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中,都有一个道理、一个愿望,你会有这样的行为、会有这个结果,你心中有你的道理。你不相信因果,这也是你的道理。你有这个道理,你就有不同的愿望,你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不同的结果。所以,你要成就一个功德,你要先了解他心中的愿望跟道理。也就是说,你想成为阿罗汉,你要先了解阿罗汉心中是什么道理,他遇到人事因缘,他是用什么思考模式来面对?哦,他看到什么事就是无常、无我。你抓住他内心的思想,你有一天就会跟他一样。所以第一个「胜解」,蕅益大师讲一句话作譬喻:「善学圣人之道,贵得其神,不可泥其迹也。」你要学圣贤之道,你要得到他的神,就是他是用什么样的思考模式?他是用什么样的道理来观察这个人生?而不是学他的行为,他有什么动作,这个地方是没有意义的,这叫「得胜解」故。我们刚开始可能不能完全做到他的行为,但是第一个,你对于十地的遍行真如义、最胜真如义,乃至于业自在真如义等等,这个真如,他心中到底是用什么样的道理,来抉择人生、判定人生,这个地方你要先了解。因为这个道理你不了解,你永远不可能达到十地。所以达到十地第一个,你要先学习菩萨内心的道理,这是你要跨出的第一步,这叫资粮位。资粮位简单的内涵就是「胜解」,胜解力。
二、得正行,谓得诸地相应十种正法行故;
当我们心中具足了十地的道理,好,我们不要说十地,我们先锁定遍行真如,我们先锁定:我内心当中学习初地菩萨的道理。有这个道理,我告诉自己:内心保持普遍平等,不要打不必要的妄想,做自己该做的事就好。你有这种道理,你跟初地已经得到他的神;得到他的神是不够的,你要产生行动,这个地方要成就「十种」的「正法行」。这「十种正法行」,根据古德的批注,有十种的法门,依止道理而生起修行:第一个是书写,你要书写跟这个道理相关的经典。第二个供养,你要表达对这个法的供养,包括身的礼拜、口业的赞叹、心中的咒愿,身口意的供养,乃至包括香花灯烛的供养等等。第三个施他,你经常作法宝流通跟大家结缘。书写、供养、施他这都是属于信,产生信心;这以下是讲到解了。第四个听闻,你要听闻跟初地菩萨,乃至于十地菩萨相关的道理,你要不断地听闻,才能够产生深刻的理解。第五个读诵,你不断地去读诵相关的经论。第六个受持,读诵是文字现前叫读诵,受持就是明记不忘,把这个文字里面的几个重要的字句背下来,放在心中受持。第七个开演,为人演说。听闻、读诵、受持、开演是成就闻慧,闻所成慧。第八是讽诵,用这个音调来背诵。第九思惟,这个讽诵跟思惟是属于思慧。第十就是修习,这个正修了,修慧就是修止观。你要不断地把心寂静,去观察这个道理,用不断的观察来熏习你的内心,把心中的妄想慢慢地消灭,把心中的道理慢慢地加强,这个是加行位。就是把这个道理,经过你的书写、供养、施他、听闻、读诵、受持、开演、讽诵、思惟、修习,把这个道理的力量(它刚开始是一个因种)慢慢的扩大,把它扩大叫「正行」。
三、得通达,谓于初地达法界时,遍能通达一切地故。
这个「通达」位。当我们从资粮到加行、到「初地」的时候,成就了一真「法界」,平等法界、遍行真如现前的时候,其实你通达一个真如,你也「能」够「通达一切」的真如。古德说:真如理是相融通的,你了解一个真如,其它的真如就容易了解。因为它们虽然有差别相,但是也有共同相,就是平等。这个是通达位。
四、得成满,谓修诸地到究竟故。
当然我们也不能执理废事,刚开始第一个点的生起,当然是胜解;但是你要慢慢地成就功德,你还得靠事修,靠六波罗蜜乃至十波罗蜜的事修,福德、智慧资粮的加持,才能够慢慢慢慢把真如理,在心中慢慢地扩大圆满,叫「成满」。这个地方是讲修习成就十地的因缘。
菩萨的观照力应如何栽培?
我们看《大乘止观》,它整个大乘止观的修学也是这五个次第,所以这五个次第,是整个大乘佛法修学的一个次第。我们刚开始没有观照,心中是心随妄转,妄想很多,我们根本就没办法控制自己。我们现在想要控制自己、要掌握自己的生命,我们必须栽培一个观照力。怎么办呢?刚开始就是「集总修」,「集总修」就是以一个法,来总持一切法。这个「集总修」,在密宗来说,叫作本尊相应法,你设定一个本尊,然后礼拜、称念、心中归依,身口意跟本尊的功德相应,这个密宗叫作本尊功德相应法。在显教叫作一相三昧、或者叫一行三昧,你也是设定一个相貌,然后在这个相状不断地忆念、专注。总而言之,这个「集总修」的意思,就是修习止,止息妄想的意思。刚开始我们在一个散乱的阶段,修行最大的忌讳就是杂乱修,你持观世音菩萨、又持地藏王菩萨、又持〈大悲咒〉、又持〈往生咒〉,你一天持十几个法门,结果你心中还是散散乱乱的,只是跟佛菩萨结缘,这样子你一辈子不可能生起观照力,你只是摄持一些散乱的福德。所以刚开始,你为了要成就三昧,一定要「集总修」,要把精神、体力集中在一个「相」当中,专注、相续地去忆念一个法门。所以蕅益大师说:这个修止观,譬如掘井,要在一门深入。我们心中渴望有水、法水的滋润,就去掘井,但是你东边掘一个洞、西边掘一个洞,结果你一辈子挖不到水。那应该怎么办呢?要把精神、体力集中在一个洞当中,不断地去挖,这个水才会出现。所以刚开始,我们一定是要「集总修」,把所有的精神、体力安住在一个法界上。你持〈往生咒〉,你就整天持〈往生咒〉;持〈大悲咒〉,就三个月当中专持〈大悲咒〉:这样子容易成就三昧。这第一个原则,把心专注起来。
第二个「无相修」,前面的「集总修」是修止,这个是修观。「集总修」是把内心当中很多很多变化的相状,把它调整成一相,一个相状──〈往生咒〉的相状,或者佛号的相状。当然这个地方,既然是有相,就还是对立,有对立就是生灭法;所以这个地方,它是用我空、法空的智慧,把这个相给消灭掉,这个时候进入到真如三昧,那是能所双亡、诸相叵得,没有能所的对立、没有相的受用,这是「无相修」,内心当中是无所住的,那这是真实的观照力现前。这个时候,在一念心当中,烦恼障不可得、业障不可得、报障不可得。
第三个「无功用修」。前面的止观,我们刚开始是一个生疏的境界,我们应该不断地去串习、不断地加功用行,使令这个止观的力量,在心中能够任运地现前,所谓的由生转熟,叫作「无功用修」,熟练。
第四个「炽盛修」。古德解释什么叫作「炽盛修」呢?就是「无功用修」虽然是熟练的,但是在熟练当中,有拙劣跟殊胜的差别,有劣、胜之别。什么叫劣呢?我们只是在静中能够熟练;但是历缘对境的时候,我们心中的止观就破坏掉了,心随妄转,这个叫作劣。所以我们应该使自己,在静中的止观、在动中历缘对境的时候,那个止观的力量也能够现前,这个时候就是由熟而生巧,巧妙,动静一如,这个「炽盛修」就是能够动静一如,由熟练而转成巧妙。
第五个是「无喜足修」。我们本来是一种散乱颠倒的心识,完全被惑业苦所带动,我们生命本来是没有自主力,起烦恼的时候,烦恼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就跟烦恼走;跟烦恼走,就造作很多的罪业,招感很多的痛苦。现在修止观的时候,内心会有功德出现,但是你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得少为足,不要对路旁的小花产生迷惑,要继续地进步,后面有摩尼宝珠,不要得少为足,应该要「无喜足修」,要不断地增上,乃至功德圆满为止。这个地方是说明我们一个散乱、颠倒的凡夫,应该怎么来培养心中的观照力。这个意思就是说,理可顿悟,但是事须渐修。我们理论上了解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心中的烦恼障、业障、报障都是仗缘而生,既然是因缘所生,它的本性是空的。理论上是这样,但是这个烦恼障、业障、报障,它在我们内心当中运转太久、太熟练,它那个等流习气的力量太强,所以虽然它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势力,但是我们也要假借事修,假借这个「集总修、无相修、无功用修、炽盛修、无喜足修」,来慢慢地消灭它。所以这个地方,无著菩萨恐怕菩萨执理废事,所以安立了五种修,来栽培菩萨的观照力。
方便善巧愿力智 菩萨进步的四种动力
三、力波罗蜜多,谓由思择、修习二力,令前六种波罗蜜多无间现行故。
当然发了愿,你要去实践。发了愿以后,应该怎么办呢?应该产生二种力量:第一个「思择力」,第二个「修习力」。「思择力」就是一种观照,不过这个地方,观照不是观照空观,它是假观。观察你如果成就这个目标,有种种的功德;假设你没有达到这个目标,会有种种的过失:要把修行的功德跟没有修行的过失,心中要产生明确的「思」惟抉「择」,产生一个强大的意乐,由这个意乐来带动我们的修行,就是行动。我们趋向目标,断恶、修善的时候,才能够坚持到底、绝不放弃,使令这个「六波罗蜜多」朝着目标,产生身口意的「无间现行」。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这个「思择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讲过生命的改变,你要先达到思想的改变,心理建设。
如果你立定目标以后,直接就去行动,你缺乏思择,会有什么过失?我们从过去的经验观察自己:你心理上不认同这个东西,你说我要把这个烦恼消灭,我要把贪欲消灭、把瞋恚消灭;如果你没有作好心理建设,你用止观硬压,它一定反弹。你要跟自己沟通:我为什么要消灭这个烦恼?因为这个烦恼会带动很多很多的过失;我这个烦恼消灭,会创造自己很多很多的安乐。也就是说,你心理要产生百分之百的意乐,对这样的修学完全认同,你才能够去对治。佛陀经常把我们这一念心,比喻做牛:牛能够拉车,如果这一头牛,它不想往东,你硬拉它,它牛脾气一定会发作。所…
《般若净宗学苑·答疑解惑第004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