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淨宗學苑·答疑解惑第003期▪P2

  ..續本文上一頁叫作「虛妄分別」。依止「虛妄分別」心的作用「所」生的諸法,這當中所謂的諸法,主要是心「識」,因爲唯識不同意心外有法的。所以說依止「阿賴耶識爲種子」所生的種種「虛妄分別」,這整個心「識」的作用都叫作「依他起相」。

  這個依他起相,如果從具足的角度來說,它本來的定義是有雜染的依他起跟清淨的依他起;但是本論的定義,主要是安立在凡夫的依他起,就是雜染的依他起,所以它的定義是虛妄分別所生的。當然諸佛菩薩的功德莊嚴、菩提心、六波羅蜜,這個也是依他起,但這個依他起叫清淨的依他起;那這個地方的依他起是我們必須要轉變的,就是還有一些努力空間的,所以叫虛妄分別的依他起。

  什麼前五識和第六意識要厘清?

  唯識學派,早期彌勒菩薩、無著菩薩這個時期,思想是比較衆多,不過這個地方無著菩薩提出了一識的說法,他並沒有強烈的去否定;到了天親菩薩以後,特別是護法論師以後,這個唯識學派就確定安立了六識,就是你前五識跟第六識要作厘清。爲什麼安立六識的理由呢?我們從因跟果來說明,比如你造業的時候,你要判定這個業是罪業、惡業、無記業,這個第六意識是關鍵點。我們以菩薩戒來說,你心跟境和合,第一念你看到染汙相,這個不能判罪,心境和合的第一念自性分別,你看到染汙相,不能說你有錯,那是因果的顯現;但是第二念「重緣思覺」,第六意識再産生分別,而你不加以對治,從第二念的時候開始判罪。所以你如果沒有安立前五識、第六意識,你很難知道這個業到底是無記,或者是落入善惡業!因爲瞥爾起念,前五識依止五根攀緣五塵的時候,這剛開始的二相,前面說的二相──見、相二分,它是果報的受用,直覺;但是第六意識開始分別的時候,才落入了善惡。所以你如果不厘清前五識跟第六意識的差別,你在判罪善惡就有問題,這第一點。第二個,從果報上來說,唯識的轉依是「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中圓」,就是說你的第六意識在因地的時候,它開始轉成清淨,但前五識是不能轉,它還是有漏。所以聖人的心,有時候前五識也會出現一種有漏的染汙境,但是他的第六意識是清淨的,因爲五八要到果中,要成佛以後,前五識才能夠完全清淨。所以前五識跟第六意識在轉依的過程當中,有明顯的不同。所以你看天親菩薩的《叁十頌》,也是安立六識,他那個第叁能變──「差別有六種,了境爲性相。」這個「差別有六種」就是講六識。玄奘大師講得更明顯,《八識規矩頌》先講前五識,再講第六意識。這個的確有它厘清的必要。就是正統的唯識學,從天親菩薩以後,護法論師,乃至中國的玄奘大師,都是具足安立六識的。

  事六度 理六度 理事無礙六度

  「由」前面的「叁種勝智隨轉妙智」,這個「勝智隨轉妙智」是加行位的菩薩,乃至于通達位的菩薩;「及前所說叁種因緣」,這是資糧位的菩薩,總共有六種智慧。這六種智慧,簡單的說就是「諸義、無義」。「諸義」就是當我們心一動的時候,「心生則種種法生」,我們隨著內心的活動,隨著自己心中的業力跟心中的作意,就生起種種的境相,乃至于讓自己受用;聖人也能夠使令「無義」,聖人入無分別智的時候,也能夠讓境相消失。從境界的出現跟境界的消失,知道唯識無境的「道理」是可以建立起來的。這個唯識無境,你要是修小乘的佛法,可能不是很重要,因爲小乘佛法它偏重在我空,不強調法空,不一定要把外境空掉,反正因緣法存在,我不可得,我消失掉就可以了。但是因爲菩薩的修學要修善,又要度衆生,修善、度衆生都必須要在人事中曆練,你是沒辦法逃避的。不能逃避,你就必須了解它的真相。

  智者大師把凡夫的菩薩道,分成叁類:第一個叫作事六度。就是你這個六度,都是在事相上執著,簡單說就是心隨境轉。我們剛開始行菩薩道,就是仰仗一份大乘的信心,就是一個宗教情操、一個大悲心,但是沒有智慧;所以我們在人事當中,我們這一念脆弱的菩提心,很容易被八風吹來吹去,使自己的菩提心很容易就退失掉,這個叫作事六度。第二個是理六度。理六度就是我們開始去自我反省,去觀察外境,其實外境是如夢如幻的,它是由我們自己的心所變現的。這個理觀就開始去觀照,內心跟外境的執取慢慢的脫落,就是開始修無住的法,但這個時候它的事修會比較忽略,這個叫理六度,它偏重在內心的觀想,當然這個過程是非常重要!第叁個是理事無礙六度。到了一定的階段以後,他開始從觀想當中出來,在人事中作種種的曆練。在曆練的時候,他的菩提心跟境緣接觸的時候,多了一分的觀照力,他內心看到境相的時候,能夠知道這個影像是不真實的,是我們心所變現出來的,所以他能夠無住;但是雖然無住,他還是可以生心,去做他該做的斷惡、修善、度衆生的事業;他還是在無住當中,作他最大的努力。所以說理事無礙六度,它整個理論的基礎,都是建立在唯識無境的道理上;就是你要能夠修習無住生心的觀法,你一定要有唯識無境的理論作基礎,否則你是觀不起來的。這一段是說明破除遍計執而證入圓成實的方法。

  獨頭意識並五俱 第六名言生遍計

  第六意識怎麼會産生遍計執呢?這當中有二個情況:第一個,它的妄想執著是根據獨頭意識,就是根據自己的「名言」、根據自己的思想所引生的。第六意識有獨頭意識:假設第六意識沒有依止前五識的幫忙,它不能攀緣現在;但是他可以坐在那個地方,眼睛一閉,回想過去、預測未來。這種對于過去跟未來的境界,它能夠用自己的思想活動,把它變現出來,這個就是它能夠産生遍計執的第一個理由,它有獨頭意識。第二個,它也可以用五俱意識來攀緣現在的境界,就是「及用一切識」,這個「一切識」就是前五識。第六意識也可以跟眼睛、耳朵合作,攀緣現在的色塵、聽現在的音聲;依止現在五塵落謝的影像,再加以種種的妄想,産生遍計執。所以這個遍計執,它有獨頭意識的遍計執,也有五俱意識的遍計執,獨頭意識攀緣過去、未來,五俱意識攀緣現在。所以這個遍計執,就是第六意識的名言分別。在心理學,習慣作一個測試,拿一個透明的杯子,裝一半的咖啡,讓你來看,說出你的感受怎麼樣?有些人是比較知足、比較樂觀的,他過去熏習這樣的思想,他看到那半杯的咖啡:「唉呀,太好了!還有半杯咖啡可以喝。」他非常歡喜。有些人是比較悲觀的思想,他看到這半杯咖啡,是看到上面空的這一部分,他容易看到失掉的這一部分,得到的這一部分他很少看到,這是悲觀主義者。就是說,如果你是樂觀主義者,容易知足的人,你比較容易産生快樂,你快樂的時間會多一點;假設你是悲觀主義者,你經常看到的都是生命的缺點、生命的遺憾處,你的所緣境都是在這個地方打轉,你就容易産生痛苦,産生痛苦的因緣會多一點。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它的意思是說,雖然我們的快樂、痛苦,跟業力有關系,但是諸位要曉得:業力的受用只有一剎那,真正業力受果報只有直覺,就是前五識只是第一下的刺激;後面第六意識接手以後,那就看你怎麼想。所以前五識的業力,除非你的業力真的太差了,你那個饑餓的感受,會一次一次的刺激;因爲前五識的感受叫生受,如果說你真的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沒有房子住,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刺激;假設基本的生活所需沒有缺乏的話,那這個遍計執、這個名言分別,在你生命當中,是很大的主導作用。有時候我們逆境現前,那是一個果報,我們不能改變;那個果報刺激以後,它就消失了;但是你心中的妄想揮之不去,在心中不斷的纏繞,會跟著我們幾十年,乃至跟到來生去:所以你不能忽略這個遍計執,就是那個內心的感受,內心的感受是最強烈的,而且它影響你的時間最持久。其實前五識的果報,由業力所變現的感受,只是一個直覺,一剎那就過去,一剎那一剎那的過去,因爲前五識只能夠攀緣現在;但是到第六意識,把前五識的影像收集起來以後,你讓第六意識分別起來,那不得了!你的快樂、痛苦,第六意識這個名言的計度分別,它是主導的作用。所以不是說你善業強,你就快樂,這不一定!其實這個第六意識的名言,占很重要的因素。

  實際想象有差距 距離即是遍計執

  緣名爲境取彼相 由見執著尋起語

  謂緣名爲境;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由見執著;由尋起語;由見、聞等四種言說而起言說;于無義中增益爲有。

  這個遍計執,當然一定是有一個第六意識的計度分別。它第一個接觸的是依他起,所以在「緣名爲境」之前有一個相,一定有一個相,但是這個相,是不帶名言的相,就是依他起的相。當我們跟這個相接觸以後,第一個對這個相安立了很多的名言。比如說,你看到這個花,你對這個花要打妄想,你一定要先出現花的共相,因爲當你沒有生起花的共相,你只安住在這個花的自相,你的心就不能動。當你生起花的共相,這個時候,你的心就脫離了依他起,就回到你心中花的影像。因爲花是共于一切的,這個講堂有花,大殿也有花。所以,當你對一切法安立名言的時候,其實你對外境已經脫鈎,你開始注意心中的名言。所以我們面對依他起,第一個是看到它的影像,第二個安立名言。當你心中安立名言的時候,你再也看不到依他起,你開始看到你心中的名言。所以我們看到依他起,只有一剎那的時間而已;第二個剎那,你心中安立名言以後,你開始注意你心中的妄想,你再也不注意外面是怎麼回事了,你開始對所緣的依他起安立名言。

  第二個,在「依他起」當中産生「相貌」,你根據心中的名言,把「依他起」的法,變現出很多很多差別的「「相貌」。如果這個人是比較樂觀知足的,他會變現出比較美好的相貌,他心中受用美好相貌的可能性會比較大;如果這個人比較不知足、比較悲觀的,他跟境界接觸的時候,因爲他名言是安立比較不…

《般若淨宗學苑·答疑解惑第003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