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left">(二)機緣既熟,應病與藥:如果衆生善根已成熟,佛陀就爲衆生開演種種的法門,以對治衆生諸病。
以上說明佛陀說法能契理契機。這段的「佛以度生爲懷」,值得我們注意:佛陀不論以什麼方便來度衆生,他的內心只有一個目的,完全是爲利益衆生,弘法的目的就只爲衆生能得到利益。《金剛經》說,事實上佛陀並沒有說法,若說佛陀有說法則是謗佛。如果佛陀沒有說法,世間怎會有佛法的流通呢?智者大師解釋說,因有四悉檀因緣而安立佛法,這是說,佛法的建立是基于使衆生「歡喜、生善、破惡、入理」等四悉檀,如果沒有四悉檀因緣,佛陀不說法。到了末法時代,尤其唐朝以後宗派的爭執,如中觀學者毀謗唯識學者,他們認爲建立阿賴耶識是著相;唯識學者也批判中觀學者,認爲爲他們安住在偏空。如是宗派間的批評紛爭,使佛法的修學落入意識形態的爭執,這是由于不明白佛法安立的因緣,「良由衆生根基不一,致使如來巧說不同。」這個人心中的障礙,必須藉由這個法門才能解脫,另一個人的障礙,又必須要藉另一個法門才能解脫,所以藥是用來治病的,病治好時,病不可得,藥也不可得。所以佛法是應病與藥,可能你不需要這個藥,但別人需要,所以選擇自己所需服用的藥物,但對別人所需服用的藥物,保持尊重與贊歎,這才是佛教興盛的相貌。因此我們不應該落于有所得的法執,如是才不會失去佛陀說法的本懷。
以下說明經題的「四十二章」。由于衆生在修行的過程中有諸多障礙,所以佛陀開出以下四十二篇章的主題來加以對治。「四十二章」的名稱是依數目而安立的,四十二個篇章的主題分散于諸經之中,印度的祖師大德把它會集成四十二章。在佛陀的「一代時教之中」,佛陀十九歲出家,叁十歲成道,八十歲入滅,說法五十年,講經叁百余會,在這佛陀的一代時教之中,摘錄最重要,簡單明了,而有助于修學佛法的一些法要,抄錄成一冊,以契合中國人的根機。本經是東漢時傳到中國最早的一本佛經,中國文化的思想主流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論語或孟子,體裁都是篇章的形式,如爲政篇或德行篇等。佛教傳到中國,爲使士大夫能接受佛法,所以佛經的體裁也就編成類似論語的篇章形式,以契合中國人。本經的文字雖簡略,但所包含的義理廣泛,含盡了天臺四教。天臺宗的智者大師把佛法的內容分成藏、通、別、圓四教:
(一)藏教:這是小乘教,小乘教爲何說是藏教?《法華經》說小乘教是叁藏教,經、律、論叁藏的法義區分明顯,不像大乘佛法的戒律中有教理,教理中也有戒律,所以叁藏教是根據《法華經》而安立,它屬于小乘聲聞法。
(二)通教:通教的義理類屬于中觀的學者,中觀爲何說是「通」呢?智者大師說,「通」是指通前通後,通前藏教,通後別圓。佛法不論修大乘或小乘,內心皆以空爲基礎,「叁乘共坐解脫床」,所以空義的教理是大、小乘皆要學習的,故稱爲「通」。
(叁)別教:別教是類似唯識學者,以阿賴耶識的受熏,界定整個染淨因果。阿賴耶識的緣起思想,爲何稱爲「別」呢?「別」是指別前別後,別前藏教,別後通圓,它是發明諸法的差別,故稱爲別。
(四)圓教: 智者大師認爲《法華經》、《涅槃經》及天臺宗的思想,皆屬于圓教,因爲它可以把前面藏、通、別的種種差別相,會歸到現前一念心性,融通了理性的空義與種種事相的修持,故稱爲「圓」,圓是指圓融無礙。以上的通教、別教、圓教是大乘的叁系,藏教是小乘的教法。
蕅益大師說本經:「文略義廣,該通四教。」本經的修學方法,當體是聲聞法,因它所對治的是叁界的煩惱,特別是對治叁界的貪欲,強調對治叁界的煩惱,以引導我們出離叁界。本經對發大悲心,以善巧方便,廣度衆生,所談的並不多,所以本經當體是偏重斷惡修善的聲聞法。但從義理上來說,本經是旁通大乘,它含攝大乘的義理,所以說該通四教。
經題的「經」字,是指「一切大小乘修多羅藏」,修多羅是契經,上契諸佛實相之理,下契衆生差別的根機,滿足這兩種條件就有資格稱爲經。
本經是傳到中國最早的一部經。東漢明帝永平叁年,漢明帝夜夢金人,夢到有一全身放光的金人在殿堂中,漢明帝見這金人,生大歡喜心,夢醒後他向大臣宣說此事,有一掌管曆史的太史傅毅說:「臣嘗聞,西方有神名之爲佛,陛下所夢,其必是乎!」太史說,從過去曆史的記載,周召王時西方有神出世,稱爲佛,陛下所夢的金人應該是西方的聖人-佛陀。漢明帝覺得他與佛陀非常有緣,因爲他見到佛陀時感到特別的歡喜。他于永平叁年做此夢,永平七年下定決心派郎中蔡愔及其它十八位文武官員,西尋佛法。他們到了中印度,遇到了迦葉摩騰及竺法蘭兩位大阿羅漢,于是啓請兩位尊者,在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回到中國的洛陽,漢明帝很歡喜,在洛陽蓋白馬寺,請尊者翻譯經典,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經典就是本經-《佛說四十二章經》。有一道士名褚善信,他具足種種的神通,能飛至天上雲霄,也能鑽入海裏,他起慢心,上書皇帝說,我們中國本土的宗教是道教,道教能使我們長生不老及有種種殊勝的功德,佛教是外來的宗教,皇上不應該厚此薄彼,放棄本土宗教而信仰外來的宗教。這道士乞求皇上,在洛陽白馬寺蓋兩個壇場,東壇放道教的經典,西壇放佛教的經典,以壇香的火來火化,結果道教經典敵不過業力之火而燒毀,皇上令人搶救得一部《道德經》。佛教的經典在火燒時,因爲它的義理合乎真實道理,所以放出金黃色的光明,佛教的經典完全沒有受毀損。于是漢明帝對佛法更加有信心,普遍要求百官及士大夫學佛法。以上是本經傳至中國的因緣。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