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二篇:心法要义 贰、辨类析微 三、修证位次

  三、修证位次

  〔一、证前〕

  问:若我们此生未能彻了心性,当如何使来世不致沈沦?

  师:你今既遇此无上密法,即当精进修持,以求即身成就,不当更有堕落恐惧。若此恐惧不能克服,则是信心不够。无论显密,行者皆应以发愿度众生成佛为第一要务。若真能实发宏愿,愿行相应,便能蒙十方诸佛所护念,生生世世,由劫至劫,值遇诸佛,直至成佛,永不堕落。你可参照佛经上,所有诸佛菩萨之大愿,择其一二,学发胜愿,亦可依自己心愿而发。久之,菩提心坚定,便可发更深重之愿。到最后无行非愿,无念非愿,方为了义。

  

  问:菩萨转世,还需修否?更有烦恼迷惑否?

  师:若是乘愿再来,即使释迦佛,亦须如众生一般修行,以示与众生平等,使众生对成佛有信心。

  至于烦恼迷惑,大凡乘愿再来者,必乘其愿力,遇善知识,而不致迷昧前因。即使受苦,亦是如幻而受,总不致作恶而恼害众生。

  

  问:乘愿再来者,是否一生下,即知自己是乘何愿而来?

  师:并不知道,必待其修得宿命通,方能了知自己过去是乘何愿而来。

  

  问:修到何程度,方能不入轮回?

  师:无明未破,都要轮回。若菩萨证初地,初破无明,初证本体,则可不再流转生死。

  

  问:何以初证本体,便可免去轮回?

  师:因证到本体,即使是短暂时日,乃至仅止剎那,虽仅为初证,于世法六尘尚未能完全免去染着,然而当其临命终时,法性光明现前,便可当下认证,而契入法性,故可免于轮回。

  

  问:何时方能说法度生?

  师:首当明了:诸位无始轮回迄今,幸遇圆觉宗无上密法,觉悟生死,精勤修道,发心度生,此一一皆为梦境,是幻非真。犹如诸位各梦自身为蜂、为蚁,枉受无量生死轮回劳碌之苦,而不自觉。如今其中有一蚁梦醒,明白自己原为金刚乘弟子,本非蜂蚁;但见周围仍有许多同门在梦,梦为蜂蚁,不能自醒;其中又有第二人被唤醒,亦明见自己实非蜂蚁,但见周围仍皆蜂蚁、或见其中仍有一蜂一蚁,则此前后二人皆未全醒,所见蜂蚁仍为梦见。是故若仍见有众生可度,乃至尚有一众生可见,即犹不能说法度众生,因此人之见尚未清明,此人之悟尚未透彻,犹在梦未醒。

  其次,当更明了:正梦之时,并无真实蜂蚁因梦而增;醒来之后,亦无蜂蚁因醒而减。诸佛度众生,亦复如是。虽广度众生,而佛界不增、众生界不减。唯随因缘,如幻度生,令梦中之蜂蚁醒悟。十方诸佛,皆以此本来清净灵明之体性,教导众生如幻之妙义。诸佛之真身,犹如摩尼宝珠,

  映现法界一切情器,以大悲故,随众生因缘,普现色身而施救度。

  问:众生既为自心如幻而显,成佛后仍有众生可度吗?

  师:成佛仍不舍大悲,示现应化身,广度如幻众生。虽如幻度梦里众生,而众生本空。

  

  

  〔二、证悟〕

  问:修到什么程度,需要闭关?

  师:当悟见本体,证得空性之后,需要保任成片之时,最好是能闭关,否则极易被尘境所转。但若在尘境中便能保任,则较之闭关保任更彻底。许多大德,在山中保住得很好,一旦到六尘中,便不能保持。

  当知菩提之道极为漫长,即便穷尽此生数十年之时光,亦不可能证得如释迦牟尼佛之十三地正等正觉。若得以修持无上心法,则可缩短许多时间,如密乘与禅宗,都能此身彻了。但此即身成就,并非即刻成就十三地,而是从登初地、渐次修至十地。此生若能悟见本来,便已超越一大阿僧祇劫。随后由此起修,此时即需要闭关,保任、以至彻证。最后,还要起教化之大用。此境界之教化,已不再单指人类而言,而是以十方法界为对象。若非如此,怎能一生便证到第十地?十地以后,仍须再上,才能究竟。

  

  问:密宗也讲「悟」吗?

  师:当然讲悟。然而悟后,还要令其坚固不动,恒常不变;之后还要以整个法界众生为度化之对象,起无边妙用。

  密宗于契入本体之修证上,有许多殊胜方法,能引导行者消业除障,而契入法尔实相;且悟入本来以后,还能不离本体,生起各种度化众生之大能妙用。由这两点,可显示密法之殊胜处。

  

  问:开悟对修持有何意义?

  师:其实世间最难之事,便是悟见本来。倘未开悟,则终日仍是在妄见上打转。只有见到本来,才有个下手之目标,方为正修。

  问:在未开悟时,修一切法,岂不是没有意义?

  师:不修心法,何能开悟?时时持咒修心,不染六尘,不住空有,即为净修。宿业既消,新业不生,业种便断,顿破无明,斯出三界。倘起念,则思惟以种种方便,度尽众生,即转妄念为净念矣。

  问:依此净念修持,是否即是「以幻修幻」?

  师:对的,以幻修幻,而证真常。

  

  问:为何有些人修持未久,却较早证悟?

  师:容易证悟之人,皆是心心念念为众生,而不考虑自己个人之荣辱得失、名利财富。此则我执轻微,对六尘之贪着分别易于泯除。唯泯我执和分别取舍,自性方能显现。

  

  问:未证悟前所观想之众生,是否证悟后皆能令他们得度?

  师:对的。随自己修持功德之深广,过去观想所及之众生,皆能令其得度。

  

  问:是否受了「画龙点睛」的灌顶,便可即刻开悟?

  师:受灌者必须已修持至相当程度,如龙体已具,只差点睛,便可化为真龙,脱颖而出,一超直入。倘若未具根器,又不精勤,即使灌了「画龙顶睛」之顶,亦无法开悟。

  

  问:是否初证即表示明心见性?或是要先明心,后见性?

  师:现在末法众生,初证往往仅是明心,要到第七地无生法忍、第八地不动地,方是彻见本性。

  一般人所谓之悟,仅属六识知见;明心则是真正悟见本来,非六识知见。见性则是彻证本来,恒常

  住于开悟境界,无须着意,日常生活六根出入六尘不受干扰,恒常住于如如不动之体性,谓之见性。

  

  问:如何修才能明心见性?

  师:就以你现在念四皈依而论:「南无咕噜贝」,第一遍皈依目前之亲传上师,第二遍是皈依十方三世之传承上师,须知此虚空中之上师,实是无量无边;第三次,便已经进入无相上师,即皈依上师之本体,亦即你所欲「明心见性」之「性」。

  欲明心见性者,先须明了佛之法、报、化三身;欲成佛者,先须了解何者为真正之佛,何者为永恒不生不灭之佛。须知应化身佛,如释迦牟尼佛,其形相亦有生有灭。而我等所欲证之真佛,则为不生不灭,永恒常住,此乃每一众生之所本有。但须不执世法,念念返闻「本体」,先照「华藏上师心要瑜伽」心咒之前那一段起修,而后再依上师所传之心法,依次修行,必能明心见性。

  

  问:《楞严经》中五十种阴魔,是明心见性后的现象吗?

  师:是初修至相似觉过程中(明心之前)所显之现象。

  

  问:是否明心见性,即不受业累,而可代众生受业?

  师:证本来仍受业,因果不昧故。但既了知身心世界是幻,则如幻受之,不起烦恼。若发心广度冤亲债主往生净土,则为最殊胜之消业方法,业力随之化消。

  至于吸取众生业力,代众生受业,自己多少将承受些许,否则果报不能消。证空尚浅,则承受较多,深证空性,则承受轻微。

  

  问:是否有可能虽已明心,但是由于习气未净,所以仍有傲慢之言行?

  师:众生无始习气太深,虽已明心,但从初地到七地皆是在除习气。但即使仍有傲慢习气,亦是愈来

  愈少。

  

  问:明心是否即五蕴已空?

  师:初明心,五蕴齐空,仅为剎那或暂时,而未能久住。须如《楞严经》中所云,逐一解开五蕴无始结缚,方能五蕴全空,而彻见法性,达不动地。

  

  问:是否证初地即可六通具足?

  师:不!即使七、八地,亦尚未六通具足。六通具足大约须到十地以上。初地到十地,亦有多少不等之各种神通,然而无法起遍法界之大用,尚属有碍,不能像释尊仅眉间放光,便能照见东方十亿佛土,并令所有弟子都见到。

  

  问:见性后虽未六通具足,某些神通是否也会现前?

  师:依个人修持之因缘及宿根,见性后有先发眼通者,亦有先发耳通者,其余类同于此,亦不过如幻而显。

  

  问:见性后看经典,与见性前,是否有所不同?

  师:见性后看一切佛经,皆能了其真义。

  

  

  〔三、胜进〕

  问:像一些古代禅宗大德所留下的语录所记载的一些觉受,大约都证到什么地步呢?

  师:有的是证到初地,即刚刚开悟,有的是成片,有的则是彻证。见本来便登初地;能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不为尘染,应到四、五地;之后到彻证,即无生法忍,便到第七、第八地,才是真正永恒不

  动。语录所讲大多是就本体,或从这角度讲,或从那角度讲,或从体上讲,或从用上讲。

  

  问:初地到八地,是否依修心程度,而有粗细烦恼惑业的不同?

  师:对的。初地到八地,属修道位,烦恼惑业逐渐清净。

  

  问:有云:「登地后心如大地,二地之心量如两个大地,成佛心乃遍法界。」是否如此?

  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莫生分别。所谓遍法界,并非口说或心想,乃是如实证量。证本无量,说为有量,非假非真,不可执着。如法实修,自能了知。

  问:一即一切,十地菩萨剎那可修无边功德吗?

  师:是功德者,即非功德,是名功德。《金刚经》云:「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万法无不如是。

  问:功德若非究竟,众菩萨以何成佛?

  师:由菩萨到成佛,均非真非幻。凡有一名、一相、一念可得者,皆非究竟。《金刚经》云:「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此义。

  

  问:在《密勒日巴尊者传》里,有一个弟子,已见…

《第二篇:心法要义 贰、辨类析微 三、修证位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