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时候,他就深信「他就是大富长者的儿子」;第二人不知道自己就是大富长者的儿子,但是他认为「我不是你的儿子没有关系,我只要努力,总有一天还是可以继承这个阶位」:所以这二个人心情不同。所以诸位你看看,这二个戒体所带动的菩萨道会有所不同。你看表现在《瑜伽菩萨戒》的戒体,它是次第的、次第的成就;《梵网经》的戒体是圆融无碍的,它的戒相是圆融无碍的。这二个诸位可以简别简别。
问:十善法为凡圣同归、大小兼备的菩萨戒法之基,道俗受十善法不慎有所违犯,当如何忏悔?
答:其实这个忏悔,如果我们从化教的角度,那当然是拜《八十八佛》《大悲忏》。但是这个制教,诸位知道什么叫制教吗?制教是僧众才有的。其实菩萨戒的忏悔,你看蕅益大师的《梵网经菩萨戒》忏法,他是把制教的羯磨文拿来用的,因为化教根本就没有制教的忏法,是不是!现在大家学戒律很流行「义判」(呵──),就是这个意思,从义理上来判断也是可行,我们不一定要死在文字的相貌。从义判的角度,这个十善法也可以比照僧众的忏悔法,像对首法:大德一心念,我某甲犯什么罪,今向大德发露忏悔,忏悔则清净……。对方说:自责汝心生厌离。那就可以了。如果你也受了十善法,在制教的忏法,可以比照比丘、比丘尼制教的忏法来忏。就像菩萨戒一样,其实菩萨戒也是化教,但是它的忏法、它的羯磨文,古德是把比丘、比丘尼的制教羯磨文拿来用。但是你要灭业道罪,你还是要拜《八十八佛》,通忏过去、现在、未来的罪。所以忏悔法有制化二教的忏法。
问:权教的唯识学判众生有五种种性,其中的无性种性是断佛性、断善根,既然没有三乘的种子,连烦恼障、所知障亦没有办法断除,永远在五趣中沉沦生死。然而经论云:诸佛不断恶、阐提不断善,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深信一切含生同一真性,但由客尘烦恼所覆,暂时不能显了。诸说皆与众生无限的希望、普成佛道,何以唯识施设无性种性之说?
答:唯识学安立五种种性,很多圆教学者有所意见。但是诸位要想想看,唯识学它整个生命的出发点是从阿赖耶识安立的,它为了解释众生的差别,它必须安立这个种性。就是说有些人在成佛之道,他一定要先做国王,你说要他发菩提心,不可能,他一定毁谤大乘佛法。有些人在整个成佛之道当中,他一定要先做做国王,过过瘾,他才心甘情愿的趋向无上菩提。有些人内心当中有这种倾向,一定要先成就阿罗汉果再回小向大,说什么都不能改。佛陀出世以后,这个二乘种性,佛陀讲《法华经》,五千人退席,他不听。就是说佛陀为了解释众生习性的差别,所以安立了这五种种性,是就着他的功能的强弱。但是这个五种种性基本上也是因缘所生法,诸位要注意它也是因缘所生法,是多生多劫熏习而成的。当我们把因缘所生法拨开以后,其实五种种性的众生他的内心都是清净心,并不是有自性的,是可以改变的,因缘所生法的意思就是可以改变的。那佛陀为什么安立五种种性呢?就是要解释成佛之道,为什么有些人要先成就人天果报、有些人要先成就二乘果报、有些人会直趋无上菩提,有这个差别,就是他宿世的种性有所差别,是依止这样的因缘而安立的。不是说无性种性就不能成佛,只是说成佛的时间会比一般人的时间慢,因为他善根的栽培会比较困难而安立的。
问:中国大乘佛教的教义有三系,所谓的法性空慧、法相唯识、法界圆觉,而此三系当如何辅助持戒念佛、悟入经教及诸法实相?真常唯心的思想是隋唐至今,与中国有深厚的渊源,这个跟我们民族性有何关系呢?
答:从持戒念佛的角度,念佛法门是本尊相应法,所以念佛法门,如果你是修真常唯心会比较有帮助。就是诸位要知道本尊相应法,我们看经论上,你修净土宗的观法,你一开始是先观「我是业障凡夫,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然后我们归依佛陀;但是最后一定要入不二法门,本尊跟你不二,你最后一定要观「你就是本尊、本尊就是你」,这个非常重要,就是本尊的功德你有可能成就。所以蕅益大师再讲三力不可思议,他强调自性功德力、名号功德力、乃至佛的大悲愿力。大悲愿力跟名号功德力是外力,但是你一定要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是内心本具的,你是假借念佛的因缘而开显。这个观念诸位在研究净土的时候非常重要,你要相信你的心跟阿弥陀佛是不二,这一点很重要。
问:法师上课的时候强调众生善根的栽培,然而大乘佛法义理深远,佛子行持时,应该如何避免流于陈义过高、徒托空云、不切实际,而又能从根本戒至微细戒,重及精神内涵坚固持守,以圆融戒定慧三学?
答:这个观念诸位读《法华经》会知道,我们研究佛法基本上要掌握权法跟实法。从实法的角度,明白圆融的真理,就是你相信你有佛性、你绝对能够成佛,成就大乘种性;但是从次第法门,你也应该学人天乘的法、声闻乘的法来对治你如梦如幻的烦恼跟妄想。所以圆融不能障碍行布、行布不能障碍圆融。你虽然通达你自己这一念妄想的心是清净的、妄想是生灭变异无常的,但是为了对治你这种虚幻的妄想,你还是严格的去持戒、严格的修定修慧。智者大师说:什么叫妙法莲华经?他说:权法妙、实法也妙。对治法门很重要,但是你究竟法门也很重要。如果我们今天不成就大乘种性,你先成就阿罗汉再回小向大,那你以后就会耽误很多很多的时间。所以这个地方,这二个并没有冲突,你明白佛性以后,你还是可以严持净戒、修习定慧,都是可以的,来作一些对治。
好,我们先回答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八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