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净宗学苑·答疑解惑第003期▪P2

  ..续本文上一页叫作「虚妄分别」。依止「虚妄分别」心的作用「所」生的诸法,这当中所谓的诸法,主要是心「识」,因为唯识不同意心外有法的。所以说依止「阿赖耶识为种子」所生的种种「虚妄分别」,这整个心「识」的作用都叫作「依他起相」。

  这个依他起相,如果从具足的角度来说,它本来的定义是有杂染的依他起跟清净的依他起;但是本论的定义,主要是安立在凡夫的依他起,就是杂染的依他起,所以它的定义是虚妄分别所生的。当然诸佛菩萨的功德庄严、菩提心、六波罗蜜,这个也是依他起,但这个依他起叫清净的依他起;那这个地方的依他起是我们必须要转变的,就是还有一些努力空间的,所以叫虚妄分别的依他起。

  什么前五识和第六意识要厘清?

  唯识学派,早期弥勒菩萨、无著菩萨这个时期,思想是比较众多,不过这个地方无著菩萨提出了一识的说法,他并没有强烈的去否定;到了天亲菩萨以后,特别是护法论师以后,这个唯识学派就确定安立了六识,就是你前五识跟第六识要作厘清。为什么安立六识的理由呢?我们从因跟果来说明,比如你造业的时候,你要判定这个业是罪业、恶业、无记业,这个第六意识是关键点。我们以菩萨戒来说,你心跟境和合,第一念你看到染污相,这个不能判罪,心境和合的第一念自性分别,你看到染污相,不能说你有错,那是因果的显现;但是第二念「重缘思觉」,第六意识再产生分别,而你不加以对治,从第二念的时候开始判罪。所以你如果没有安立前五识、第六意识,你很难知道这个业到底是无记,或者是落入善恶业!因为瞥尔起念,前五识依止五根攀缘五尘的时候,这刚开始的二相,前面说的二相──见、相二分,它是果报的受用,直觉;但是第六意识开始分别的时候,才落入了善恶。所以你如果不厘清前五识跟第六意识的差别,你在判罪善恶就有问题,这第一点。第二个,从果报上来说,唯识的转依是「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中圆」,就是说你的第六意识在因地的时候,它开始转成清净,但前五识是不能转,它还是有漏。所以圣人的心,有时候前五识也会出现一种有漏的染污境,但是他的第六意识是清净的,因为五八要到果中,要成佛以后,前五识才能够完全清净。所以前五识跟第六意识在转依的过程当中,有明显的不同。所以你看天亲菩萨的《三十颂》,也是安立六识,他那个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这个「差别有六种」就是讲六识。玄奘大师讲得更明显,《八识规矩颂》先讲前五识,再讲第六意识。这个的确有它厘清的必要。就是正统的唯识学,从天亲菩萨以后,护法论师,乃至中国的玄奘大师,都是具足安立六识的。

  事六度 理六度 理事无碍六度

  「由」前面的「三种胜智随转妙智」,这个「胜智随转妙智」是加行位的菩萨,乃至于通达位的菩萨;「及前所说三种因缘」,这是资粮位的菩萨,总共有六种智慧。这六种智慧,简单的说就是「诸义、无义」。「诸义」就是当我们心一动的时候,「心生则种种法生」,我们随着内心的活动,随着自己心中的业力跟心中的作意,就生起种种的境相,乃至于让自己受用;圣人也能够使令「无义」,圣人入无分别智的时候,也能够让境相消失。从境界的出现跟境界的消失,知道唯识无境的「道理」是可以建立起来的。这个唯识无境,你要是修小乘的佛法,可能不是很重要,因为小乘佛法它偏重在我空,不强调法空,不一定要把外境空掉,反正因缘法存在,我不可得,我消失掉就可以了。但是因为菩萨的修学要修善,又要度众生,修善、度众生都必须要在人事中历练,你是没办法逃避的。不能逃避,你就必须了解它的真相。

  智者大师把凡夫的菩萨道,分成三类:第一个叫作事六度。就是你这个六度,都是在事相上执着,简单说就是心随境转。我们刚开始行菩萨道,就是仰仗一份大乘的信心,就是一个宗教情操、一个大悲心,但是没有智慧;所以我们在人事当中,我们这一念脆弱的菩提心,很容易被八风吹来吹去,使自己的菩提心很容易就退失掉,这个叫作事六度。第二个是理六度。理六度就是我们开始去自我反省,去观察外境,其实外境是如梦如幻的,它是由我们自己的心所变现的。这个理观就开始去观照,内心跟外境的执取慢慢的脱落,就是开始修无住的法,但这个时候它的事修会比较忽略,这个叫理六度,它偏重在内心的观想,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第三个是理事无碍六度。到了一定的阶段以后,他开始从观想当中出来,在人事中作种种的历练。在历练的时候,他的菩提心跟境缘接触的时候,多了一分的观照力,他内心看到境相的时候,能够知道这个影像是不真实的,是我们心所变现出来的,所以他能够无住;但是虽然无住,他还是可以生心,去做他该做的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事业;他还是在无住当中,作他最大的努力。所以说理事无碍六度,它整个理论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唯识无境的道理上;就是你要能够修习无住生心的观法,你一定要有唯识无境的理论作基础,否则你是观不起来的。这一段是说明破除遍计执而证入圆成实的方法。

  独头意识并五俱 第六名言生遍计

  第六意识怎么会产生遍计执呢?这当中有二个情况:第一个,它的妄想执着是根据独头意识,就是根据自己的「名言」、根据自己的思想所引生的。第六意识有独头意识:假设第六意识没有依止前五识的帮忙,它不能攀缘现在;但是他可以坐在那个地方,眼睛一闭,回想过去、预测未来。这种对于过去跟未来的境界,它能够用自己的思想活动,把它变现出来,这个就是它能够产生遍计执的第一个理由,它有独头意识。第二个,它也可以用五俱意识来攀缘现在的境界,就是「及用一切识」,这个「一切识」就是前五识。第六意识也可以跟眼睛、耳朵合作,攀缘现在的色尘、听现在的音声;依止现在五尘落谢的影像,再加以种种的妄想,产生遍计执。所以这个遍计执,它有独头意识的遍计执,也有五俱意识的遍计执,独头意识攀缘过去、未来,五俱意识攀缘现在。所以这个遍计执,就是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在心理学,习惯作一个测试,拿一个透明的杯子,装一半的咖啡,让你来看,说出你的感受怎么样?有些人是比较知足、比较乐观的,他过去熏习这样的思想,他看到那半杯的咖啡:「唉呀,太好了!还有半杯咖啡可以喝。」他非常欢喜。有些人是比较悲观的思想,他看到这半杯咖啡,是看到上面空的这一部分,他容易看到失掉的这一部分,得到的这一部分他很少看到,这是悲观主义者。就是说,如果你是乐观主义者,容易知足的人,你比较容易产生快乐,你快乐的时间会多一点;假设你是悲观主义者,你经常看到的都是生命的缺点、生命的遗憾处,你的所缘境都是在这个地方打转,你就容易产生痛苦,产生痛苦的因缘会多一点。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它的意思是说,虽然我们的快乐、痛苦,跟业力有关系,但是诸位要晓得:业力的受用只有一剎那,真正业力受果报只有直觉,就是前五识只是第一下的刺激;后面第六意识接手以后,那就看你怎么想。所以前五识的业力,除非你的业力真的太差了,你那个饥饿的感受,会一次一次的刺激;因为前五识的感受叫生受,如果说你真的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没有房子住,这是一个很严重的刺激;假设基本的生活所需没有缺乏的话,那这个遍计执、这个名言分别,在你生命当中,是很大的主导作用。有时候我们逆境现前,那是一个果报,我们不能改变;那个果报刺激以后,它就消失了;但是你心中的妄想挥之不去,在心中不断的缠绕,会跟着我们几十年,乃至跟到来生去:所以你不能忽略这个遍计执,就是那个内心的感受,内心的感受是最强烈的,而且它影响你的时间最持久。其实前五识的果报,由业力所变现的感受,只是一个直觉,一剎那就过去,一剎那一剎那的过去,因为前五识只能够攀缘现在;但是到第六意识,把前五识的影像收集起来以后,你让第六意识分别起来,那不得了!你的快乐、痛苦,第六意识这个名言的计度分别,它是主导的作用。所以不是说你善业强,你就快乐,这不一定!其实这个第六意识的名言,占很重要的因素。

  实际想象有差距 距离即是遍计执

  缘名为境取彼相 由见执着寻起语

  谓缘名为境;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由见执着;由寻起语;由见、闻等四种言说而起言说;于无义中增益为有。

  这个遍计执,当然一定是有一个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它第一个接触的是依他起,所以在「缘名为境」之前有一个相,一定有一个相,但是这个相,是不带名言的相,就是依他起的相。当我们跟这个相接触以后,第一个对这个相安立了很多的名言。比如说,你看到这个花,你对这个花要打妄想,你一定要先出现花的共相,因为当你没有生起花的共相,你只安住在这个花的自相,你的心就不能动。当你生起花的共相,这个时候,你的心就脱离了依他起,就回到你心中花的影像。因为花是共于一切的,这个讲堂有花,大殿也有花。所以,当你对一切法安立名言的时候,其实你对外境已经脱钩,你开始注意心中的名言。所以我们面对依他起,第一个是看到它的影像,第二个安立名言。当你心中安立名言的时候,你再也看不到依他起,你开始看到你心中的名言。所以我们看到依他起,只有一剎那的时间而已;第二个剎那,你心中安立名言以后,你开始注意你心中的妄想,你再也不注意外面是怎么回事了,你开始对所缘的依他起安立名言。

  第二个,在「依他起」当中产生「相貌」,你根据心中的名言,把「依他起」的法,变现出很多很多差别的「「相貌」。如果这个人是比较乐观知足的,他会变现出比较美好的相貌,他心中受用美好相貌的可能性会比较大;如果这个人比较不知足、比较悲观的,他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因为他名言是安立比较不…

《般若净宗学苑·答疑解惑第003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