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九卷▪P2

  ..續本文上一頁則,“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因爲有無明,所以就會有有漏的業力,有這個有漏的業力,就創造了一個有漏的心識,有這個有漏的阿賴耶識,就去得果報,惑業苦。那怎麼辦呢?“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你一定是要把生起雜染因緣的這個因地給消滅了,這個果報才會消滅。就是你要知道一切法生起的根源,它是怎麼生起的,它是怎麼還滅的,你一定是掌控了這個原則才可以。那麼你只是心力很強,橫沖直撞,你只有一次一次地加強你的邪見,更加增長邪見。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很慈悲地指出這個修習的關鍵點就是——“討究佛法第一要務”,提出這樣的一個觀念。

  第一段是一個總標,把這個佛法的重要性標出來,再看第二段。第二段蕅益大師就破除當時的一些錯誤的觀念,先提出觀念的相貌,再正式地破除。

  有謬雲,年少力強,宜習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在當時就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說,你這個人年輕出家,非常好,精神體力旺盛,好好地研究教理;那麼你這個人年紀大了,算了算了,好好念佛就算了,只堪念佛。當然這樣的觀念會錯誤地引導很多修行人。蕅益大師提出他的破斥:豈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習教,將謂如來教法,僅同舉子業,博名利于半生者乎。難道說年少就不必念佛,年老而不可習教?

  我過去就遇到這樣的比丘,他跟我講說,他說他不要研究教理,他要好好修行就好了。我說你爲什麼不研究教理呢?他說他不做法師。其實這個研究教理不是做法師用的,這個教理是你自己要受用的,這個做法師那是隨順因緣,你從自受用,這個時候你對佛法的感動,你對佛法的感恩,你覺得你有一份的使命感,把你曾經受益的法流通後世。不是說你一開始就認爲說,佛陀講那麼多經論是講給別人聽的,那麼這樣子“將謂如來教法,僅同舉子業,博名利于半生者乎。”佛法跟世間的行業是一樣的,十年寒窗無人知,一舉成名天下聞,苦讀聖賢書就是爲了得到半生的功名。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弄清楚,學習佛法的目的是要自受用,是在引導我們修行,並不是說你不弘揚佛法你就不研究教理,不是的。不管你年輕、不管你年老,你一開始下手,就是解行並重,一開始下手就是解行並重。

  這個舉我們淨土宗來說好了。淨土宗的一個重點——真爲生死發菩提心爲學道之通途,然後才有所謂的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爲淨土之正宗。換句話說,我們求生淨土的一個根本理想是爲菩提道求生淨土。假設我們沒有真實地發起菩提心,那麼我們念佛這個目標就開始模糊,因爲諸天也是種種的七寶池、八功德水,它也是種種安樂的境界,而淨土之所以不共于諸天,就是在于淨土它有一種清淨的聖道的功德。所以說,如果我們剛開始沒有從大乘經典生起一個要成佛的願力,只是一昧地念佛,把這個佛號念得綿綿密密,把妄想暫時地伏住,而內心當中沒有一個真實的要追求聖道的決心,這樣子跟淨土是不相應的。那麼我們怎麼知道這樣子的一個觀念呢?那就是研究《彌陀要解》才知道的,不是我們一路念佛就能夠知道,“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不可能有這種事情。不是說你一路念佛你就能夠明白這個道理,這個“止”是不能引生智慧的。止是成就禅定,智慧的因緣是來自于聞思的基礎。所以蓮池大師他也說,他說,我一生崇尚念佛,但是勤勤懇懇勸人看教。因爲我們不看教理,我們很難明白這句佛號應該如何地正確地去操作這句佛號,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情。你應該以一個深信切願的心情來正確地操作佛號,我們不明白。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對這個教法一定要有一個觀念:這個教法不是要說給別人聽的,是用來引導我們正確地去修行的,是這個觀念。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是破除當時的一個邪見。

  第叁段,蕅益大師作一個總結,結示勸修:一曆耳根,永爲道種,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蕅益大師的總結當中說明這個聞法的殊勝:“一曆耳根,永爲道種。”

  我們先看補充講表第八——釋“一入耳根,永爲道種”。把這個“一曆耳根,永爲道種”作一個解釋。這個“一入耳根”,本來我們的果報體有六根門頭,這個六根都能夠去熏習佛法,但是站在娑婆世界的因緣,我們耳根是最利,我們聽聞佛法比自己去看佛法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記憶,所以就以這個耳根來作代表。佛法的因緣,它進入到耳根以後,它永遠是一個聖道的因種,是這個意思,這個地方等于是贊歎聞法的殊勝。

  那麼關于這一點,我們看這個表解說明。在《成唯識論》上解釋說什麼是佛法呢?就是淨法界等流正法——清淨法界等流正法。這個地方我們分兩個部分來說明,這個“清淨法界”是一個佛陀自受用的境界。佛陀那一念明了的心性是“遊于甚深法性叁昧”,佛的那一念清淨光明的心是安住在一個大般涅槃的境界,是一個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境界。那個當中是我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是離一切相的境界。那麼這個“等流正法”是怎麼回事呢?就是佛陀那一念清淨的心生起的大悲心,從大悲心當中流露了很多很多的文字。那麼這個文字雖然它不是正法,但是正法的等流,它是隨順于正法,就叫等流正法。就是文字的本身不是正法,的確,但是它有一種力量能夠引導我們趨向正法,所以把它安立作等流正法。這叫清淨法界所流露出來的等流正法。

  “一入耳根”這句話我們分成叁個次第,我們一開始是一個聞慧,聽聞正法,內心當中有一個正見。這個地方的正見主要是講四聖谛:苦、集、滅、道。讓我們知道生命是有一定的軌則的,有一定的因果——由雜染的惑業去創造痛苦的果報,苦集的流轉門;由清淨的戒定慧的道谛,出現了安樂的涅槃,就是這個還滅門,就是世間上有兩種因果,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雜染的因果、清淨的因果。這當中,我們依止正見我們能夠生起一念的慚愧心,崇重賢善、輕拒暴惡,讓我們知道什麼樣的行爲是值得贊歎的,什麼樣的行爲是值得我們呵責的。雖然我們不能馬上做到,但是內心當中已經有一個好壞的明確的標准在引導著我們,就是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我們內心當中已經有一個判斷能力了。那麼由這樣的判斷能力,當我們出現了過失的時候就有一個慚愧心在攝受我們,就多少地折損了罪業的力量,那麼這個時候我們稱爲聞慧。雖然不能調伏自心的身口意的罪業,但是他內心有慚愧心,已經有慚愧心生起了,這個是聞慧的一個內涵。

  當然,我們一個有目標、有理想的人會不斷地進步,那怎麼辦呢?就是思慧——正思惟。我們把這個工作忙完以後,也會在寂靜的當中先修止,先把內心的散亂心把它調伏下來,在寂靜的心當中去觀察生命的真相,這個時候就是思惟——思惟生命的緣起:爲什麼會有生命的現象?因爲有無明,所以有行、有識、有生老病死。爲什麼阿羅漢會有涅槃呢?因爲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于生老病死滅。那麼經過這樣的思惟以後,我們就能夠産生一個調伏的力量,開始克已複禮,正語、正業、正命。正語就是口業,正業是一個身業,正命就是一個正當的職業。總之,我們透過正見的思惟,這個時候我們對于這樣一個真理的理解更加的深刻,這個深刻的力量已經有一種調伏的力量,就是有防非止惡的力量。以這個正思惟的力量來調伏我們錯誤的身口二業,慢慢地在精進,不斷地不斷地修正自己。精進就是重複地、專一地、相續地去做,就能夠産生正念,這個時候叫“思慧”,它能夠把我們對于佛法的一個粗淺的認識透過正思惟跟正精進轉成一個正念,從慚愧變成一種調伏的正念。

  再進一步就變成修慧——正定了。前面的正見跟正念都還是散亂的階段,這個正定就是有禅定。在這個禅定的心當中,一念的相應慧就能夠斷惑證真。

  這個“一入耳根永爲道種”就是,它的一個次第我們分成聞、思、修叁種智慧。

  我們回到講義來。蕅益大師說明佛法的殊勝,就是它有一種聖道的功能,這個種子就是功能。這以下舉出一個例子,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句偈也。這個例子是講釋迦牟尼佛過去因地的修行,釋迦牟尼佛過去是一個修苦行的仙人,那個時候叁寶不現在前,出生的時候世間上已經沒有人知道真理了,是一個黑暗的時代,當然這個時候要自己摸索了。這個仙人在山洞當中,在禅定當中去思惟——生從何來、死將何去?到底什麼是生命的真實相?在思惟當中,這個釋提桓因就變現一個羅刹鬼的相貌出來。釋提桓因,佛在世的時候他經常聽法,他也聽到幾個偈頌,他就講了半句偈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這個修道的仙人他一聽到以後非常感動,唉呀,這個是世間的真理啊!把我們的生命相講得這麼清楚。這個流轉門,生命是流轉的、變化的:我前生很快樂,今生很痛苦,今生是一個人,今生人積集資糧到天上去受用快樂的果報,天上的果報完了以後墮落到了一個螞蟻,這個世間是無常苦的。但是這無常苦怎麼辦呢?是不是有解脫的希望呢?好像這個偈頌講了一半,“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這件事情的確是講得非常的實際,但是從這個生滅法當中是不是有其它的一個更安樂的依止處呢?他就覺得這句話講一半而已,只有流轉門,沒有還滅門。他就走出了山洞,看看這句話是誰說的。找到一個羅刹鬼,他說剛剛這個偈頌是不是你說的?羅刹鬼說是我說的,我過去我曾經出世在一個有聖人出世的時代,他告訴我這個偈頌。仙人說你可不可以把偈頌的下半段告訴我?羅刹鬼說,可以,但是我現在肚子餓沒有力氣,你把我的肚子喂飽了我再告訴你。仙人說你吃什麼東西呢?他說我吃新鮮的肉。這個時候仙人就想,我與其這樣顛顛倒倒、愚癡地、一生一生地流轉下去,什…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九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