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净宗学苑·答疑解惑第004期▪P5

  ..续本文上一页以诸位要知道,当我们想要改变自己的时候,你要试着跟自己内心沟通: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不能够说,我不管心中的反弹、我不管你的烦恼怎么样,我就是要怎么样,那你迟早要反弹。所以这个「思择力」就是说,你要先作好心灵的准备。所以为什么所有的修行──意乐,增上意乐,你心中要先认同;有这样的意乐,你去修行,这个烦恼很快就消失掉。为什么你会有意乐呢?就是「思择力」,你很清楚地知道,这个过失消失以后的好处在哪里。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前面发了愿以后,然后产生思择,最后付出行动,这个都是增上的因缘。

  四、智波罗蜜多,谓由前六波罗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乐,成熟有情故。

  这个地方是一种智慧,「由前」面的「六波罗蜜多」,「成立」种种的「妙智」。这个地方,「妙智」是由闻思所成的后得智,你能够观察种种的过失,也了解种种的功德──什么是过失相、什么是功德相?这个多闻熏习,产生一种观照的判断。依止智慧,你自己能够「受用法乐」,通达一切佛法,有法喜之乐。其次,你能够观察众生的根机,来度化众生。这个「智波罗蜜多」,也是多闻熏习产生的智慧,对自己的增上也有帮助。总而言之,方便善巧、愿、力、智,这四种都是属于菩萨进步的四种动力。

  

  修行要经多长时间才能圆满?

  谓胜解行补特伽罗,经初无数大劫修行圆满。

  凡位菩萨的观照,第一个阶位是「胜解行」地。这个「胜解行」地,包括外凡的资粮位、也包括内凡的加行位,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什么叫「胜解」?「胜解」就是对某一个法门产生坚固的理解,不过这个地方它的理解是有特定的对象。菩萨的「胜解行」地,是针对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你要得到坚定的理解,才叫作「胜解行」地。也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以前的理解,是内心有一个自我意识、有一个自我的无明──我们以自我意识来拜佛,以自我意识来断恶、修善,也以自我意识来起烦恼,这样的菩萨,当然没有资格称为胜解行地,因为你对这个空观根本没有信解。这个「胜解行」地是怎么样呢?「仰信真如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胜解行地的菩萨,当然有很多如梦如幻的烦恼在干扰他、也有很多如梦如幻的业力在障碍他、很多如梦如幻的老病死在折磨他;但是,这个胜解行地的菩萨,他内心当中深深地相信一个真理,那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不管烦恼怎么刺激我,我总是知道:烦恼是一念心性所变现出来的,是一种如梦如幻的影像,如此而已。所以这个「胜解行」地就是说:他内心当中,对于真理已经得到坚定不可破坏的理解,这样的菩萨就进入了胜解行地。当然这种菩萨,他对成佛的信心也特别的坚固,他知道:既然「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所以所有的恶法是可以消灭的、所有的善法是可以成就,成就佛道是可能做到的。这样子的过程,要花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这样的观照力要修一大阿僧祇劫,不过这都是属于凡夫位,包括外凡、内凡。

  清净增上意乐行补特伽罗,及有相行、无相行补特伽罗,于前六地及第七地,经第二无数大劫修行圆满。

  第「二」阿僧祇「劫」有三种的阶位:第一个是「清净增上意乐行」,这个是讲初地的菩萨。初地菩萨内心当中,有「清净」的力量,来消灭分别的我执跟法执,叫清净力;一方面他有一种「增上」的「意乐」,他对于无量无边的功德,有好乐追求的意乐:这个是把初地菩萨的相貌讲出来。「有相行补特伽罗」,这个地方指的是前六地的菩萨,前六地的菩萨他心中还有微细的法执,对于生灭、垢净的法,有所执着、有所对立,所以他是「有相行」。「无相行补特伽罗」,这是第七地的菩萨,他入了「无相行」,他对生灭、垢净的法,不再执取了。也就是说,从初地到「七地」,要花一大阿僧祇劫,这当中有三个阶位:「清净意乐行、有相行、无相行补特伽罗」,要花掉「第二」阿僧祇「劫」。

  即此无功用行补特伽罗,从此已上至第十地,经第三无数大劫,修行圆满。

  到八地菩萨的「无功用行补特伽罗」,是第五个补特伽罗,也就是「无功用行」。「无功用行」,他的法执是慢慢地调伏了,对生灭、垢净、增减相全部消灭,任运地生起菩萨道。但是在任运当中,他还要成就第九地的智自在,他的智慧还没有自在,这个四无碍的辩才还没有自在;第十地的业自在,身口意还没有自在:所以为了要成就智慧的自在、还有业力的自在,要花一大阿僧祇劫,这都要不断地加深观照力,这要花一大阿僧祇劫。这个地方是讲观照力,从最初的胜解,到有相行、无相行、无功用行,到最后的智自在、业自在,总共三大阿僧祇劫。

  初学菩萨如何选择利他的因缘?

  菩萨与声闻的学处差别

  菩萨与声闻「学处」的「差别」,不共的地方有三个:第一个,「有声闻犯,菩萨不犯」。比如说,受持金银宝物,「声闻」是「犯」的;但是菩萨有利他的因缘,可以受持,这是「菩萨不犯」。第二个,「有」的是「菩萨犯,声闻不犯」,比如教化众生。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不折服众生戒」:你身为一个师长,你摄受在家、出家的弟子,这个弟子他出现了过失,你「护其忧恼」,害怕他产生烦恼,结果你不加以种种的教导、诃责使令他改过,就一味地姑息,这样「菩萨」是「犯」戒的;但是「声闻」戒「不犯」,因为声闻戒本来就没有摄众生戒:所以有的地方是「菩萨犯,声闻不犯」。第三个,菩萨的戒法是「具」足「身」业、「语」业、意业三种;「声闻」戒只有「身」业跟「语」业「二」种,他内心染污是不结罪:所以「菩萨心」染污也是「犯」戒,这是不共「声闻」的地方。声闻戒它偏重身业跟口业,所以他结罪的时候,诸位在判罪,你就知道,声闻戒结罪,是看你行为的本身来判罪:就是你身体的造作到什么程度、你这个话讲到什么程度,是别人理解、或者别人不理解等等,从身业、口业的造作到什么程度,就结到什么罪;他意业不当作轻重的判断。但是菩萨戒在判罪的时候,意业一定要列入考虑的。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贪欲──贪求名利,还有瞋恚──怀恨不舍,这本来都应该结罪;但是在开缘当中都说:如果菩萨已经生起了断除的意乐,而且产生一种精进的对治,暂时的现行,这个是不结罪的,就是他已经在进步当中了。这个地方就是说,你不断地在进步,你现在的烦恼比三个月前淡薄了,你已经在进步当中。菩萨戒制戒的目的,是要警策你的意念,「戒是警意之缘」也。一个人最害怕的,就是你内心有过失你不知道,你那个相续心不断地辗转增胜,这个是最可怕的。既然你已经产生对治了,那戒法就不再对治你,因为戒法的目的,也就是提醒你──要警策意念、要断相续心。所以菩萨戒是从你的意业,来判定罪业,这一点是有所不同的。

  以要言之:一切饶益有情无罪身、语、意业,菩萨一切皆应现行,皆应修学。

  菩萨有共声闻学、有不共声闻学,菩萨戒应该怎么跟小乘融通呢?这以下,无著菩萨讲出非常重要关键的话,他说:简单地说,只要是对众生有帮助,你能够让众生的善根增长,而且你自己不会引生过失的,这样身口意的造作,「菩萨」都「应」该主动地「现行」。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我们中国佛教,受了声闻戒、也受了菩萨戒,这二种戒的融通,是一个重要的、扼要的观念。初心的菩萨,你要利他,最好是这个利他的事业,你自己在这当中会得到进步的,最好是你在利他的时候,能够自利、利他,法皆具足的。你选择一个利他的因缘,在这当中,你的菩提心、善根都会增长的,那是最好──你能够增上,众生也增上。但是第二个,最低的标准,就是我们这句话:对众生有帮助,对我没什么帮助,但是也没什么伤害──这是底限。我只是浪费一点精神、体力,我这样菩萨的造作,对众生会帮助,对我没有什么帮助,但是不会增长我的烦恼,这个也是可以。但是初学菩萨,尽量这一方面少一点,这个是整个菩萨戒的底限。如果对众生有帮助,对你有伤害的,你绝对不能做,因为这一部分要共学的,根本戒是要共学的。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再把它读一次:「一切饶益有情无罪」的「身、语、意业,菩萨一切皆应现行,皆应修学」,这是底限。但是初学者,我建议大家,你刚开始行菩萨道,最好这个东西对众生有帮助,对你也有增上,这是最好。

  自誓难行

  你经常修真如三昧,你会成就十种不可思议的难行。我们先看第一个:

  一、自誓难行,誓受无上菩提愿故。

  这个地方是一个总标,这十种难行的第一个总标。你经常修习我空、法空的真如三昧,你在因地的时候,就能够产生一个广大的「誓愿」。什么样的「誓愿」呢?希望能够成就「无上菩提」的佛果,这个是不容易的。我们凡夫不经常修真如三昧,你的心一定是在因缘法里面活动,一个人内心不安住在真如的本体,而在因缘上活动,你会产生二种思考,只有二种思考:第一个,你会把所修的资粮,转成人天安乐的果报;第二个,你会把所修的福德、智慧资粮,转成二乘的偏空涅槃。这二个都是因缘法、都是极端的,一个是因缘的生起,一个是因缘的消失。菩萨之所以能够发起真实的菩提心,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能够「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当你经常把心带回家,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时候你跟十方诸佛是同一个鼻孔出气,因为诸佛所安住的理,跟你所安住的理是相同的。这个时候你会发觉:既然诸佛可以做到,你也可以做到。所以,如果你过去发菩提心,是看到佛菩萨有很多庄严的果报、有很多不可思议的神通,这样的菩提心是容易退转的,因为你是从因缘上发菩提心;这个地方的菩提心,是依止不生灭心的理体,而发动你的菩提心,这个地方是第一个「难行」。

  我们说明一下。我们凡夫以前在因缘的作用上,就不断以有所得心分别、躁动。我们过去对苦行的认知:哦,这个人日中一食、这个人树下一宿,这个是苦行。当然这个也是苦行,但是从大乘来说,这个不能说是苦行,因为这个地方苦行是要有增上的力量,就是你这种苦行,对无上菩提有增上力量才叫苦行。对无上菩提的苦行就是说,一般人你要他成佛,这个是不容易的,一个人要非常有远见,才有办法发出菩提心,但是你能够发起菩提心,这件事情是苦行,这是第一个。

  

答疑解惑第004期圆满

  

《般若净宗学苑·答疑解惑第004期》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