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叁十二面。這一段是講能觀心性,則具足一切佛法。我們能夠觀照一念的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我們就能夠通往諸法實相,就能夠成就無量無邊的佛法的功德,這個是天臺宗修行的一個方法。
看最後一段:迷此一念即空則爲六凡,迷即假則爲二乘,迷即中則爲別教。對于諸法實相的一個迷悟的差別就安立了十法界。說這個人爲什麼會在六凡法界流轉呢?他的因緣在哪裏?就是“迷此一念即空”——這個人他內心當中他一直認爲他的內心當中有一個真實的自我,有這個自我,他的有所得的心使令他雖然造了很多的善業,但是他不能解脫十二因緣的力量,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于生老病死的這個流轉的力量,不可以。他內心當中一直處在有所得的境界,他只能在有相的境界分別,所以說他不能解脫生死的。六凡法界就是“迷此一念心性即空”,他一直認爲有所得。“迷即假則爲二乘”——二乘的聖人觀一切法空,把我們對于常一主宰我的那個顛倒的戲論給消滅了,但是二乘人不修假觀,對無量無邊的差別因緣他不明白。所以在律上說,有一個居士問一個阿羅漢鹽巴要怎麼去使用,阿羅漢不清楚;問一個凡夫比丘,這個比丘能夠講出鹽巴有十種的功能出來。這個是怎麼回事呢?這個叫作不染汙無知。這種無知它不起煩惱的,不障礙出離叁界,但是這個無知是一種所知障,障礙我們所知的境界。佛陀是二障永除,名爲正遍知。佛陀能夠把這個所知障完全息滅,佛陀那一念心叫正遍知。什麼叫正遍知呢?《華嚴經》上說,佛陀的一念的心性,一念間造一切法。佛陀的每一個念頭明白一切的法,世界上有無量無邊的衆生,他打什麼妄想,佛陀如實地知、如實地見。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正遍知,正確地普遍地了知一切法,同時的。當然這個是甚深甚深,二乘人當然這方面就比較差,二乘人對即假他是迷惑的,所以他不能夠去成就無量無邊的叁昧陀羅尼來莊嚴他這一念空性。“迷即中則爲別教”——別教的菩薩他有時候修空觀,他就會對假觀比較薄弱;他一修假觀有時候就生起執著,有所得的心又會現前。這個空跟有很難調和,別教的菩薩中道的實相就是很難均等。
惟悟現前一念當下即空假中,則十界無非即空假中,不于九法界外別趨佛界,亦不于佛界外別有九界,是謂叁千果成,鹹稱常樂矣!這以下講叁觀的修行次第。剛開始我們先觀照現前一念,我們經常地觀照我們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這個內心當中就能夠入不思議境,入這個妙法。然後,你觀你現前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以後,你就能夠以這樣的觀念普遍地觀十法界都是即空即假即中。所以說不于九法界外有一個佛界,也不于佛界外有九法界。這個意思就是說,當然這個九法界是衆生法界,那是一個惑業苦的法界,佛法界是一個萬德莊嚴的法界,但是當我們用一念心性來觀察的時候,這兩個雜染的、清淨的法界就統一起來了。就是一念的迷、生死浩然,一念的悟、輪回頓息。從一念的心性來說,佛法界沒有離開衆生法界,衆生法界沒有離開佛法界,就是一念心性的染淨的差別而已。這樣子呢,“叁千果成,鹹稱常樂”,這個叁千果成是比喻佛的無量無邊的功德、這種常樂我淨的功德就能夠慢慢成就。
向此薦取,方知千經萬論,鹹非心外施設,勉之!我們能夠從心性的即空即假即中去了解,那麼你就能夠知道一切的經典、所有祖師的開示,所謂的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就是在這個地方。什麼是祖師的西來意?就是這個意思,就是觀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這個是叁世諸佛、曆代祖師的清淨的傳承,大乘佛法的實相義就在這個地方。
這個觀心法門,觀即空是容易理解的,這個即假那是不容易,甚深甚深。這個即假,觀這一念心具足十法界的因緣,唯識宗跟天臺宗的觀法是不太一樣的。我們看這個唯識宗在觀這個即假,觀一念心識即假,態度是否定的成份多。說我們這一念心一動,這一念心的活動那就帶動了第七意識的恒審思量,恒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唯識學認爲我們這一念心“每一個衆生都有罪”這句話是對的,唯識學是這個意思,就是你內心當中你不能解脫罪業的,不行。所以唯識學修觀的時候對心識都是否定的,破執,它偏重在破執。“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所以唯識宗在觀心的時候,它是否定的成份多。但天臺宗在觀心,它偏重在肯定的——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所以你看,天臺宗修觀的時候,密宗跟天臺宗、淨土宗都是這個思想,你看這個淨土宗,你用什麼心情去念佛呢?——阿彌陀佛是萬德莊嚴,不離開我一念心性;我一念心性雖業障深重,但是不離開阿彌陀佛的心性。就是,阿彌陀佛是萬德莊嚴,是我心內的佛,我雖業障深重,是彌陀心內的衆生,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應道交。所以天臺宗、淨土宗跟密宗在觀心的時候,它是肯定的。它一開始要你相信你這一念心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等待著你去開發,講“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你念佛,你用什麼心情去念佛?你用什麼心情去念佛會影響到你未來的功德。你說我是事持,我這一念心是業障深重,是獨立的自我,阿彌陀佛是十萬億佛土外有個阿彌陀佛,也是有獨立體性的,但是沒關系,我們兩個是有很大的距離,但是我對你通身靠倒。這樣的念佛,你的功德有限,這是一個權教法門的念佛,對治法門的念佛。以天臺宗的念佛,他是要你相信你這一念打妄想的心本身就是具足彌陀的功德,不于九法界外別趨佛界。阿彌陀佛的功德在哪裏?就在你打妄想的心中。但是你怎麼開顯呢?托彼名號,顯我自性,假借彌陀名號的因緣,來開顯我自性的功德。那麼這樣子就入了一心叁昧,你念佛的時候,念念之間“無不從此法界流”,你這一念清淨光明的本性當中發動了一個佛號,這個佛號“無不還歸此法界”,最後還是莊嚴你這一念心性,又開顯你這念心性。這樣子的念佛呢,智者大師的意思是,大白牛車,圓頓止觀。什麼是圓頓止觀呢?就是不管你修什麼觀、不管你持什麼咒,你只要有這樣的作意,你知道所有的功德是你一念心所發動出來,最後的功德還是在開顯你一念的清淨心。從這樣子的心性,“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這樣子就是入一行叁昧。這樣子的功德,不管你是修五戒十善,這個人天的善法都能夠通向于無上菩提,所有的功德都通向無上菩提。這個就是智者大師講的“入不思議境”,就是這個叫不思議境,或者《華嚴經》說“入普賢願海”。其實這個普賢願海,每一個法都是很簡單的,就是日常生活的每一個法,只是說他內心當中有這樣的正見、有這樣的作意,一切法往清淨心上去會,這個就“入普賢願海”,是這個意思。所以講“向此薦取”,你知道所有的大乘經典贊歎佛菩薩的功德,是怎麼回事呢?“鹹非心外施設,勉之!”無量無邊的功德就在你的一念心中,等待你去開發,善知識莫向外求,就是這個意思。
這個是講到真如實相,我們前面主要是發明空義,從這當中看到中道的實相,看到我們一念的心性,這個時候就真實地看到了諸法的全部的面目。
我們再看下一段,看第叁篇,請合掌。
(叁)教觀譬膏火,終始相需。故離教觀心者暗,迷心逐教者浮;浮則茫無歸著,暗則愈趨愈僞,此末世禅教所以名盛而實衰也。須知一切了義大乘諸祖公案,皆我現前一念注腳,說來說去,總不離我一心;我今此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若不能當下反觀,則靈知靈覺之性,恒被一切法所區局;縱慧成四辯,定入四空,依舊迷己爲物,認物爲己。若能直觀現前一念,的確不在內外中間諸處,無體無相,無影無蹤,但有一法當情,皆心所現,終非能現。此能現者,雖雲“量同虛空”,亦無虛空形相可得。若有“虛空”情量,又是惟心所現之相分矣!一切時放教曆曆明明,空空蕩蕩,亦不認曆曆明明空空蕩蕩者爲心。以心體離過絕非,不可思議故。了知一切惟心,心非一切,忽然契入本體,一切語言公案,無不同條共貫矣。[C1]
這一篇就是把天臺的觀心法門,把它作一個更詳細的實際的操作。前面偏向在理論,就是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理論,這以下把操作的方法講得更詳細。
第一段先把教觀的關系作一個說明。教觀譬膏火,終始相需。在佛法的修學當中有兩個內涵,第一個是教法的學習,就是我們應該先學習佛陀跟曆代祖師所留下的這些語言文字的教法,這是所謂的解門。第二個是觀,依止這個解門依教起觀,內心生起觀照的智慧,這叫行門。教跟觀,這是大乘佛法的兩個根本,解行並重。這兩個情況的操作講一個譬喻:“譬膏火”,這個蠟燭之所以能夠發出光明,這當中有兩個因緣,第一個它有油膏,這個膏油它能夠支持火焰,使令火焰能夠燃燒;這個火焰的燃燒,它又能夠把膏油加以融化,又創造出更多的膏油。所以膏油支持著火焰,火焰也能夠創造膏油,所以這兩個終始相需。從最初的發心到最後的成佛,是互相資助的。教引生觀,我們透過觀照又增長我們對教理的理解,這也是兩個互相的輾轉的增勝。
故離教觀心者暗,迷心逐教者浮。如果我們今天一出家就開始觀心,說這個觀心很簡單嘛,也不要什麼語言文字,就是雙腿一盤就開始觀心,這樣子呢——“暗”——很容易在黑暗當中的摸索就掉到水溝裏面去了。因爲沒有人指導,偏空暗證,錯認消息,這樣子叫作暗。就是這個人他本身沒有在修觀之前把這個正確的方法加以學習,這個是非常危險的,就像一個人在黑暗當中,他靠著直覺往東往西,靠直覺,很容易墮坑落塹。“迷心逐教者浮”,你一天到晚研究教典,也不靜坐、以佛法的理論來觀照一念的心性…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十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