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好的名言,他就容易变现比较丑陋的、有缺陷的相貌,让自己受用。总之,因为名言的作用,他心中会产生很多很多美好的相貌、或者是丑陋的相貌出现,让自己受用,而这个相貌,已经跟外在的相貌,产生很大的差距。
第三个「由见执着」,这个相貌生起以后,我们开始产生强烈的执着,就是有这个「见」。这个「见」,就是由于长时间的颠倒推求,产生一种错误的智慧、一种判断力,你认为这件事情是这样子的。比如说,有些人他过去生可能对水有一些不好的经验,他看到水的时候,安立不好的名言,就出现丑陋的相貌,总是假设水要伤害你,而且你认为这个想法是对的,不能改变了,就是产生「见」。由这个「见」,就产生「语」,带动了「寻」思,这个寻思就开始造业,当然这个业应该也包括了身业,这个地方只是以语业来做代表。就是由这个「见」,去执着这个相貌,就会采取行动。这个地方是把遍计执,从你心中安立名言,然后变现影像、产生执着、最后推动你去造业,其实这个过程是结束了。后面的二段是补充说明,把它的前因跟后果,再作一个总结。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名言出现呢?「由见、闻等四种言说而起言说」。我们从过去跟今生的生命经验当中,我们有种种的「见」,我们亲自看到很多很多色尘的影像;或者「闻」,我们曾经听过什么音声;或者「觉」,这个觉包括了鼻、舌、身,我们的鼻、舌、身有种种的感受;见、闻、觉、知这个「知」,是指第六意识。也就是说,我们从过去跟今生的经验当中,产生很多的感觉,跟着感觉走。所以我们从生命的见、闻、觉、知当中,去安立了名言,这个名言是这样安立起来的。最后的结果,就从一切法是无常、无我的因缘法当中,产生一个真实的我相、法相的相貌出现。从我空、法空的真理当中,就变现一个我相、法相的真实相,让自己来受用,这个就是它的结果。
这个遍计执,我们如果回忆一下,你应该对遍计执也会有所了解。比如说,有时候我们肚子很饿,我们会观想一些美好的食物:这个东西吃起来多么的美味!但是你实际去吃的时候,你感觉没那么好吃;所以回忆有时候比真实更好。(哈──)就是说,其实我们心中想的跟实际的情况,的确是有距离,而这些距离就是遍计执。我们靠直觉安立名言,由这个名言,捏造很多的想象出来,所以我们对生命开始产生错误的判断,这个是一个造业的起因。
自性遍计执 差别遍计执
「遍计所执」就是一种心中的相似影像,这个影像有粗细的不同:第一个叫「自性遍计执」,就是去执着诸法的自相,诸法的自相是不带名言的,是一个俱生的执着。我们心中看到花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认为这个花它不是依他起的,它是自己生起的,第一个影像还没生起名言的时候,这叫作「自性遍计执」,这个是非常微细的;第二念生起以后,「差别遍计执」,就是执着诸法的共相,那是依止名言的分别,就产生这个花好坏等等共相名言的生起。比如说,我们今天看到一条蛇,刚开始看到蛇的时候,还不是很害怕,但是我们知道它是一条蛇,是一个有真实体性的蛇。那你认为这个蛇,它不是你心中的影像,是真实有的、离心别有的,这个叫作「自性遍计执」;然后你对着心中这个蛇的影像,安立名言:哦,它会咬人!它有毒液,咬到以后会死亡的。当我们开始用名言、思想,在这个蛇的影像当中产生计度分别,这个时候叫作「差别遍计执」,就是分别它的共相。因为这个蛇,是共于全世界的蛇,不是你看到这只蛇而已。当你看到第一只蛇的时候,是就着某一个时空的蛇叫自相;但是你开始去分别蛇的法,这个就是共相:所以这个遍计执,有自相跟共相的差别。
自性圆成实 清净圆成实
「圆成实」就是真如,我空、法空的真如。这个真如理,在唯识学分成二种:一个是「自性圆成实」,一个是「清净圆成实」。「自性圆成实」,在天台宗的名词叫作在缠真如,「在」是存在的在,「缠」是缠绕的缠,在缠真如。在缠真如就是说,这个我空、法空的真如,被妄想所缠绕,为遍计执的妄想所缠绕,叫作在缠真如。它虽然存在,但是没有真实的作用。「清净」的「圆成实」叫作出缠真如(出离的出),我们经过戒定慧的修学,把心中的这个相似影像消灭,还给诸法一个真实的本来面目,这个时候,叫作出缠真如,它已经出离了妄想缠绕,它有真实寂静安乐的受用。
比如说这个花,这个花是一个色法,我们接触花的时候,我们开始在花外表的名言上打转:这个花怎么样?漂不漂亮?多少钱……,等等。当你看到这个花的时候,你都是在自己心中的影像打转;但是它的真如是存在的,你不能说这个花的空性不存在,它空性的理还是存在,只是它不显现,因为被你的妄想所缠绕;虽然被妄想缠绕,但是它是存在,在缠的真如。等到你把心中的影像都消灭了,这个时候,你知道这个花是「即空、即假、即中」,它因缘法的本性是空的,它的依他起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这个时候叫出缠真如。在缠真如跟出缠真如,天台智者大师讲一个譬喻说:这个虚空,虚空叫作在缠真如,虚空虽然是我空、法空,它是无有少法可得,但是它对杂染法,没有对治力。说凡夫也有佛性,佛陀的心也有佛性,这二个有什么差别呢?凡夫的佛性叫在缠真如,就是他的佛性只有性德,没有修德,他的空性对黑暗,虚空对黑暗没有对治力,它遇到黑暗就变成黑了,所以它对杂染法没有对治力。佛陀的心,他是虚空当中多了一个太阳,他除了性德以外,还有修德,就是他除了佛性以外,还有修德,有无量无边的戒定慧的波罗蜜,所以他对杂染法有对治力。所以「自性圆成实」就像虚空一样,「清净圆成实」就像在虚空当中再多一个太阳,那你就知道这二个之间的关系了。这是讲到真如理,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亦有二种」:一个是存在,但是我们不能受用;一个是能够受用的。
有觉遍计 无觉遍计
「遍计」执「有四种」:前面二种「自性遍计」执跟「差别遍计」执说过了,一个是自相,一个是共相的遍计;在共相的「差别遍计」当中,我们又开出二种,就是思想上依止名言的遍计,又分成「有觉」的「遍计」跟「无觉」的「遍计」。:
什么叫作「有觉」呢?就是这种遍计,它能够具足「善」巧的「名言」,它能够用「名言」,作很深入而复杂的思惟,这个地方指的是人道的第六意识。人道的第六意识,它能够对诸法的善恶,作很深入的思惟、观察。那「无觉」遍计执呢?是「不善」巧「名言」,它的内心不具足这种善巧名言,指的是三恶道的地狱、饿鬼、畜生的遍计执。就是畜生道它的内心非常暗钝,所以畜生道造的业,是无记业,它不能论善恶。你说老虎去吃一个兔子,这个是不是罪业?这个不是罪业,这是无记业。在永明延寿大师的《宗镜论》上说:畜生道所造的业,全部是无记业,它今生几乎不能创造因地,只能够受果报,它只是一种直觉。畜生道的心暗钝的状态,就很类似梦中跟精神错乱的状态。你说他精神错乱造的业是什么业?也是无记业,只有别报,没有总报的。你说他做梦,梦中意识也是无记业。为什么?因为第六意识太过暗钝,昏昧暗钝。畜生道的心也是一样,你看它的眼神,就是昏昧暗钝。它今天会去吃什么?或者被谁吃?那是在酬偿它前生的业力。所以畜生道,基本上没有创造因地的功能。我们讲得比较广泛一点:在整个依他起的生命当中,有六道的轮回,只有人道的第六意识有作用。有什么作用?有创造因地的作用。其它五道的第六意识,只是感受快乐、痛苦,干不出什么事出来。你看天人,天人的生命太过快乐,使令他内心太过散乱。佛陀说法,释提桓因来听法,听过就忘掉了;畜生、饿鬼、地狱,它的内心极度的痛苦,我们知道痛苦太厉害,修习太多无益的苦行,你也不能专心;只有人道,能够对你的生命作出重大的贡献。就是说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创造极大的善业、或者创造极大的恶业,都是在人间完成;其它的五道,都是在酬偿以前做人的时候的一个果报而已。所以佛陀只有在人世间出世,因为人世间的第六意识,它能产生很深入的思惟,就是善巧名言。所以人道是值得珍惜的,因为我们要对生命产生重大的扭转,有二个因素:第一个善得人身,第二个听闻正法。为什么善得人身呢?因为这个人身的第六意识,是一个「有觉遍计」执,他的觉性特别高,当然这个觉性特别高,造业力也就特别强。这个地方是把计度分别,作四种的分类,把「差别遍计」执,分成「有觉」跟「无觉」。
无分别智跟所对治的十种散动
这「十」种「散动」,古德说它的出处是根据《大品般若经》。《大品般若经》当中,对治菩萨的法执,基本上就这十种,是不共于凡夫、外道的。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产生的法执有十种:「一」是「无相散动」,「二」是「有相散动」,这是一对的。「无相散动」是对空的执取,「有相散动」是对有的执取。菩萨刚开始修学佛法的时候,为了追求调伏烦恼,安住在空性;但是在空性待久了以后,对诸法空的体性产生爱乐执取,这个时候也是一种「散动」。《大乘起信论》上说:菩萨修习空观,不能耽着空性。因为你在空观当中太过于爱乐,会产生「忘失大悲、不乐众善」的过失,你的大悲心会慢慢失掉,对于诸佛甚深的功德庄严不生好乐,所以这个时候佛陀为说「空即是色」的不空法门,来启动菩萨的妙用,对治「无相散动」,对空相的过分执取。有时候菩萨会对有相的、对于种种善法的修学产生执取,当然善法是应该修学;但是你太过执着以后,有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得失心,障碍菩萨道:所以佛陀就为说「色即是空」的法门,使令这个菩萨从假入空,对治有相的执取。所以这个执取,有「空相」的执取跟「有相」的执取。
第「三、增益散动」,第「四、损减散动」。在有…
《般若净宗学苑·答疑解惑第003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