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一)
净界法师讲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身为一位有情众生,我们内心当中有一个共同的希望,愿生命能离开种种痛苦,得到究竟的安乐,而离苦得乐之道,必须具足两个重要的条件:
(一)善得人身:在我们生命的无量流转中,必须要得到人的身心果报,因为三恶道的果报,牠们内心太过于昏昧闇钝,而昏昧闇钝的心识,不能对佛法的道理做深入的思惟观察,所以三恶道众生对学习佛法有障碍。而诸天的果报,他们的六尘境界太过于殊胜美妙,使心散乱扰动,因此对于所听闻的法义,不能忆持不忘。所以在六道中,唯有得到人的身心世界,一方面对佛法真理能做深入思惟的观察,一方面又能把所思惟的法义,在心中忆念不失,这对修学佛法非常重要。
(二)听闻正法:当得到人的果报时,必须要有佛法的住世,透过对佛法的学习,使我们知道生命的差别因缘,什么因缘是功德相,会召感安乐的果报;什么因缘是过失相,会召感痛苦的果报。所以透过佛法的学习,开启我们心中的光明智慧,能判断因缘的是非,而求得离苦得乐之道。由以上可知,在离苦得乐的因缘中,善得人身与听闻正法,扮演了重要因素。在无量生命的流转中,现在我们得到人身,又能暂时放下世间的尘劳来听闻经典,这样的因缘是值得我们庆幸珍惜的。这次学习的经典是《佛说四十二章经》,在解释本经之前,先简要说明本经的两个主要特色:
(一)篇章结构:其它经典的文字结构,都属于单一式的经典,都是佛陀在某一时间、地点,为某类众生宣说法要。本经则是众多经典的会集,非单一时空所宣说的经典,它是综合诸经的修学纲要,摘录而出,以篇章的方式,一个主题构成一个篇章,如是共有四十二章来宣说佛陀的法要。所以从文字结构的题裁上来说,本经的篇章方式,在诸经中是不多见的,这是它的一个特色。
(二)顿渐兼收:从经典所含摄的义理上来说,古德赞叹本经是顿渐兼收。本经的内涵上有顿教理观的修学,直接导引这念心观察不生不灭的理体;渐教的修学是指由前面顿教的甚深见,引生广大行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开展出本经戒定慧的修学,这属于渐教法门。所以本经的内涵相当完备,有顿教的理观及渐教的调伏法门,这是本经的第二个特色。
好!我们现在就正式的来讲解经文。
将释此经,大分为三:壹、解释经题;贰、经文大意;参、随文释义。
壹:解释经题
经题有总持一经要义的功能,这分为二科:一是别题,一是通题,别题是有别于一般经典,本经的别题是「佛说四十二章」,这属于人法双举,「佛」是能说的人,「四十二章」是所说的法,所以本经的经题具足人与法两个内涵。以下根据蕅益大师的注解,对经题的内涵作简要的说明。
佛梵语具云佛陀,此翻「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说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怀。机缘未至,默然待时;机缘既熟,应病与药也。四十二章约数标名。盖从一代时教之中,摘其最切要、最简明者,集为一册,以逗此土机宜。所以文略义广,该通四教,未可辄判作小乘也。经一切大小乘修多罗藏。佛在印度梵文的发音应该是佛陀,中国人好简,只取为「佛」字。佛陀翻译成中文是「觉者」,他能觉悟生命的真相。佛陀内心虽摄持众多的功德,所谓的万德庄严,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种种的功德,在这所有的功德中,以般若智慧为根本,因为布施、持戒、忍辱等种种善法,若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这善法不能成就解脱的力量,所以佛陀的功德之所以能超越三界,能不共外道,来自于佛陀对生命深入的观照。故在翻译时,佛陀虽有种种的功德,但以智慧最为重要,故以「觉者」代表佛陀的功德。
所谓的智慧是指能正确而不颠倒的观察生命的真相,这样的观照,蕅益大师分为三个内涵:
(一)自觉:自觉是自己内心的观照,是自受用的智慧。对生命的观照,经典譬喻生命是「恒转如瀑流。」我们应该如何了解生命呢?简单的说,生命是一条没有止尽的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又从现在的因缘中流到未来。天台宗智者大师以两种观法,引导我们正确而不颠倒的观察生命:
(1)因缘观:因缘观是观察个体生命的流转。当我们创造善业或罪业,这业力熏习我们的心识,成就五蕴的果报。如果是善业的熏习,果报则尊贵庄严;如果是罪业的熏习,果报则卑贱丑陋。我们依止这果报又创造新的业力,如果这果报是个人,则依止人的思想及感受,造作种种的因缘,创造种种的业力。再由这业力,或来生变成一个转轮圣王,转轮圣王就以个体生命,以他的身相庄严及内心的感受思想去造业;如果这业力是罪业,来生他变成一只蚂蚁,他就以蚂蚁的身相及内心的感受思想,又去创造业力,由这业力又得另一个体生命。所以因缘观是观察生命的流转中,个体生命不断的变化也不断的相续,而贯穿个体生命的主要因素是业力,所谓「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所以智者大师以因缘观来观察个体生命的流转,提醒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因为身口意的每一个造作,都会直接影响我们来生果报的痛苦与安乐。所以从因缘观中,我们开始谨言慎行,要求自己尽量不造罪业,而应多积集善业,因为没有一个人愿意承受痛苦的果报。以上因缘观是观察个体生命的流转。
(2)真如观:智者大师要我们进一步修习真如观。真如观是观察生命无量流转中的前后变化,都是因缘所生法,一定要有业力的造作,果报才会出现。譬如自己现在是个人,你有人的相貌及思想感受,这都是因缘所生,都与自己前生所造的业力有直接关系。既然是因缘所生法,从本性上来观察,因缘所生法的本性是毕竟空。透过「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的观察,就把个体生命如梦如幻的五蕴诸法剥开来,使我们见到不生不灭的现前一念心性,这就是所谓的「把心带回家」,我们就从个体生命流转的五蕴果报,回归到不生不灭的本性,亦即回归到整体生命。前面的个体生命,有其存在的时间与空间的因素,而所谓的整体生命的真如观,它是超越时空的,不论你造作什么业力,它的相貌皆是如。这种真如观把我们从生灭变化的因缘中,回归到不生不灭的本性,也就是回归到每一个人最初流转之前的家,所谓的「父母未生之前,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简单的说,果报是由业力所创造,若穷本归源,假设我们还未起心动念造作业力之前,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呢?透过我空、法空智慧的观察,就能超越时空,把生命回归到最初的原点,这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本性。在本性中安住,无有少法可得。以上是整体生命的观察。
当我们对生命具足因缘观,见到个体生命的流转,开始注意自己的业力;也能透过我空、法空的理观,超越现实的因缘,回归到本性。能如是观察,即已具足「自觉」,自己能正确而不颠倒的见到生命的真相。这「自觉」是不同于凡夫的无明妄想。
(二)觉他:「觉他」不同于二乘,这是菩萨所特有。前面的「自觉」是离开一切的语言文字,这「觉他」是菩萨的大悲心,菩萨观察「众生苦」或「圣教衰」,而生起「不忍众生苦,不愿圣教衰」的大悲心。他看到众生因为没有见到生命的真相,只是随着自己的感觉走,随顺当时的情绪,造种种的业力,故菩萨假借各种语言文字,以种种的善巧方便,开导颠倒的众生,使他们也能觉悟,这称为「觉他」,觉他是偏重大悲心。
(三)觉行圆满:觉行圆满不同于菩萨,菩萨虽有智慧的自觉,有智慧的观照,也有大悲心的利他,但内心仍是有所得,仍有微细的法执,故觉行不圆满。只有佛陀能「自觉」、「觉他」圆满,称为「觉行圆满」,整个觉悟的功行圆满无缺。以上对佛陀的解释是通于三世诸佛,但这里的佛陀,特别是指我们的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
经题的「说」字,蕅益大师解释这个「说」是欢喜,佛陀为什么欢喜呢?因为「悦所怀也」,佛陀这时满足心中的希望,所以他感到欢喜。佛陀有什么希望呢?「佛以度生为怀」,以前我们学过菩萨戒,知道菩萨心中有两个希望,一是上求佛道,使自己生命增上;一是下化众生,教化摄受一切众生,菩萨的生命有以上这两种希望。但佛陀在上求佛道上已修习圆满,所以佛陀的生命只有「度化众生」的目的。佛陀度化众生的方法有二:
(一)机缘未至,默然待时:假如众生善根尚未成熟,若为他说法,他根本得不到利益,这时佛陀默然,等待未来的因缘。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