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三字经释论 三、唯识三字经释论▪P3

  ..续本文上一页,可有三种不同的量法。一者如眼看花,最初看见时,毫不分别此花何「名」,是何「种」类,但「现前」直「取」其相,「是」名「现量」。何以知现量不分别名言与种类呢?谓凡识量物,约有三种分别,如眼识等现前量度时,只有自性分别,而「无」随念「计度」二种分别,故不能分别名言与种类也。

  

39. 藉众相 观其义 由比度 量乃遂

  二者如远见烟,比知彼处有火;仰见月晕,比如将来有风;俯看础润,比知不久有雨。如此等等,是借观「众相」,考察「其义」,而以彼此「比」较而量「度」之者,则名比「量」。

  

40. 现比谬 量为非 此三量 能缘依

  三者凡「现」量或「比」量有错「谬」不正确时,都叫他作「非」「量」。如「此三量」是「依」识的「能缘」而有者也。

  

41. 复有量 曰圣言 佛亲证 更宜遵

  三量之外,「复有」佛亲自用现、比二「量」所证得的经律论等言教,则叫作「圣言」量。以「佛」的「亲证」境界,我等凡夫不能用比量得,亦不能用现量证,只有谨「遵」佛的圣言,最为稳当。

  

(七)三境(颂4249)

42. 识所缘 有三境 不仗质 名独影

  随「识」能缘见分的量不同,则由见分所变起之「所缘」相分,亦「有三」种不同之「境」。一者「不仗」托物的本「质」,但单独从见分变起影像而缘者,就叫作「独影」境。

  

43. 缘兔角 本来无 随意变 影自孤

  譬如有人「缘」想一有「角」的「兔」,则彼兔角「本来无」有,不过是某人「随」彼「意」识,「变」起「孤」独的假「影」像而已。

  

44. 缘无为 或有质 彼不生 仍非实

  独影境可分为二种:前例缘兔角者叫作无质独影;此例「缘」真如等「无为」法时,亦须托真如的言说为本质,则叫作「有质」独影。但真如等无为法,是「不生」不灭的,故虽云有质,亦「非实」有。

  

45. 带质境 亦分二 皆仗质 真与似

  二者叫作「带质境」,「亦分二」种:谓凡见分缘境时,「皆」挟带本「质」而起者,一个叫作「真」带质,又一个叫作「似」带质。

  

46. 真带质 心缘心 中间相 两头森

  云何叫作「真带质」呢?谓如以第七识「心」法「缘」第八识「心」法为本质,妄执为我时,则这两识「中间」所变起的「相」分我相,就是从第七能缘一头及第八所缘一「头」和合而「森」出的。

  

47. 似带质 心缘色 相从见 一头得

  云何叫作「似带质」境呢?谓如以意识的「心」法托现前花草等「色」法为本质而「缘」时,则这中间的花草等「相」分,只是从意识「见」分的「一头」而「得」变起。

  

48. 性境生 从实种 既实体 亦实用

  三者叫作「性境」。云何「生」起呢?性即是实,谓如眼识缘现前花木时,这花木是由「实」在「种」子而起现行者。「既」彼自有花木的「实体」,而吾人「亦」可得花木的「实用」。

  

  

49. 前五识 初剎那 缘性境 俱不差

  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最「初」一「剎那」所「缘」的境,既不由计度分别而得,故俱是「性境」,无有「差」错。但第二剎那,由意识代起随念计度等分别而缘者,就不是性境了。

  

(八)三自性(颂5052)

50. 缘生法 依他起 如幻现 无自体

  诸法都有三种自性:一者叫作「依他起」自性,谓一切有为「缘生」之「法」,都是依他众缘和合而起,譬「如幻」戏显「现」,「无」有「自」己的「体」性。

  

51. 执实有 成遍计 所执妄 性亦伪

  二者若不知依他缘生之法是幻,而周遍计度,「执」为「实有」自体者,是名「遍计」所执自性。如人看戏,执为实事,则彼「所执」既「妄」,而自「性」「亦」成虚「伪」也。

  

52. 从依他 去计执 名圆成 自性实

  三者即「从依他」起自性上除「去」遍「计」所「执」自性者,「名」为「圆成」实自性。如人看戏,知戏是假,则此「自性」乃圆满成就而真「实」也。

  ┌  执实─遍计

  三自性─依他起 ─ │

  └  离执─圆成

  

(九)三无性(颂5357)

53. 依三性 立三无 相无性 遍计虚

  「依」前说「三」种自「性」,复可「立」为「三」种「无」自性。云何建立呢?谓一者依「遍计」所执分别假相是无,则立为「相无」自性「性」。

  

54. 由依他 生无性 胜义无 圆成应

  二者「依他」缘生之法,自性是无,则立为「生无」自性「性」。

  三者依「圆成」实是无遍计所执之义,复立为「胜义无」自性性。

  

   ┌遍计执─相无性 ┐

  三自性-│依他起─生无性 │-三无性

  └圆成实─胜义无性┘

  

55. 此诸佛 密意说 因执有 空对治

  但这三种无自性性,是「诸佛」「密意」不了义「说」,不可执为诸法全空无性,所以者何?盖诸佛「因」世人妄「执」诸法为「有」,成了重病,乃为说诸法「空」无的药,以「对治」之。

  

56. 或不了 复空执 救恶取 说唯识

  世人「或不了」解佛的密意,因佛说三无性等,「复」「执」一切诸法皆「空」,如此叫作「恶取」空。经云:『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宜起空见如芥子许。』起空见取,最为恶劣,故佛特「说唯识」之法以「救」之。

  

57. 唯识学 广依他 非空有 极到家

  「唯识」之「学」,何以能救恶取空呢?谓彼学于三性「广」谈「依他」起自性,说一切法「非空」非「有」,不落边见,乃「极」为「到家」之说也。

  

(十)所依经论(颂5867)

58. 最胜法 说在先 大方广 佛华严

  此唯识「最胜」之「法」,佛成道后最「先」「说」者,即「大方广」「佛华严」经。

  

59. 解深密 入楞伽 并密严 四来华

  次有「解深密」经、大乘「入楞伽」经、大乘「密严」经,合上为「四」经,皆已翻译过中「华」来了。

  

60. 如来现 毗达磨 二未译 其奈何

  次有「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及大乘阿「毗达磨」经,合上四种,共为六种。无如缺此「二」经「未译」,「其奈」之「何」!

  

61. 彼论藏 有十支 归一本 瑜伽师

  「彼」所依而立宗之「论藏」,「有十支」论及「一本」论,即「瑜伽师」地论也。

  

62. 首百法 略名数 释体义 五蕴粗

  十支论者,是根据本论造的,如本论的支条。一是世亲所造的「百法」明门论,名「略」陈「名数」支;二是世亲所造的大乘「五蕴」论,名「粗」「释体义」支。

  

63. 显扬论 众义苞 广大义 摄论高

  三是无著造的「显扬」圣教「论」,名总「苞」「众义」支;四是无着造的「摄」大乘「论」,名「广」苞「大义」支。

  

64. 别名数 有杂集 辨中边 能离僻

  五是无着所造的阿毗达磨「杂集」论,名分「别名数」支;六是弥勒所说的「辨中边」论,名「离僻」处中支。

  

65. 二十论 破邪山 建法幢 三十闲

  七是世亲所造的「二十」唯识「论」,名摧「破邪山」支;八是世亲所造的「三十」唯识颂,后有护法等十大论师作释论,名高「建法幢」支。

  

66. 庄严论 严体义 散归观 瑜伽别

  九是弥勒所说的大乘「庄严」经「论」,名庄「严体义」支;十是弥勒所造的分「别」「瑜伽」论,名摄「散归观」支。但此一论未译来华。

  

67. 经共六 论十一 宗所依 显真实

  如上所说「六」「经」及「十一」「论」,是本「宗」所「依」据以「显真实」了义者。

  

(十一)西竺创宗(颂6871)

68. 昔无着 摄神通 请弥勒 兜率宫

  此宗从何建立呢?谓「昔」者佛灭后九百年时,有「无着」菩萨者,慨大乘正法之衰微,乃「摄神通」上升「兜率」天「宫」,求「请弥勒」菩萨。

  

69. 降中印 说五论 无着阐 世亲应

  弥勒乃位居十地的一生补处菩萨,应无着之请,「降」于「中印」度阿输遮国,于瑜遮那讲堂「说五」部大「论」。所谓一瑜伽师地论,二辨中边论,三庄严经论,四分别瑜伽论,五金刚般若论是也。弥勒说论之后,「无着」即依瑜伽师地造显扬圣教论及杂集论等以「阐」扬之,次有无着之弟「世亲」,复造庄严摄论的释论,及百法五蕴二十论三十颂等以「应」之。

  

70. 小入大 论千部 难兄弟 耀千古

  世亲初从「小」乘一切有部出家,已造小乘论五百部;后因乃兄无著感化而「入大」乘,复造大乘论五百部,时号「千部」「论」师。诚如俗语所云「难兄」难「弟」,足以震「耀千古」矣。

  

71. 护法师 释唯识 戒贤嗣 更尊特

  「唯识」宗义之能完全建立者,就是世亲所造的唯识三十颂。只因世亲造颂,未及作论,即入灭度。故同时及后世造「释」论者共有十家,而以「护法」论「师」所造的最为精审。「嗣」护法的弟子有「戒贤」论师,居印度那烂陀寺,昌扬此宗,渐「更尊特」。

  

(十二)震旦传承(颂7281)

72. 第六传 至玄奘 输震旦 义无上

  此宗在印度建立,从弥勒数到戒贤,已有五代。及唐代「玄奘」法师至印度,依戒贤为师,承受此学,则为「第六传」。再转「输」入「震旦」,即中国也,糅十大论师的要义合为一部而译之,名为成唯识论。谓成就唯识之「义」,更「无」有加乎其「上」者。

  

73. 大弟子 有窥基 百部疏 阐无遗

  玄装法师之上首「大弟子」,「有」名「窥基」者,智慧宏广,造唯识述记等,著述最多,时称「百部」论师。「阐」发唯识之义,可云「无」有「遗」漏了。

  

74. 继惠沼 及智周 了义灯 演秘求

  次后有淄州「惠沼」,造唯识「了义灯」十四卷;濮扬「智周」,造唯识「演秘」十四卷。皆继窥基盛宏此宗,后世可依以「求」之。

  

75. 后如理 义演集 撰义蕴 有道邑

  「后」有「如理」「集」「义演」二十六卷;「道邑」「撰义蕴」五卷。

  

76. 皆唐疏 一贯承 相宗备 古未曾

  此上诸家,「皆」是「唐」人注「疏」,各有「一贯」的师「承」。「相宗」于此,灿然大「备」,「古未曾」有也。又唯识宗在建立诸法的名相,故亦名法相宗,或单称相宗。

  

77. 唐以后 禅为尚 谈直指 轻法相

  唐时佛教,各宗并兴;自「唐以后」,世渐专「尚」「禅」宗,夸言「直指」心性、即心成佛。世人遂谓学佛当离文字,乃「轻」视「法相」,不肯求学。

  

78. 台四教 判通别 贤首五 大始列

  又因天「台」宗判一代时「教」为藏「通别」圆之「四」级,说唯识宗只算是第二通教,兼第三别教;「贤首」宗又判教为小始终顿圆之「五」级,说唯识当列入第二级之「大」乘「始」教。

  

79. 既非圆 又难习 惑彼言 共舍弃

  台贤等宗,「既」说此宗不是「圆」教;「又」苦教义高深,「难」以学「习」。故凡为「彼」等「言」说所「惑」者,「共舍弃」而不肯学。

  

80. 研无人 典籍堕 宋元来 成绝学

  有前数因,致令「研」究者「无人」,则关于此宗「典籍」,亦多失「堕」。故自「元」明以「来」,而唯识「成」为「绝学」了。

  

81. 逊清末 法运昌 得遗籍 自扶桑

  清帝逊位于民国,故称「逊清」。清之「末」年,有石埭杨仁山居士者,因偶读大乘起信论发心,乃于金陵倡刻佛经,「法运」渐「昌」,并从日本南条文雄氏取回唯识述记等「遗籍」多种。「扶桑」即日本别名也。

  

(十三)结劝修学(颂8285)

82. 海禁开 万国通 科哲学 西渐东

  中国自「海禁」大「开」以来,已与世界各「国」交「通」,而西洋所谓「科」学及「哲学」等,亦「渐」渐自「西」方传入「东」方。

  

83. 勤分析 至极微 独斯学 当此机

  科学哲学之长处,在「勤」研道理,「分析」「至」于「极微」细。今此唯识之「学」。亦「独」善分析,则正「当」「此」时之「机」矣。

  

84. 聪慧者 境研究 观行深 果成就

  凡学唯识之次第,有境行果三。前所宣说,多属于唯识境。即劝世间「聪」明智「慧」之人,当先「研究」此唯识「境」;境若明了,乃可依之起行;「观行」若「深」,亦可「成就」佛「果」。

  

85. 行既广 果无边 此暂止 待余宣

  唯识「行」法,如四寻思五重唯识观,乃至六度万行等,繁「广」难穷。行既如是,则所证之「果」,亦如大海,广「无边」际,皆非初学者所能企及。「此」本既为初心说法,故「暂止」不谈,「待」其「余」著述,再为「宣」说。

  

  

  

《唯识三字经释论 三、唯识三字经释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