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极乐世界一些情形,他问师父,师父告诉他,他已证到报身佛,但是还未到不动地,是否如此?
师:像他那样,只是初步见到,并不能像释迦牟尼佛一样,随时随地,放光到东方、或到西方,就可以见到十方剎土,而没有阻碍,不但自己看到,还让他的弟子们也见到。像《密勒日巴传》中所提到的那个弟子,还不算是真正的究竟证到。
〔四、圆证〕
问:《心经》中「明空三摩地」,是几地境界?
师:十二地。
问:十三地正等正觉,是否已度尽众生?
师:早在第八地,众生便已度尽。虽然如此,仍是大悲不舍众生,而如幻地显现度生佛事。即使弥陀与西方净土,亦是如幻而显。
问:请师父开示常寂光土。
师:常寂光土,即是自性土。一切经论上所讲的自性,即是常寂光土,无色相,连光相亦无;若仍有光,即犹是报土。虽一切皆空,却能现无量情世间、器世间、时世间,一多涵摄,圆融无碍。故我常说,大众不论见何等光、或证何等光,都莫着光相,如此才能证入常寂光土。
问:须到几地,方能证入常寂光土?
师:此刻当下即可证入!若诸位如六祖所讲:不思善、不思恶,即于此时,无取舍、无识执,不为过去、现在、未来、人我得失所转,则当下即是净土。当我们证入清净时,又不着净相,即是常寂光土。
问:常寂光土既然什么都没有,为何会比极乐世界更好?
师:虽无一物,但却能现万物。一切四圣六凡(情世间)、百千万劫(时世间)、恒沙佛世界(器世间),都是由其所现。虽现万物,而其本身不动不变。《圆觉经》云:「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岂仅极乐世界?一切诸佛剎土,皆是幻现,唯有此常寂光土,不生不灭,方为真实。
问:是否无论报身成就或化身成就,皆具足四身五智?
师:初证法性现前,尚未具足四身五智。待法性坚固,广度法界众生,圆满报化二土,证十三地无上
正觉,才能四身五智具足圆满。
问:证法身后,报身如何坚固?
师:初证乃证法身,待法身坚固后,神通自然出生,报身与化身则由神通而出。
问:是否所有佛,皆是圆满五智才成佛?
师:对的。除非是小乘罗汉、声闻、辟支佛,其五智即不圆满。
问:圆证时,其剎土是否遍法界?
师:法界无外。若在座诸位菩萨,个个发心要究竟成佛,广度众生,则法界即扩大,以容纳诸位未来成佛之剎土。故法界乃是无外,永无穷尽。
问:成佛后,是否一切众生皆已成佛?
师:对的,成佛时见一切众生皆已成佛。但已成之佛,又不舍众生,再如幻地度梦里众生成就。
问:了知众生不可得,亦须如幻地度众生吗?
师:众生在梦而不知,然梦中感受却非常真实。菩萨不忍自心众生妄受轮回之苦,故「愿」如幻度众生,不度众生终不愿证十三地正等正觉。而已证十三地正觉,亦乘彼因地大愿,无功用行,摄受众生入佛知见,而不着度相,如幻度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诸佛大智朗照,大悲遍满,悲智双运,广度众生,其威神实非凡夫可测度。是故了知众生如幻,如实证入,则自然出生大悲,如幻度生,个中并无丝毫矫作与勉强。是故不应言「亦须」如幻度生,自然如幻而度。「所谓度众生者,即非度众生,是名度众生。」明白吗?
〔五、辨异〕
问:成就和证果之间,有何差别?
师:一般而言,成就分外成和内成。外成可以有各种成就,如密法中之息、增、怀、诛诸法。若修息灾法,而息灭灾难,即名息灾法成就;修增益法,而增益钱财福禄,即名增益法成就;余者依此类推。内成就,则指证到本体法身,由初地至成佛皆属之。
至于证果,是指证到声闻、缘觉、罗汉、菩萨、佛陀等各级果位而言。其实一乘法门,唯一佛果,无二亦无三,除佛果外,余皆权设。
问:阿罗汉已断见思二惑,何以不能成佛?
师:四果罗汉,所证空性,与佛无异,但悲愿和量有极大差距。再者,由初修时,未发心广度有情,虽能彻证本体,却仅愿安住其中,而不起度生大用。论其发心,尚不如初地菩萨,故不能成正觉。
问:《法华经》中,佛说小乘罗汉所达之涅槃境界,乃是化城,是否其所修乃是仅达我空,而未达法空?而大乘菩萨以法界为身心,故在度众生时,等于修法界空,要将整个法界的有情均汇归无余涅槃,才算是究竟了义?
师:对。声闻乘、缘觉乘之空如芥子许,仅在法界中少了这个有情。其空仅是无念,三德中只有解脱德,而无法身德及般若德,并未对广大的法界有情有甚深帮助。
而菩萨乘之空,乃是涵摄整个法界中一切情世间、器世间、时世间,都如幻融于一心之空,虽有而不住;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此即空性、体性。于此体性空中,十方三世之净土、秽土,乃至一切的四圣、六凡,均如幻地显现。菩萨乘行人,于其中行度生大用,而无所住着。
〔六、度生〕
问:佛菩萨以何度生?
师:八地以上菩萨,安住本体,不起于座,分化无量意生身,到十方世界示现度生。
问:是否一定要以童男童女身修持,未来才可成就无量意生身?
师:童男童女身修持,由于全身精华未泄,故容易成就。至于意生身,只要修持成就,皆可化无数意生身,并非一定要童男童女才可以修成。
问:为何经典上常提到释尊放眉间白毫光,遍照十方佛土,令在会大众悉皆同见此境界,而密乘祖师有即身成佛者,却不能如释尊示现同样殊胜境界?
师:佛现何身度众生,是应众生之根性而定,众生因缘何在,佛菩萨即现何身。是故,在此末法时期,即使佛出世,亦是化现菩萨之身,或上师之身,乃至如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八万四千应,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度之。待众生福报因缘逐渐转为深厚,则下一位佛弥勒佛,即会应众生之因缘而出世。
问:是否可说佛无作意度生,有如天上日月,众生如水,水有清浊,佛现何相度生,是应众生心水之清浊而示现种种相?
师:对!虽显种种相,而如水中之月,如空中之虹,如幻而显,如幻而度。
问:祖师中或有一生闭关,亦有如诺那祖师广传密法。决定出世或入世,到底是依因缘,还是个人发心?
师:祖师皆是乘愿而来。若说发心,都是过去世有了总体的发心,后世则依众生因缘而度。以诺那祖师而言,若非他在地牢中受难六年,再九死一生来到中土,则中土密法何能兴盛普传?再以藏密为例,若西藏未统一,如今藏密亦不可能遍弘于全世界。
问:闭关于山中度生,是否与出世弘法平等?
师:若是小乘圣人闭关,未发大菩提心,终日独守空寂,而不利益众生,则其功德远不如菩萨。因菩萨住于山中,仍由空性本体起法界大用,不断如幻地示现种种色身,加持一切众生,令彼等得度。故虽同为闭关,功德则依证德与是否发大菩提心,而有差异。
〔七、成就〕
问:密宗即身成佛,与菩萨发愿「众生不尽,誓不成佛」,有无不同之处?
师:论成佛,并无不同。但菩萨发愿「度尽众生成佛」,是尽未来际;而修密之极致,则是「即此肉身成佛」。本宗初入门,即要各位发大菩提心,更进而要诸位学习诸大菩萨发愿,盖成佛亦非为自己,若不发菩提心,又岂能与佛心相应?密宗即身成佛,便是要即肉身而起大用,度尽无余众生。
然而,从究竟本体而言,一切众生本来清净,与佛不二,只是在迷众生以颠倒执着,不能了悟,如同梦中受苦,不能自解。是故诸大菩萨亦要如幻而度,实在亦是于本体中恒寂恒照罢了,众生毕竟亦是了不可得。
问:即身成就,是否比中阴身成就为高?
师:即身成就与中阴成就,皆各有种种层次上之差别。若论两者之差异,中阴成就,剎那即汇归法性,或往生净土;而即身成就,则更可藉此身广度众生,倘证虹光身,则可常住世间,随时随念,普现十方众生之前而度之。若就究竟而言,在果位上,两者并无差别。
问:禅宗之修证,与本宗有何不同?
师:禅宗所证本体,与本宗相同,但在契入方法上各殊。另本宗更着重发大菩提心,仗咒力、愿力,以及上师、本尊、护法之三密加持力,速证本体后,更起度生大用。
至于禅宗所证之境界,大约近乎我们大圆满之前半部。六祖虽然肉身不坏,但就长时劫而言,仍有坏灭之期。而藏密宁玛巴之大圆满,却可即此肉身,证成五彩虹光身,而如莲华生大士以及许多祖师一样,常住在世,真正无生无死,不坏不灭。
问:何谓虹光身?
师:修持大圆满法成就者,可以在世时即此肉身举体化为虹光,这是最高境界,如莲华生大士等先贤大德,即是如此成就。次者,亦可于临终之时,将色身化虹而去。
这并非不可思议之事。在科学上,质能可以互变。我们密乘行者,把此质碍之色身,转变成能量之光明,亦并无玄奇。
问:虹光身是否亦分层次?
师:行者随着修持,慢慢可见自己色身起种种变化。初步是自见肉身发光如光蕴,或光明围身数寸至数尺,但用手触摸尚有实体。逐渐进步,到最后当如莲华生大士,坐于藏王之前,藏王顶礼其足,竟触额于椅。因莲师已无质碍肉身,举体化为虹身。但入此道者可见,未入者则不见。当你修证至某一境界时,自然明白:佛是如语者、实语者,绝不诳语者。
问:临终最高可达到何种成就?
师:倘在世时,已有法性光明显现之经验,则在临终明光剎那显现,便可当下认证,而汇归毗卢性海,证入法性。
问:祖师圆寂后,身体缩小如婴儿大小,是何境界?
师:是已达有余涅槃,而尚未至无余涅槃之境界。待举体化为虹光,方入无余涅槃。
问:荼毗时天空出现彩虹,是何道理?
师:乃是汇归法性之意。
问:为何有些古德圆寂后,可以由中脉发火,将色身荼毗?
师:乃因修「拙火」,临终可依三昧火,将色身荼毗。
问:这算不算虹光身?
师:不算,虹光身并非临终以拙火烧去色身,而是将色身转化为虹光。
〔八、往生〕
问:本宗弟子舍报后,可以往生何处?
师:无上密宗,最高可至究竟成就,且不论根机利钝,只论精勤与否。是以本宗弟子,如深信、切愿、力行,持之以恒,舍报后往生有三种层次:最胜可汇归法性常寂光土,为十一地至十三地之境界;次者可安住实报庄严土,为七地至十地境界;最低亦可净业往生方便有余土,为初地至七地境界。
问:所谓带业往生,将来是否仍要回到娑婆世界,将业偿尽?
师:带业往生,是在此世界上,业障还未消尽,但命已终尽,即乘阿弥陀佛之大愿,将业带到极乐世界,于彼处慢慢修行消业,然后成佛,不需再回娑婆偿债。
但亦有净土行人,或大菩萨,发愿来此娑婆世界广度众生。在娑婆修持,有其殊胜之处。因在极乐世界修行,须经无量劫,业障才得消尽;但若在娑婆世界,修持无上乘密法,或一乘佛法,则在短短数十年中,就能即身成就。是以极乐世界许多尚未圆满成就之行人,皆发大愿,再到娑婆世界来,现无量差别身,自行、度他,令娑婆有情皆得往生净土,以期早圆福慧,究竟成佛。
问:是否他们再来时,也正是他们因果成熟时?
师:众生从发心到证佛,都不离因果。凡乘愿再来者,虽说都能一生成就,但其尚未消尽之宿业,依旧随身带来。试想:同是出家,有些法师具备庄严道场,但有些法师,却在山洞独修终生。此亦不过是依其宿世所种之因,随缘而现而已。若过去世已广度众生,则下一世自有无数弟子护持。若过去世只顾自己修持,则当他再来时,亦只能在山中独修。
《第二篇:心法要义 贰、辨类析微 三、修证位次》全文阅读结束。