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一)
淨界法師講述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身爲一位有情衆生,我們內心當中有一個共同的希望,願生命能離開種種痛苦,得到究竟的安樂,而離苦得樂之道,必須具足兩個重要的條件:
(一)善得人身:在我們生命的無量流轉中,必須要得到人的身心果報,因爲叁惡道的果報,牠們內心太過于昏昧闇鈍,而昏昧闇鈍的心識,不能對佛法的道理做深入的思惟觀察,所以叁惡道衆生對學習佛法有障礙。而諸天的果報,他們的六塵境界太過于殊勝美妙,使心散亂擾動,因此對于所聽聞的法義,不能憶持不忘。所以在六道中,唯有得到人的身心世界,一方面對佛法真理能做深入思惟的觀察,一方面又能把所思惟的法義,在心中憶念不失,這對修學佛法非常重要。
(二)聽聞正法:當得到人的果報時,必須要有佛法的住世,透過對佛法的學習,使我們知道生命的差別因緣,什麼因緣是功德相,會召感安樂的果報;什麼因緣是過失相,會召感痛苦的果報。所以透過佛法的學習,開啓我們心中的光明智慧,能判斷因緣的是非,而求得離苦得樂之道。由以上可知,在離苦得樂的因緣中,善得人身與聽聞正法,扮演了重要因素。在無量生命的流轉中,現在我們得到人身,又能暫時放下世間的塵勞來聽聞經典,這樣的因緣是值得我們慶幸珍惜的。這次學習的經典是《佛說四十二章經》,在解釋本經之前,先簡要說明本經的兩個主要特色:
(一)篇章結構:其它經典的文字結構,都屬于單一式的經典,都是佛陀在某一時間、地點,爲某類衆生宣說法要。本經則是衆多經典的會集,非單一時空所宣說的經典,它是綜合諸經的修學綱要,摘錄而出,以篇章的方式,一個主題構成一個篇章,如是共有四十二章來宣說佛陀的法要。所以從文字結構的題裁上來說,本經的篇章方式,在諸經中是不多見的,這是它的一個特色。
(二)頓漸兼收:從經典所含攝的義理上來說,古德贊歎本經是頓漸兼收。本經的內涵上有頓教理觀的修學,直接導引這念心觀察不生不滅的理體;漸教的修學是指由前面頓教的甚深見,引生廣大行的忏悔業障、積集資糧,開展出本經戒定慧的修學,這屬于漸教法門。所以本經的內涵相當完備,有頓教的理觀及漸教的調伏法門,這是本經的第二個特色。
好!我們現在就正式的來講解經文。
將釋此經,大分爲叁:壹、解釋經題;貳、經文大意;參、隨文釋義。
壹:解釋經題
經題有總持一經要義的功能,這分爲二科:一是別題,一是通題,別題是有別于一般經典,本經的別題是「佛說四十二章」,這屬于人法雙舉,「佛」是能說的人,「四十二章」是所說的法,所以本經的經題具足人與法兩個內涵。以下根據蕅益大師的注解,對經題的內涵作簡要的說明。
佛梵語具雲佛陀,此翻「覺者」。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說悅所懷也。佛以度生爲懷。機緣未至,默然待時;機緣既熟,應病與藥也。四十二章約數標名。蓋從一代時教之中,摘其最切要、最簡明者,集爲一冊,以逗此土機宜。所以文略義廣,該通四教,未可辄判作小乘也。經一切大小乘修多羅藏。佛在印度梵文的發音應該是佛陀,中國人好簡,只取爲「佛」字。佛陀翻譯成中文是「覺者」,他能覺悟生命的真相。佛陀內心雖攝持衆多的功德,所謂的萬德莊嚴,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種種的功德,在這所有的功德中,以般若智慧爲根本,因爲布施、持戒、忍辱等種種善法,若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這善法不能成就解脫的力量,所以佛陀的功德之所以能超越叁界,能不共外道,來自于佛陀對生命深入的觀照。故在翻譯時,佛陀雖有種種的功德,但以智慧最爲重要,故以「覺者」代表佛陀的功德。
所謂的智慧是指能正確而不顛倒的觀察生命的真相,這樣的觀照,蕅益大師分爲叁個內涵:
(一)自覺:自覺是自己內心的觀照,是自受用的智慧。對生命的觀照,經典譬喻生命是「恒轉如瀑流。」我們應該如何了解生命呢?簡單的說,生命是一條沒有止盡的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又從現在的因緣中流到未來。天臺宗智者大師以兩種觀法,引導我們正確而不顛倒的觀察生命:
(1)因緣觀:因緣觀是觀察個體生命的流轉。當我們創造善業或罪業,這業力熏習我們的心識,成就五蘊的果報。如果是善業的熏習,果報則尊貴莊嚴;如果是罪業的熏習,果報則卑賤醜陋。我們依止這果報又創造新的業力,如果這果報是個人,則依止人的思想及感受,造作種種的因緣,創造種種的業力。再由這業力,或來生變成一個轉輪聖王,轉輪聖王就以個體生命,以他的身相莊嚴及內心的感受思想去造業;如果這業力是罪業,來生他變成一只螞蟻,他就以螞蟻的身相及內心的感受思想,又去創造業力,由這業力又得另一個體生命。所以因緣觀是觀察生命的流轉中,個體生命不斷的變化也不斷的相續,而貫穿個體生命的主要因素是業力,所謂「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所以智者大師以因緣觀來觀察個體生命的流轉,提醒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行爲,因爲身口意的每一個造作,都會直接影響我們來生果報的痛苦與安樂。所以從因緣觀中,我們開始謹言慎行,要求自己盡量不造罪業,而應多積集善業,因爲沒有一個人願意承受痛苦的果報。以上因緣觀是觀察個體生命的流轉。
(2)真如觀:智者大師要我們進一步修習真如觀。真如觀是觀察生命無量流轉中的前後變化,都是因緣所生法,一定要有業力的造作,果報才會出現。譬如自己現在是個人,你有人的相貌及思想感受,這都是因緣所生,都與自己前生所造的業力有直接關系。既然是因緣所生法,從本性上來觀察,因緣所生法的本性是畢竟空。透過「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的觀察,就把個體生命如夢如幻的五蘊諸法剝開來,使我們見到不生不滅的現前一念心性,這就是所謂的「把心帶回家」,我們就從個體生命流轉的五蘊果報,回歸到不生不滅的本性,亦即回歸到整體生命。前面的個體生命,有其存在的時間與空間的因素,而所謂的整體生命的真如觀,它是超越時空的,不論你造作什麼業力,它的相貌皆是如。這種真如觀把我們從生滅變化的因緣中,回歸到不生不滅的本性,也就是回歸到每一個人最初流轉之前的家,所謂的「父母未生之前,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簡單的說,果報是由業力所創造,若窮本歸源,假設我們還未起心動念造作業力之前,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呢?透過我空、法空智慧的觀察,就能超越時空,把生命回歸到最初的原點,這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本性。在本性中安住,無有少法可得。以上是整體生命的觀察。
當我們對生命具足因緣觀,見到個體生命的流轉,開始注意自己的業力;也能透過我空、法空的理觀,超越現實的因緣,回歸到本性。能如是觀察,即已具足「自覺」,自己能正確而不顛倒的見到生命的真相。這「自覺」是不同于凡夫的無明妄想。
(二)覺他:「覺他」不同于二乘,這是菩薩所特有。前面的「自覺」是離開一切的語言文字,這「覺他」是菩薩的大悲心,菩薩觀察「衆生苦」或「聖教衰」,而生起「不忍衆生苦,不願聖教衰」的大悲心。他看到衆生因爲沒有見到生命的真相,只是隨著自己的感覺走,隨順當時的情緒,造種種的業力,故菩薩假借各種語言文字,以種種的善巧方便,開導顛倒的衆生,使他們也能覺悟,這稱爲「覺他」,覺他是偏重大悲心。
(叁)覺行圓滿:覺行圓滿不同于菩薩,菩薩雖有智慧的自覺,有智慧的觀照,也有大悲心的利他,但內心仍是有所得,仍有微細的法執,故覺行不圓滿。只有佛陀能「自覺」、「覺他」圓滿,稱爲「覺行圓滿」,整個覺悟的功行圓滿無缺。以上對佛陀的解釋是通于叁世諸佛,但這裏的佛陀,特別是指我們的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
經題的「說」字,蕅益大師解釋這個「說」是歡喜,佛陀爲什麼歡喜呢?因爲「悅所懷也」,佛陀這時滿足心中的希望,所以他感到歡喜。佛陀有什麼希望呢?「佛以度生爲懷」,以前我們學過菩薩戒,知道菩薩心中有兩個希望,一是上求佛道,使自己生命增上;一是下化衆生,教化攝受一切衆生,菩薩的生命有以上這兩種希望。但佛陀在上求佛道上已修習圓滿,所以佛陀的生命只有「度化衆生」的目的。佛陀度化衆生的方法有二:
(一)機緣未至,默然待時:假如衆生善根尚未成熟,若爲他說法,他根本得不到利益,這時佛陀默然,等待未來的因緣。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