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九卷▪P2

  ..续本文上一页则,“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因为有无明,所以就会有有漏的业力,有这个有漏的业力,就创造了一个有漏的心识,有这个有漏的阿赖耶识,就去得果报,惑业苦。那怎么办呢?“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你一定是要把生起杂染因缘的这个因地给消灭了,这个果报才会消灭。就是你要知道一切法生起的根源,它是怎么生起的,它是怎么还灭的,你一定是掌控了这个原则才可以。那么你只是心力很强,横冲直撞,你只有一次一次地加强你的邪见,更加增长邪见。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很慈悲地指出这个修习的关键点就是——“讨究佛法第一要务”,提出这样的一个观念。

  第一段是一个总标,把这个佛法的重要性标出来,再看第二段。第二段蕅益大师就破除当时的一些错误的观念,先提出观念的相貌,再正式地破除。

  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在当时就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说,你这个人年轻出家,非常好,精神体力旺盛,好好地研究教理;那么你这个人年纪大了,算了算了,好好念佛就算了,只堪念佛。当然这样的观念会错误地引导很多修行人。蕅益大师提出他的破斥:岂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习教,将谓如来教法,仅同举子业,博名利于半生者乎。难道说年少就不必念佛,年老而不可习教?

  我过去就遇到这样的比丘,他跟我讲说,他说他不要研究教理,他要好好修行就好了。我说你为什么不研究教理呢?他说他不做法师。其实这个研究教理不是做法师用的,这个教理是你自己要受用的,这个做法师那是随顺因缘,你从自受用,这个时候你对佛法的感动,你对佛法的感恩,你觉得你有一份的使命感,把你曾经受益的法流通后世。不是说你一开始就认为说,佛陀讲那么多经论是讲给别人听的,那么这样子“将谓如来教法,仅同举子业,博名利于半生者乎。”佛法跟世间的行业是一样的,十年寒窗无人知,一举成名天下闻,苦读圣贤书就是为了得到半生的功名。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弄清楚,学习佛法的目的是要自受用,是在引导我们修行,并不是说你不弘扬佛法你就不研究教理,不是的。不管你年轻、不管你年老,你一开始下手,就是解行并重,一开始下手就是解行并重。

  这个举我们净土宗来说好了。净土宗的一个重点——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为学道之通途,然后才有所谓的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之正宗。换句话说,我们求生净土的一个根本理想是为菩提道求生净土。假设我们没有真实地发起菩提心,那么我们念佛这个目标就开始模糊,因为诸天也是种种的七宝池、八功德水,它也是种种安乐的境界,而净土之所以不共于诸天,就是在于净土它有一种清净的圣道的功德。所以说,如果我们刚开始没有从大乘经典生起一个要成佛的愿力,只是一昧地念佛,把这个佛号念得绵绵密密,把妄想暂时地伏住,而内心当中没有一个真实的要追求圣道的决心,这样子跟净土是不相应的。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这样子的一个观念呢?那就是研究《弥陀要解》才知道的,不是我们一路念佛就能够知道,“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不可能有这种事情。不是说你一路念佛你就能够明白这个道理,这个“止”是不能引生智慧的。止是成就禅定,智慧的因缘是来自于闻思的基础。所以莲池大师他也说,他说,我一生崇尚念佛,但是勤勤恳恳劝人看教。因为我们不看教理,我们很难明白这句佛号应该如何地正确地去操作这句佛号,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情。你应该以一个深信切愿的心情来正确地操作佛号,我们不明白。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对这个教法一定要有一个观念:这个教法不是要说给别人听的,是用来引导我们正确地去修行的,是这个观念。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是破除当时的一个邪见。

  第三段,蕅益大师作一个总结,结示劝修: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蕅益大师的总结当中说明这个闻法的殊胜:“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我们先看补充讲表第八——释“一入耳根,永为道种”。把这个“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作一个解释。这个“一入耳根”,本来我们的果报体有六根门头,这个六根都能够去熏习佛法,但是站在娑婆世界的因缘,我们耳根是最利,我们听闻佛法比自己去看佛法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记忆,所以就以这个耳根来作代表。佛法的因缘,它进入到耳根以后,它永远是一个圣道的因种,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等于是赞叹闻法的殊胜。

  那么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这个表解说明。在《成唯识论》上解释说什么是佛法呢?就是净法界等流正法——清净法界等流正法。这个地方我们分两个部分来说明,这个“清净法界”是一个佛陀自受用的境界。佛陀那一念明了的心性是“游于甚深法性三昧”,佛的那一念清净光明的心是安住在一个大般涅槃的境界,是一个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境界。那个当中是我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是离一切相的境界。那么这个“等流正法”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佛陀那一念清净的心生起的大悲心,从大悲心当中流露了很多很多的文字。那么这个文字虽然它不是正法,但是正法的等流,它是随顺于正法,就叫等流正法。就是文字的本身不是正法,的确,但是它有一种力量能够引导我们趋向正法,所以把它安立作等流正法。这叫清净法界所流露出来的等流正法。

  “一入耳根”这句话我们分成三个次第,我们一开始是一个闻慧,听闻正法,内心当中有一个正见。这个地方的正见主要是讲四圣谛:苦、集、灭、道。让我们知道生命是有一定的轨则的,有一定的因果——由杂染的惑业去创造痛苦的果报,苦集的流转门;由清净的戒定慧的道谛,出现了安乐的涅槃,就是这个还灭门,就是世间上有两种因果,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杂染的因果、清净的因果。这当中,我们依止正见我们能够生起一念的惭愧心,崇重贤善、轻拒暴恶,让我们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值得赞叹的,什么样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呵责的。虽然我们不能马上做到,但是内心当中已经有一个好坏的明确的标准在引导着我们,就是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我们内心当中已经有一个判断能力了。那么由这样的判断能力,当我们出现了过失的时候就有一个惭愧心在摄受我们,就多少地折损了罪业的力量,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称为闻慧。虽然不能调伏自心的身口意的罪业,但是他内心有惭愧心,已经有惭愧心生起了,这个是闻慧的一个内涵。

  当然,我们一个有目标、有理想的人会不断地进步,那怎么办呢?就是思慧——正思惟。我们把这个工作忙完以后,也会在寂静的当中先修止,先把内心的散乱心把它调伏下来,在寂静的心当中去观察生命的真相,这个时候就是思惟——思惟生命的缘起:为什么会有生命的现象?因为有无明,所以有行、有识、有生老病死。为什么阿罗汉会有涅槃呢?因为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于生老病死灭。那么经过这样的思惟以后,我们就能够产生一个调伏的力量,开始克已复礼,正语、正业、正命。正语就是口业,正业是一个身业,正命就是一个正当的职业。总之,我们透过正见的思惟,这个时候我们对于这样一个真理的理解更加的深刻,这个深刻的力量已经有一种调伏的力量,就是有防非止恶的力量。以这个正思惟的力量来调伏我们错误的身口二业,慢慢地在精进,不断地不断地修正自己。精进就是重复地、专一地、相续地去做,就能够产生正念,这个时候叫“思慧”,它能够把我们对于佛法的一个粗浅的认识透过正思惟跟正精进转成一个正念,从惭愧变成一种调伏的正念。

  再进一步就变成修慧——正定了。前面的正见跟正念都还是散乱的阶段,这个正定就是有禅定。在这个禅定的心当中,一念的相应慧就能够断惑证真。

  这个“一入耳根永为道种”就是,它的一个次第我们分成闻、思、修三种智慧。

  我们回到讲义来。蕅益大师说明佛法的殊胜,就是它有一种圣道的功能,这个种子就是功能。这以下举出一个例子,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句偈也。这个例子是讲释迦牟尼佛过去因地的修行,释迦牟尼佛过去是一个修苦行的仙人,那个时候三宝不现在前,出生的时候世间上已经没有人知道真理了,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当然这个时候要自己摸索了。这个仙人在山洞当中,在禅定当中去思惟——生从何来、死将何去?到底什么是生命的真实相?在思惟当中,这个释提桓因就变现一个罗刹鬼的相貌出来。释提桓因,佛在世的时候他经常听法,他也听到几个偈颂,他就讲了半句偈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个修道的仙人他一听到以后非常感动,唉呀,这个是世间的真理啊!把我们的生命相讲得这么清楚。这个流转门,生命是流转的、变化的:我前生很快乐,今生很痛苦,今生是一个人,今生人积集资粮到天上去受用快乐的果报,天上的果报完了以后堕落到了一个蚂蚁,这个世间是无常苦的。但是这无常苦怎么办呢?是不是有解脱的希望呢?好像这个偈颂讲了一半,“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件事情的确是讲得非常的实际,但是从这个生灭法当中是不是有其它的一个更安乐的依止处呢?他就觉得这句话讲一半而已,只有流转门,没有还灭门。他就走出了山洞,看看这句话是谁说的。找到一个罗刹鬼,他说刚刚这个偈颂是不是你说的?罗刹鬼说是我说的,我过去我曾经出世在一个有圣人出世的时代,他告诉我这个偈颂。仙人说你可不可以把偈颂的下半段告诉我?罗刹鬼说,可以,但是我现在肚子饿没有力气,你把我的肚子喂饱了我再告诉你。仙人说你吃什么东西呢?他说我吃新鲜的肉。这个时候仙人就想,我与其这样颠颠倒倒、愚痴地、一生一生地流转下去,什…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九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