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遗教经讲解》贪睡令一生空过▪P2

  ..续本文上一页

  “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无常,是指一切事物都在“迁流变化”之中,没有一样事物能随着时间流逝而保持“原状”不变。佛经对于无常的解述,非常周详。其中,关于无常的表现形式,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这就是(1)从物理上讲,则是“成、住、坏、空”;(2)从心理上讲,则是“生、住、异、灭”;(3)从生理上讲,则是“生、老、病、死”。

  刚才下雪,这雪花落地又化为水,这水为雪,雪为水,就是“无常”。乡下城镇刚刚有冰棒时,有个乡下人,到镇上集市卖出木柴,买两条冰棒想带回家给小孩吃,没地方放,就顺便插在头上的竹笠上。到家门口,儿子过来,“爸爸!爸爸!”爸爸开心,拿下竹笠,看竹笠上全是水,纳闷地说,“这东西还会走?走就走,还尿拉在我竹笠上。”冰棒遇热熔化,这无常是可以看到的。

  现在,这张木桌,我们肉眼看起来,觉得它还是昨天那个“样”,其实,这张木桌的物质原子已在“腐坏”变化之中。又比如,我们这个身体,现在肉眼看起来,觉得它还是“这个样”,其实,身体细胞正在新陈代谢当中。它们好比,我们看时钟,觉得时针不动,其实,时针在动,只是动得非常之慢,以至我们的肉眼觉察不到。许多事物“迁流变化”的速度比“刹那”还短,我们的肉眼也是无法觉察。根据《仁王经》说:“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灭。”“一念”就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里有九十个刹那。一刹那有九百个生灭,一个刹那的时间是非常非常的短。

   《无常经》中说:

   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

   强力病所侵,无能免斯者;

   假使妙高山,劫尽皆坏散,

   大海深无底,亦复皆枯竭;

   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

   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山变为海,海成为地,生者必灭,盛者必衰,日月星辰亦复如是。一切事物“迁流变化”、“刹那生灭”。

  佛经中,比喻无常之不实、短暂时,通常用“如梦”、“如幻”、“如影”、“如露”、“如电”等;如果,比喻无常之恐怖时,则说“无常狼”、“无常虎”、“无常刀”等。这里,则用火来比喻“无常”之可畏。

  “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当念”,有人自作聪明,写念佛的“念”字时,将“念”字加个“口”写成“唸”。其实,念佛根本在“今心”的念,当下之念,而不是在口头上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了,世间正在起火灾了,我们现在就要想起,我们现在就应当知道,这就是“当念”,当下念及。不要等到世间烧毁了,我们才念到。到世间烧毁了,才想念到“无常之火,烧诸世间”就晚了,就全都完了。

  “世间”,在佛教中一般解释是,“世”是迁流变化,指时间而言;间是间隔,或者说界限,指空间而言。世间,就是包括时间和空间,也就是世界,用现代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佛学上说,世间有器世间和有情世间两种,就是这个道理。器世间,器是器具,能盛放东西,它指地球等自然界。有情世间,指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当然也是无常。大家都有见闻,一会儿这里闹水灾,一会儿那里出干旱,一会儿那里又地震山崩等等。地球从“成”到“住”,逐渐变“坏”,然后成“空”,这便是无常。

  生命界,当然也是无常。据说,人一般只能活一百年左右,大象可以活九十年,牛马能活十五年上下,老鼠能活三、四年,苍蝇蚊子能活五天到七天,蜉蝣朝生暮死等等。众生的寿命,无论是九十年、十五年、朝生暮死,但都说明了生命无常。我们这个生命无常,特别是生活在现在科技高速发达的世间,我们的生命更是无常,我们的生命随时随地都有死亡的危险。上午8点46分前,人们还有说有笑好端端的,客机撞上纽约“世界贸易中心”,这里的上千条人命就结束了。这印证了佛在《涅槃经》中所说的“人命不停,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这也验证了印光法师的“死”字哲理,和海伦·凯勒的“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的话语。生命如此脆弱,生命如此无常。无常迅速在“呼吸之间”,一息不来,生命就告终结。

  现在,无常猛火烧已过来了,烧到哪里了?烧到世间了,世间已经著“火”了,已经著“火”很久了。这一点都不假。就说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吧,科学家也说,“这个地球正在老化。”目前,我们的身体也已经著“火”了,身体已经著“火”很久了,身体差不多都要烧焦了,比“如救头燃”严重多了。

  虽然说,能“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的人,比还没有想念到“无常之火,烧诸世间”的人强许多,但是,光会想念到“无常之火,烧诸世间”,这还远远不够,这还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要想解决问题,接着必须行动起来,如何叫“行动起来”呢?行动起来就是赶紧灭火。灭火也来不及了!那你就赶快逃亡吧!如何逃亡?经中说的:“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赶快起床,不要睡觉了,好好修行,离开“火宅”吧,这叫“自度”。

  以上说的,也就是“无常观”。无常是小乘“三法印”之一,在《光赞经》中更认为,无常观是入佛门的第一要门。因此,古来高僧大德都以无常观为发菩提心之根本。

  经中说:“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贼,是偷东西,本来就可怕,现在这个贼子有烦恼,是个心中装满“贪嗔痴慢疑恶见”烦恼的“烦恼贼”,是个十足的“恶贼狂徒”,可怕吧!它的恶性是“常伺杀人”,它是个“要”人性命的怪贼。伺,是伺机,察看可利用的机会。“常伺杀人”,这个烦恼贼,一天24小时跟踪“税懒觉”先生,察看可乘的机会便下手杀人。

  税先生一睡觉,烦恼贼就偷走税先生的时间。俗话说,“寸阴寸金。”你睡一“寸”光阴,烦恼贼就偷走你一寸金。睡一“尺”光阴,烦恼贼就偷走你一尺见方的金块。真是破大财了。而且,“寸金难买寸光阴”,一寸金还买不到一寸光阴。一寸光阴还不只值一寸金的价钱。

  有位禅师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死人是“卧不坐”,睡觉,也是“卧不坐”。所以,睡觉从这个方面讲,就等于“死”。税先生为什么在白日之下睡觉“卧不坐”“死”了呢?这就是被烦恼贼“杀死”的。一般人一天要睡八小时,就是一天要被烦恼贼“杀死”八小时。

  整天睡懒觉,自然不多时间修行,那么,本身的“贪嗔痴慢疑恶见”等烦恼,不但没办法消除,反而增长,这样,罪业自然不断累积,生命必然堕落恶道。失去人身,堕落三途,这就是人身被烦恼贼杀死,这就是生命被烦恼贼“偷走”。所以,经常伺机杀人的烦恼贼,甚过怨家。怨家只对你有怨言,并不定“伺机杀人”。

  烦恼贼伺机杀人,就喜欢咱们睡觉,咱们睡觉,烦恼贼正好方便下手。所以,经说:“安可睡眠,不自警寤?”寤,是睡醒,引申为醒悟。道理就这么简单明了,怎么咱们当事人还不能警惕、醒悟,而是安心睡大觉呢?要想出离三界,就应该少睡眠,争取时间用功。

   四、以持净戒对治

  经文:“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

  上一段经文中,佛就将“心”比喻为“毒蛇”。心怎么会是毒蛇呢?原来我们凡夫俗子心中充满“贪嗔痴”等烦恼,这“贪嗔痴”等烦恼就好比毒蛇。因此,将“心”比喻为“毒蛇”毫不为过。

  “烦恼毒蛇,睡在汝心”,烦恼毒蛇,一天24小时就睡在你的心中,就睡在我们的心中。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间,烦恼毒蛇就已经住在我们的心中。大家想想,你打那才一两个月大的小孩,他就哭;你逗他,他便乐,这就是心中的“贪嗔痴”等烦恼在作怪。可见“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这话是有根有据的。烦恼毒蛇在你的心里,这是个非常危险的事。心是我们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现在这个心里有毒蛇,大家说危险吧?!毒蛇随时随刻都有咬破心脏的危险,毒蛇随时随刻都有在心脏内放毒的危险,真是命在旦夕。心是思想,人的思想里有“贪嗔痴”等烦恼,有严重的“贪嗔痴”等烦恼,这个人必定堕落无疑。明白这个道理了,该怎么办呢?请看经文。

  经说:“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 蚖,毒蛇的一种。《本草纲目》说:“蚖与蝮同类,即虺也。”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现在,将心扩大,形容为卧室,一只黑蚖,黑色的毒蛇“在汝室睡”,在你心的卧室里睡觉,你现在要把它赶出卧室。毒蛇“在汝室睡”,比毒蛇“睡在汝心”就形象多了,宛如一部“引蛇出室”的立体电影。

  如何“引蛇出室”?看样子,你想轻松地“引蛇出室”,是不可能。“贪嗔痴”等烦恼毒蛇是不会乖乖就范,是不会让你说引就引出来,就离开你的心。那就没有办法?办法还是有,佛说:“当以持戒之钩”。引不得,赶也赶不得,要用“钩”。什么钩?应当用“持戒之钩”将“贪嗔痴”等烦恼毒蛇钩出卧室。

  具体如何钩法?譬如,你遵守“不贪”戒,你就不会起贪心,这就是你以“不贪戒”钩出贪心毒蛇。贪心没有,而能布施,这是“贪”蛇“钩出”“摒除”的结果。其他“嗔痴慢疑”等烦恼毒蛇,都以此方法如法炮制。

  “贪嗔痴”等烦恼毒蛇都“钩出”了、都“摒除”了,这才可以安心睡觉。经说:“睡蛇既出,乃可安眠。”就是这个道理。“睡蛇既出”,这里,比喻己经断除烦恼。烦恼断除,生死了脱,出离三界,便入圣域。

  “不出而眠,是无惭人。”如果,心中的“贪嗔痴”等烦恼毒蛇还没有“钩出”、还没有“摒除”,就睡觉,佛说,这“是无惭人”!这便是没有惭愧的人,这便是不知羞耻的人。

  什么叫“无惭”?无惭,在法相宗“五位百法”中属于“中随烦恼”之一。无惭以“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意思是,以不顾自尊心和善法,轻视、拒绝贤德之人和善法为体性;以障碍惭耻心,产生、增长恶行为作用,这就叫无惭。相反,就是“惭”。

  现在,我们一般是“惭愧”连用,但在佛经中“惭”与“愧”是有区别的。惭,是指自身生起自尊敬仰心,尊重具有贤德的人和善法,能产生“止恶”作用。愧,是指自身厌恶恶法,遵循世间法律、道德等外在力,羞于犯罪,不近恶人,拒绝恶法,能产生“止恶”作用。佛说,没有将卧室里的毒蛇赶出去,就在卧室里睡觉的人,这种人就是“无惭人”。

  “无惭人”,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无耻之人”,没有羞耻心,不知羞耻的人。一个人没有羞耻心,这个人就彻底毁了。干了坏事,怕人家知道的人,这还有救,因为还有羞耻心,还有惭愧。作了坏事,不怕人知道,还生怕他人不知道,还十分得意地告诉你,“我昨天作了什么坏事”,“这坏事就是我干的,你能把我怎么样!”这个人没有羞耻心,不要人格,这个人彻底完了,无可救药也!

   五、以惭耻心对治

  经说:“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我们常说,“羞耻之心”,心,是比较抽象。现在,这里说,“惭耻之服”。将“心”变为“服”,服,是衣服,说“惭耻”好比我们穿的衣服,这就非常形象,让我们仿佛看到“惭耻”。这也说明了“惭耻”,虽然是属于精神层面,但是它却能通过人的表情和行为表现出来,犹如一件衣服穿在身上让人一见而一目了然。这惭耻的衣服,在一切衣服之中是“庄严最为第一”,是第一庄严。

  一个人有羞耻心,常穿惭耻的“衣服”,这个人一定人缘好,在大众的眼目中是最为庄严的。一个佛弟子有羞耻心,身上穿著惭耻“衣服”,这个人一定努力上进,不睡懒觉虚度时光。印光法师就自号“常惭愧僧”,所以,能以“死”字警策自己,精进用功。

  “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惭”又像铁钩,能钩住我们而不去作非法的事。什么是非法的事?贪睡、睡懒觉就是非法事。贪睡、睡懒觉,在社会法律中是没有被列为非法,但是,在我们佛法中就被纳入为非法事。有位朋友对我说,他被公司解雇,就是因为多次睡懒觉迟到上班所致。有个人喜欢睡懒觉,找不到工作,晚上又不睡觉,就作起贼的行当,走上偷东西的不归路。

  有位法律界的专家对人说,佛法太高妙了!他读了这段经文,让他多活了两年多。原来,他30岁那年读了这段经文后,明白“睡眠是非法”,于是每天少睡一个小时,到他82岁时,一计算一生少睡眠两年多时间,多工作两年多,这叫多“活”了两年多。

  贪睡、睡懒觉是非法,这在法律行文中是找不到的。学习了佛法,才让我们知道它确是非法。什么叫“惭”?在这里来说,不贪睡、不睡懒觉就是“惭”。

  经说:“是故比丘,常当惭耻,无得暂替。”因此,佛弟子要常常应当、毫无条件地怀存羞耻之心,面带羞耻之色,这就是“无得暂替”。如果,有人没有羞耻之心,这个人便失去了种种功德。所以,“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经说:“有愧之人,则有善法。”具有惭愧的人,本生就具有善法,更能产生种种善法功德。经说:“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如果,一个人没有惭愧心,老实说,“这个人跟禽兽没有两样”。禽兽是不知道什么惭愧不惭愧。说白了,这个是人?是禽兽?就可以贪睡不贪睡来做辨别。要说自己是人,那就不要贪睡了。

  下面引《大智度论》卷十七中的话,作为学习这段经文的结语。论中示警:

  汝起勿抱臭身卧 种种不净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体 诸苦痛集安可眠

  一切世间死火烧 汝当求出安可眠

  如人被缚将去杀 灾害垂至安可眠

  结贼不灭害末除 如共毒蛇同室宿

  亦如临阵白刃间 尔时安可而睡眠

  眠为大暗无所见 日日侵诳夺人明

  以眠覆心无所识 如是大失安可眠

  

  

《《佛遗教经讲解》贪睡令一生空过》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