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叁字經釋論 叁、唯識叁字經釋論▪P3

  ..續本文上一頁,可有叁種不同的量法。一者如眼看花,最初看見時,毫不分別此花何「名」,是何「種」類,但「現前」直「取」其相,「是」名「現量」。何以知現量不分別名言與種類呢?謂凡識量物,約有叁種分別,如眼識等現前量度時,只有自性分別,而「無」隨念「計度」二種分別,故不能分別名言與種類也。

  

39. 藉衆相 觀其義 由比度 量乃遂

  二者如遠見煙,比知彼處有火;仰見月暈,比如將來有風;俯看礎潤,比知不久有雨。如此等等,是借觀「衆相」,考察「其義」,而以彼此「比」較而量「度」之者,則名比「量」。

  

40. 現比謬 量爲非 此叁量 能緣依

  叁者凡「現」量或「比」量有錯「謬」不正確時,都叫他作「非」「量」。如「此叁量」是「依」識的「能緣」而有者也。

  

41. 複有量 曰聖言 佛親證 更宜遵

  叁量之外,「複有」佛親自用現、比二「量」所證得的經律論等言教,則叫作「聖言」量。以「佛」的「親證」境界,我等凡夫不能用比量得,亦不能用現量證,只有謹「遵」佛的聖言,最爲穩當。

  

(七)叁境(頌4249)

42. 識所緣 有叁境 不仗質 名獨影

  隨「識」能緣見分的量不同,則由見分所變起之「所緣」相分,亦「有叁」種不同之「境」。一者「不仗」托物的本「質」,但單獨從見分變起影像而緣者,就叫作「獨影」境。

  

43. 緣兔角 本來無 隨意變 影自孤

  譬如有人「緣」想一有「角」的「兔」,則彼兔角「本來無」有,不過是某人「隨」彼「意」識,「變」起「孤」獨的假「影」像而已。

  

44. 緣無爲 或有質 彼不生 仍非實

  獨影境可分爲二種:前例緣兔角者叫作無質獨影;此例「緣」真如等「無爲」法時,亦須托真如的言說爲本質,則叫作「有質」獨影。但真如等無爲法,是「不生」不滅的,故雖雲有質,亦「非實」有。

  

45. 帶質境 亦分二 皆仗質 真與似

  二者叫作「帶質境」,「亦分二」種:謂凡見分緣境時,「皆」挾帶本「質」而起者,一個叫作「真」帶質,又一個叫作「似」帶質。

  

46. 真帶質 心緣心 中間相 兩頭森

  雲何叫作「真帶質」呢?謂如以第七識「心」法「緣」第八識「心」法爲本質,妄執爲我時,則這兩識「中間」所變起的「相」分我相,就是從第七能緣一頭及第八所緣一「頭」和合而「森」出的。

  

47. 似帶質 心緣色 相從見 一頭得

  雲何叫作「似帶質」境呢?謂如以意識的「心」法托現前花草等「色」法爲本質而「緣」時,則這中間的花草等「相」分,只是從意識「見」分的「一頭」而「得」變起。

  

48. 性境生 從實種 既實體 亦實用

  叁者叫作「性境」。雲何「生」起呢?性即是實,謂如眼識緣現前花木時,這花木是由「實」在「種」子而起現行者。「既」彼自有花木的「實體」,而吾人「亦」可得花木的「實用」。

  

  

49. 前五識 初剎那 緣性境 俱不差

  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識」,最「初」一「剎那」所「緣」的境,既不由計度分別而得,故俱是「性境」,無有「差」錯。但第二剎那,由意識代起隨念計度等分別而緣者,就不是性境了。

  

(八)叁自性(頌5052)

50. 緣生法 依他起 如幻現 無自體

  諸法都有叁種自性:一者叫作「依他起」自性,謂一切有爲「緣生」之「法」,都是依他衆緣和合而起,譬「如幻」戲顯「現」,「無」有「自」己的「體」性。

  

51. 執實有 成遍計 所執妄 性亦僞

  二者若不知依他緣生之法是幻,而周遍計度,「執」爲「實有」自體者,是名「遍計」所執自性。如人看戲,執爲實事,則彼「所執」既「妄」,而自「性」「亦」成虛「僞」也。

  

52. 從依他 去計執 名圓成 自性實

  叁者即「從依他」起自性上除「去」遍「計」所「執」自性者,「名」爲「圓成」實自性。如人看戲,知戲是假,則此「自性」乃圓滿成就而真「實」也。

  ┌  執實─遍計

  叁自性─依他起 ─ │

  └  離執─圓成

  

(九)叁無性(頌5357)

53. 依叁性 立叁無 相無性 遍計虛

  「依」前說「叁」種自「性」,複可「立」爲「叁」種「無」自性。雲何建立呢?謂一者依「遍計」所執分別假相是無,則立爲「相無」自性「性」。

  

54. 由依他 生無性 勝義無 圓成應

  二者「依他」緣生之法,自性是無,則立爲「生無」自性「性」。

  叁者依「圓成」實是無遍計所執之義,複立爲「勝義無」自性性。

  

   ┌遍計執─相無性 ┐

  叁自性-│依他起─生無性 │-叁無性

  └圓成實─勝義無性┘

  

55. 此諸佛 密意說 因執有 空對治

  但這叁種無自性性,是「諸佛」「密意」不了義「說」,不可執爲諸法全空無性,所以者何?蓋諸佛「因」世人妄「執」諸法爲「有」,成了重病,乃爲說諸法「空」無的藥,以「對治」之。

  

56. 或不了 複空執 救惡取 說唯識

  世人「或不了」解佛的密意,因佛說叁無性等,「複」「執」一切諸法皆「空」,如此叫作「惡取」空。經雲:『甯起我見如須彌山,不宜起空見如芥子許。』起空見取,最爲惡劣,故佛特「說唯識」之法以「救」之。

  

57. 唯識學 廣依他 非空有 極到家

  「唯識」之「學」,何以能救惡取空呢?謂彼學于叁性「廣」談「依他」起自性,說一切法「非空」非「有」,不落邊見,乃「極」爲「到家」之說也。

  

(十)所依經論(頌5867)

58. 最勝法 說在先 大方廣 佛華嚴

  此唯識「最勝」之「法」,佛成道後最「先」「說」者,即「大方廣」「佛華嚴」經。

  

59. 解深密 入楞伽 並密嚴 四來華

  次有「解深密」經、大乘「入楞伽」經、大乘「密嚴」經,合上爲「四」經,皆已翻譯過中「華」來了。

  

60. 如來現 毗達磨 二未譯 其奈何

  次有「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及大乘阿「毗達磨」經,合上四種,共爲六種。無如缺此「二」經「未譯」,「其奈」之「何」!

  

61. 彼論藏 有十支 歸一本 瑜伽師

  「彼」所依而立宗之「論藏」,「有十支」論及「一本」論,即「瑜伽師」地論也。

  

62. 首百法 略名數 釋體義 五蘊粗

  十支論者,是根據本論造的,如本論的支條。一是世親所造的「百法」明門論,名「略」陳「名數」支;二是世親所造的大乘「五蘊」論,名「粗」「釋體義」支。

  

63. 顯揚論 衆義苞 廣大義 攝論高

  叁是無著造的「顯揚」聖教「論」,名總「苞」「衆義」支;四是無著造的「攝」大乘「論」,名「廣」苞「大義」支。

  

64. 別名數 有雜集 辨中邊 能離僻

  五是無著所造的阿毗達磨「雜集」論,名分「別名數」支;六是彌勒所說的「辨中邊」論,名「離僻」處中支。

  

65. 二十論 破邪山 建法幢 叁十閑

  七是世親所造的「二十」唯識「論」,名摧「破邪山」支;八是世親所造的「叁十」唯識頌,後有護法等十大論師作釋論,名高「建法幢」支。

  

66. 莊嚴論 嚴體義 散歸觀 瑜伽別

  九是彌勒所說的大乘「莊嚴」經「論」,名莊「嚴體義」支;十是彌勒所造的分「別」「瑜伽」論,名攝「散歸觀」支。但此一論未譯來華。

  

67. 經共六 論十一 宗所依 顯真實

  如上所說「六」「經」及「十一」「論」,是本「宗」所「依」據以「顯真實」了義者。

  

(十一)西竺創宗(頌6871)

68. 昔無著 攝神通 請彌勒 兜率宮

  此宗從何建立呢?謂「昔」者佛滅後九百年時,有「無著」菩薩者,慨大乘正法之衰微,乃「攝神通」上升「兜率」天「宮」,求「請彌勒」菩薩。

  

69. 降中印 說五論 無著闡 世親應

  彌勒乃位居十地的一生補處菩薩,應無著之請,「降」于「中印」度阿輸遮國,于瑜遮那講堂「說五」部大「論」。所謂一瑜伽師地論,二辨中邊論,叁莊嚴經論,四分別瑜伽論,五金剛般若論是也。彌勒說論之後,「無著」即依瑜伽師地造顯揚聖教論及雜集論等以「闡」揚之,次有無著之弟「世親」,複造莊嚴攝論的釋論,及百法五蘊二十論叁十頌等以「應」之。

  

70. 小入大 論千部 難兄弟 耀千古

  世親初從「小」乘一切有部出家,已造小乘論五百部;後因乃兄無著感化而「入大」乘,複造大乘論五百部,時號「千部」「論」師。誠如俗語所雲「難兄」難「弟」,足以震「耀千古」矣。

  

71. 護法師 釋唯識 戒賢嗣 更尊特

  「唯識」宗義之能完全建立者,就是世親所造的唯識叁十頌。只因世親造頌,未及作論,即入滅度。故同時及後世造「釋」論者共有十家,而以「護法」論「師」所造的最爲精審。「嗣」護法的弟子有「戒賢」論師,居印度那爛陀寺,昌揚此宗,漸「更尊特」。

  

(十二)震旦傳承(頌7281)

72. 第六傳 至玄奘 輸震旦 義無上

  此宗在印度建立,從彌勒數到戒賢,已有五代。及唐代「玄奘」法師至印度,依戒賢爲師,承受此學,則爲「第六傳」。再轉「輸」入「震旦」,即中國也,糅十大論師的要義合爲一部而譯之,名爲成唯識論。謂成就唯識之「義」,更「無」有加乎其「上」者。

  

73. 大弟子 有窺基 百部疏 闡無遺

  玄裝法師之上首「大弟子」,「有」名「窺基」者,智慧宏廣,造唯識述記等,著述最多,時稱「百部」論師。「闡」發唯識之義,可雲「無」有「遺」漏了。

  

74. 繼惠沼 及智周 了義燈 演秘求

  次後有淄州「惠沼」,造唯識「了義燈」十四卷;濮揚「智周」,造唯識「演秘」十四卷。皆繼窺基盛宏此宗,後世可依以「求」之。

  

75. 後如理 義演集 撰義蘊 有道邑

  「後」有「如理」「集」「義演」二十六卷;「道邑」「撰義蘊」五卷。

  

76. 皆唐疏 一貫承 相宗備 古未曾

  此上諸家,「皆」是「唐」人注「疏」,各有「一貫」的師「承」。「相宗」于此,燦然大「備」,「古未曾」有也。又唯識宗在建立諸法的名相,故亦名法相宗,或單稱相宗。

  

77. 唐以後 禅爲尚 談直指 輕法相

  唐時佛教,各宗並興;自「唐以後」,世漸專「尚」「禅」宗,誇言「直指」心性、即心成佛。世人遂謂學佛當離文字,乃「輕」視「法相」,不肯求學。

  

78. 臺四教 判通別 賢首五 大始列

  又因天「臺」宗判一代時「教」爲藏「通別」圓之「四」級,說唯識宗只算是第二通教,兼第叁別教;「賢首」宗又判教爲小始終頓圓之「五」級,說唯識當列入第二級之「大」乘「始」教。

  

79. 既非圓 又難習 惑彼言 共舍棄

  臺賢等宗,「既」說此宗不是「圓」教;「又」苦教義高深,「難」以學「習」。故凡爲「彼」等「言」說所「惑」者,「共舍棄」而不肯學。

  

80. 研無人 典籍墮 宋元來 成絕學

  有前數因,致令「研」究者「無人」,則關于此宗「典籍」,亦多失「墮」。故自「元」明以「來」,而唯識「成」爲「絕學」了。

  

81. 遜清末 法運昌 得遺籍 自扶桑

  清帝遜位于民國,故稱「遜清」。清之「末」年,有石埭楊仁山居士者,因偶讀大乘起信論發心,乃于金陵倡刻佛經,「法運」漸「昌」,並從日本南條文雄氏取回唯識述記等「遺籍」多種。「扶桑」即日本別名也。

  

(十叁)結勸修學(頌8285)

82. 海禁開 萬國通 科哲學 西漸東

  中國自「海禁」大「開」以來,已與世界各「國」交「通」,而西洋所謂「科」學及「哲學」等,亦「漸」漸自「西」方傳入「東」方。

  

83. 勤分析 至極微 獨斯學 當此機

  科學哲學之長處,在「勤」研道理,「分析」「至」于「極微」細。今此唯識之「學」。亦「獨」善分析,則正「當」「此」時之「機」矣。

  

84. 聰慧者 境研究 觀行深 果成就

  凡學唯識之次第,有境行果叁。前所宣說,多屬于唯識境。即勸世間「聰」明智「慧」之人,當先「研究」此唯識「境」;境若明了,乃可依之起行;「觀行」若「深」,亦可「成就」佛「果」。

  

85. 行既廣 果無邊 此暫止 待余宣

  唯識「行」法,如四尋思五重唯識觀,乃至六度萬行等,繁「廣」難窮。行既如是,則所證之「果」,亦如大海,廣「無邊」際,皆非初學者所能企及。「此」本既爲初心說法,故「暫止」不談,「待」其「余」著述,再爲「宣」說。

  

  

  

《唯識叁字經釋論 叁、唯識叁字經釋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