可思議的法門。這個法門能夠引導我們直接地趨向無上菩提,叫大白牛車,又叫作一佛乘,直接地引導我們這一念心趨向于無上佛道。這個就是一心叁觀的一個理念。
智者大師的重點在假觀。智者大師的空觀主要是傳承于中觀的思想,龍樹菩薩的空義,緣起性空。智者大師在空觀裏面並沒有做太大的發揮,但是智者大師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對假觀講得特別詳細,十法界十如是。
問:請解釋究竟等。
答:這個“究竟”就是完全的意思,完全是相隨順的,不可能有絲毫的偏差。比如說,這個“究竟等”我們怎麼體會?我們說是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說這個人他過去曾經依止一念的貪煩惱造了一個廣大的罪業,那麼這個人的相貌,我們知道這個人,貪爲法界一切法趣貪,這個人的生命當中有貪所相應的相性體力作,也有這樣的一種功能,也有這樣的果報,他依止這個貪煩惱到叁惡道去受刀山油鍋的苦。但是他透過他的忏悔、透過他的修持把他的貪煩惱給調伏下來,心若滅時罪亦亡,那麼我們可以判定,這個人內心當中的因緣果報不同了,他變成一個無貪的心所,他過去跟這個境界一接觸的時候,會起貪嗔煩惱的,但現在這個煩惱不活動了,那麼我們可以判定這個人的果報改變了。所以這叫究竟等,就是它的前後一定相隨順,當他的內心的相貌改變了以後,就意味著這個人的果報已經改變了,這個人的生命的方向改變了,是這個意思。
好,我們休息十分鍾。
[C1]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叁
法語叁
示彙宗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十一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